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2月14日晚上,在武漢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傳來一個讓許多網友感到自豪的消息:湖北地區一半以上的確診病例都使用了中醫藥治療,中醫藥還積極參與了社區防控並初顯成效。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人類的發展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疾病的鬥爭史,其中就包括與瘟疫的鬥爭。《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大型流行疫病,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中醫傳承幾千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著豐富的對抗瘟疫經驗,在每次瘟疫來襲時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月23日公佈的第一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就非常強調中醫藥的作用;此後每一版中,中醫藥施治策略都在不斷更新,整體治療方案中始終強調“加強中西結合,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促進醫療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全國各地醫院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幾乎都用上了中醫手段。從發病早期到重症救治,中醫藥全程參與,結合西醫共同抗擊疫情。

01

中醫藥抗疫成果顯現

◆ 第五版診療方案認為,新冠肺炎病機特點為“溼、熱、毒、瘀”,各地應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及病人體質等,參照方案進行辨證診治。根據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演變過程,中醫將其分為初期(寒溼鬱肺)、中期(疫毒閉肺)、重症期(內閉外脫)、恢復期(脾肺氣虛),並推薦了相應的處方和中成藥。

·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緊急啟動“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專項,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開展清肺排毒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療效觀察。

·截至2月5日,清肺排毒湯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症狀平穩且無加重。

·2月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通知,正式將清肺排毒湯推薦給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辨證運用。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中醫藥最大特點是辨證施治,每次治療針對的是病人,而不是某一疾病,因此醫生可對患者辨證後在清肺排毒湯基礎上加減使用。

◆ 除了方劑,不少中成藥在疫情治療中發揮作用。

連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氣、熱毒寧、清瘟敗毒散等,及喜炎平、血必淨、參附和生脈4種注射液,都作為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組分納入診療推薦方案中。

◆ 隨著抗疫戰鬥的深入,中醫藥成效日漸顯現。

·2月3日,在由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中醫病區,8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最大的68歲,含重症患者6例;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2月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18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武漢市中醫醫院5名新冠肺炎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痊癒出院;

·2月11日,武漢市第一醫院,14名新冠肺炎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順利出院。

·2月14日中午12點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負責的床位是42張,共收治患者86例,其中重症65例,危重21例。目前出院33人,在用中西醫結合,在核酸的轉陰時間比,比西醫組治療顯著降低,發熱、咳嗽、乏力、咽乾、食慾減退、心慌等十個症狀比西醫組明顯改善,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明顯改善,並且中西醫結合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小於西醫組。

◆ 全國各地中醫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紛紛推出抗新冠肺炎處方。

·2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鍾南山團隊結合嶺南地區特點,擬定預防用涼茶處方“防疫1號方”(透解祛瘟顆粒),定期給全院職工飲用,該方也適用於居家隔離防疫市民;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河南省中醫藥專家結合當地特點,擬定針對成人和兒童的預防處方,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的預防;

·廣東、陝西、安徽、江西、甘肅、河北、四川都公佈了針對本省的推薦處方;

新型冠狀病毒科研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療效有3個特點:對普通型患者能改善症狀,縮短療程;對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其康復進程。”

中醫治療往往不是著眼於病,而是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在改善臨床症狀、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獨到優勢。

02

中醫藥經驗來之不易

人類和瘟疫的鬥爭從未停止。翻看中醫藥歷史,會發現我國幾千年來與瘟疫的對抗中,誕生了一批批名醫,他們的經驗也一代代傳承下來,形成系統的防治理論。

中醫大都把瘟疫歸為“疫病”、“溫病”範疇。疫病在我國自古有之,且危害不小。兩漢時期是古代記錄中瘟疫最多的時期,“醫聖”張仲景的從醫契機便是東漢末年被稱為“傷寒”的瘟疫橫行,其著寫的《傷寒雜病論》救人無數,為後世治療“傷寒”確立了範式,時至今日依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清肺排毒湯”,就是由該書中多個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明清時代溫病流行,於是中醫又產生了溫病學派,以吳又可、葉天士、薛雪、等為代表的溫病學家用中醫防治瘟疫,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醫研究瘟疫的首本專著是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明代末年瘟疫暴發,吳又可首次提出“癘氣”致病學說,不僅開闢了中國傳染病學研究先河,還是世界醫治傳染病學上的創舉。今天看來,吳又可所說的“癘氣”,無疑就是“致病微生物”。

