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文 | 有料的文史

“脸”是全人类共有的身体器官。如果用“中国人要脸”来概括我们的性格,乍一看似乎很可笑,还有点带讽刺的意思。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脸”一词绝不仅仅指人的面部,它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复合词。这之中包含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所描述或理解的范围。或许换个词,更能准确代表中国人对“脸”这事的看重:面子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有这么段精彩的话:在欧美,一人吃了耳光而不能决斗以报复,那是他失了荣誉,不是失了面子。另一方面,倘有一位道台老爷的丑陋公子逛窑子受了侮辱,他马上回去带一队巡警来逮捕这个妓女,并封闭那妓院。那是他有面子,吾们实在不能说他保持了他的荣誉。

无论在东西方,人们都讲个脸面。不过,在西方研究者眼中,我们中国人是格外要面子的民族。这种说法,到底是客观的,还是带有偏颇?这一期的《西方眼看中国》,料爷就和您聊聊这个问题。

面子与看戏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在中国,“看戏”算得上是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爱看戏,和英国人爱看体育比赛、日本人爱看相扑、西班牙人爱围观斗牛的程度不分伯仲。中国戏曲爱表现现实题材,因此国人在看戏的时候,审美距离总是特别近——观众总会把自己想象成戏中的角色,甚至把这种戏剧性的思维和行动,带到了实际生活里。

这种情景有很多。比如,当一个人必须捍卫自己时,即使听众只有两三个人,他也会向一群人说这样的话:“既然每个人都在这里,我也不怕当着你们的面说…”如果他给自己辩白成功了,便认为可以有尊严地“下台”了,否则就觉得是自己“下不来台”。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戏曲中讲“搭台子”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特别在意“面儿上”的形式,甚至超过了内容本身。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机恰当的说出一些漂亮话儿,那么他演戏的欲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这是我们中国人默认的一种“场面话儿”,分辨真假就显得你太不解风情、不识时务。听这番话的人就如同是观众,无需去了解那些幕后花絮,否则我们将破坏这场戏留下的美好印象,相当于“拆了人家的面儿”。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人们做一些适当的戏剧性动作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这点操作都不讲究,则是“丢面子”。因此,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一旦知道“面子”是什么,就会了解中国民众的许多性格与说话办事儿。

面子与乡村社会

中国人获得“面子”的方式以及对“面子”的调控原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这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的。面对中国人,西方人常常用规则高于一切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忽视了“面子文化”这种戏剧性的因素,忘记了它在中国社会存在的特点——显而易见,却难以捉摸、兴衰不受管制。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古代农村司法,并非一味的按国法

这种“面子文化”在古代中国农村非常常见,甚至成为乡村社会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手段之一。村民之间通常存在一些鸡毛蒜皮小纠纷,如果有人想成为和事佬,那他必须三思而后行、仔细斟酌,让双方的“面子”都能兼顾。因为"面子"具有可交换性和可逆性,争面子行为在村庄会形成面子等级结构。这种和事佬,就是“乡村裁判”。民间争执与纠纷的解决,不是通过官府,而是经由乡村的具有“职役”功能的人出面解决。在处理农村纠纷时,不可避免地要做到“天理、国法、人情”,但

在处理的最后,一定要保证在情理上过得去,占理那方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卖个面子”给调停人,调停人也要“顾全颜面”,不至于哪一家在村民们面前“丢了面子”,也就是所谓的“揆诸人情”。在中国乡村,调解的目的不是维护正义,而是容纳各方的“面子”。因为尽管正义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对东方人来说却并不现实。当然,这种“面子”在乡村熟人社会中非常好用,但在当代城市社会中,乡村社会中的"面子"惩罚和维护,也就不再那么起作用了。

面子与送礼和消费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中国古代的送礼

在送礼这事上,中国人也特别讲究“面子”。“送礼”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内部有一套行为规范,“收礼”和“受礼”都有相应的衡量标准,因此双方都要遵循这些规则,认真把这礼送出规矩。送一份厚礼给别人,就算是给那个人“面子”。而对于收礼者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既不全收也不拒收,只收其中一部分,推脱一番才是“不失面子”。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属于一种未雨绸缪、提前的人情投资。通过提前的“送礼”行为,沟通好人际关系,为在以后的交往中拜托对方“给自己个面子”打好基础。

中国面子文化在消费领域,也一直很成气候。在中国农村,住宅攀比、葬礼攀比、婚宴攀比、寿礼攀比等各色的攀比消费,都极为引人注目,甚至屡上社会新闻,这其中,就是在乡里乡亲面前挣个“面子”的思想作祟;在城市,奢侈品的消费更是常见,这不是为了生存感受和尊严,而是为了地位和身份,只有这样消费的一群人才能这样消费,只有这样消费的才属于这一群人,他们要借此区别与他人的不同,要标榜自己的社会地位。归结起来,是为了

在“面子”中感受到个人的存在价值

一点思考

上至官员下至阿Q,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如此好“面子”?

要面子的典型:阿Q

在中国人看来,“面子功夫”是种扮演社会角色、做给别人看的功夫。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保全面子这事太重要了。即使是鲁迅笔下的阿Q这等社会底层小人物,被他人打败时,也不忘说“我就算被儿子打了”,给自己一个精神胜利法,保住自己的脸面。

看似“要面子”是贬义,但何尝不是我们中国人维持内心平衡与社会秩序的一种“智慧”呢?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源自“礼”的耻感文化。“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规定了等级差异,因此我们中国人自古就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讲个“礼儿”;而西方文明源于“罪恶感”。“罪恶感”关注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人本身,通过内省的方式审视是否违背个人和事情的原则。因此,不会因人而改变自己做事的规矩,人的利益和脸面,是不能凌驾于事件之上的。

因此,西方受个人主义取向影响,集体规范与期望较低,试图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性”关系,即使发生冲突,也是人事两份,对事不对人。所以,西方人用自己的文化原则和标志,很难接受中国人的“死要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