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在当下,有很多行业被视为正在消失的行业,其中就有古代非常盛行的相学。因为当下的年轻人,大多不在信这一套了。这也导致很多10后孩子,对不少相关的俗语感到迷茫,不知其中含义。比如这句俗语: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所谓的“螺”,指的是手指头上的一种特殊纹路。在古代,古人相信每个人的手纹和掌纹,都对其命运具备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随着古代社会的前进,被整理成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就被称之为“相术”。上文的俗语,其实是一种民间相术。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先说“一螺穷”。指的是一个人的十个手指头,如果只有一个螺,那么这个人命中注定会很穷。所谓的“二螺富”,指的是如果多一个螺,即:如果有两个螺,则会被视为命中注定很有钱。按照这个逻辑,似乎可以推论出:手上的螺越多,那么就越富贵?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但是,“三螺、四螺卖豆腐”,推翻了这个逻辑。在古代,社会阶层被划分成“士农工商”这四种。所谓的“士”,指的是在朝廷做官的人,可以理解成公务员群体,在古代这是社会地位最高的群体,可以不用付出太多气力就得到收益;而所谓农,指的是农民,需要辛苦务农来换取口粮。工指的是能工巧匠。这种群体之所以被视为比农民低,是因为在古代,充当工匠的人往往是一群没有生产资料的群体,属于无产者,只能靠自己的技术来换取生活物质。所谓的商,其实指的是做小买卖的——因为封建社会对商人的打压较为严厉。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不论是秦始皇、汉武帝,还是隋文帝,都严厉压制商人地位。这就导致古代从事商业活动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商小贩。小商小贩赚的也都是辛苦钱,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卖豆腐的。过去卖豆腐被视为很辛苦的工作——需要先准备好豆子,然后用磨盘磨豆子,完成这些工作以后,就需要拿到街上挨家挨户叫卖——而这时候,一般是清晨五六点左右的光景。可以说,卖豆腐是起早贪黑的代名词。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谈

从三螺的需要辛苦谋生,一螺受穷,只有二螺富贵这一点来看,这句俗语的逻辑非常不完善,无法形成逻辑自洽。古人未必不知道这一点,因此,古人也只是把这种俗语当作娱乐来看待。并且,古代很多文人在其著作里,也曾批判过这种观念——比如古代文人写过这样的故事:有相士认为,孙叔敖会短命,但是孙叔敖非但没有短命,反而活到寿终正寝,还做了大官。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一个人的事业多大、成就多高,和手上有几个螺及手纹、指纹是丝毫没有关系的——二螺的啃老族不在少数,三螺的成功人士数不胜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