在與瘟疫的角力中,中醫的貢獻造福了全人類,尤以天花防治最突出。宋代天花在我國流行,從那時起,中醫就開始採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清代康熙年間,朝廷設立“種痘局”,專門給百姓普及種痘,可以說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機構。這種方法後來被其他國家仿效,並啟發了英國醫生琴納於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術。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在傳染病防治屢建奇功。1956~1957年,石家莊和北京地區暴發流行乙型腦炎,死亡率很高。在疫情緊迫的情況下,政府派去了中醫名家蒲輔周。蒲老結合中醫理論及兩地實際情況,採用不同治療方案,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且治療效果遠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萬人的生命。

1958年廣州暴發流腦疫情,國醫大師鄧鐵濤用中藥對證施治,療效達90%,大大降低死亡率,且患者完全無後遺症。

2003年“非典”暴發,當時87歲的鄧鐵濤被任命為中醫專家組組長,他所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收治73例非典病人,取得“零轉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成績。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傳統醫學中尋找靈感。在東晉名醫葛洪的《肘後急備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下找到了靈感,發現了青蒿素。青蒿素的發現已經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屠呦呦諾獎報告會演講)

03

中醫藥雖好但不能擅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說:“凡是武漢輸出的病人,與武漢當地病人治法基本相同。對無武漢病人接觸史的患者,可根據當地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這就是中醫辨證的精髓:各地情況不同(比如廣東的涼茶方就不適合寒冷的北方使用),如果亂用諸如雙黃連等清熱解毒藥,不僅於抗疫無益,還可能引起不良反應,破壞免疫功能。

新型冠狀病毒科研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中西醫是兩套不同的醫學體系,各有優勢,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協作攻關。經驗表明,中西醫結合救治療效更加明顯。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具體來說,西醫主要是支持療法,包括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營養支持等生命保障;而中醫藥在對症治療、改善症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控制病情進展等方面發揮作用。具體療法則有湯劑、中成藥以及一些理療方法,對部分重症患者還普遍使用了中藥注射劑。

對普通型患者,中醫應該發揮主要作用;重症患者,肯定要上呼吸、循環支持,以西醫為主,中醫做配合。而恢復期康復中醫藥更有優勢。

對古籍古方更要篩選來看,網上流傳一些諸如塗香油的偏方,大多是從古代方書中撿抄而來,但其是否有效、有效性多大,有待驗證。“疫情當前,檢閱古書以求良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藉助網絡等公眾媒體隨意擴散,不但起不到預防效果,反而加重民眾焦慮。對普通人而言,不能無病亂用藥;對醫生或醫學愛好者而言,更不能亂薦藥。”中醫藥防治專家奚肇慶說。

歷史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給戰“疫”提供了什麼啟發?

冬春季節,中醫學認為很多人都有陰虛內熱的情況,外邪侵犯就容易生病。因此要調整好生活方式,適當多飲水,不熬夜,少吃辛辣上火食物,強身健體。

此外,中醫也講“避其邪氣,如避矢石”,意思是做好防控隔離措施,避免接觸疑似外感患者,戴口罩、勤洗手等。

1、《中國疫病史鑑》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版;

3、生命時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染病防治專家奚肇慶專訪內容節選;

4、《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7年第1期 I0001;

5、《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6、2月14日,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訪談內容節選;

7、2月15日,(武漢)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內容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