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瘟疫,中醫的抗爭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北京天人醫易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

2003年春季爆發的非典是對人類醫學的一場挑戰。當西方醫學面對來勢迅猛的非典幾近無策時,中醫卻現出其沉寂已久的力量。從歷史上看,瘟疫折磨人類有多長,中醫抗擊瘟疫的歷史就有多長。迄今為止,人類只消滅了"天花"一種傳染病,但這一歷程卻與中醫密切相關。事實上,中醫從不強調與病毒的對抗,而是謀求與它們的共存之道。

"非典"時期的北京城,出現驚恐的北京人吃同一方藥的景觀。顯然,在中國百姓心裡,那些飽含四季之氣的樹葉和密林深處的植物根莖,此時此刻可能就是救命的濟世良方。

與此同時,一場中西醫之間的競賽也在悄然進行。廣東,中國"非典"最早的重災區。葉欣、鄧秋雲二位護士長同被非典感染,但她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葉欣堅持採用抗生素治療,病情始終沒有好轉而殉職;而鄧秋雲因全部採用中醫治療,並停用一切抗生素和激素,從而獲得康復。治療鄧秋雲的指導醫生,鄧鐵濤教授堅信博大的中醫裡一定有對付非典的武器。"我們的治療不在於與病毒對抗,而是注意驅邪和調護病人的正氣。"他說,"中醫完全可以獨立地治療非典。"這位87歲高齡的中醫元老認為西醫過多地使用激素和抗生素來對抗"非典",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給患者留下後遺症。

至4月14日,鄧鐵濤所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無一例死亡,絕大多數已痊癒出院,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醫護人員無一人受到感染。"中醫治療非典型肺炎的效果非常神奇!"來廣東進行非典實地考察的馬奎爾博士說,他是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成員中的一位。成員中的另一位詹姆斯博士則希望能把中醫治療非典的經驗給予推廣:"如果這種經驗能上升至常規治療層面,那對世界其他地方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方面將會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中醫對"非典"的療效很快引起世界的關注。美國中醫藥專業協會會長彭定倫醫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一種解釋:"由於非典的疾病來源、即病原體以及傳播方式我們都不很確定,而且目前西醫的治療都是針對一些症狀的治療,治癒多半靠人體自身康復,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在非典治療過程中可以佔據主要地位,當然也需要西醫的支持療法。"然而多數西醫專家並不認同這些中醫草藥,就像他們歷來認為的那樣,中醫顯然沒有經過西醫那樣的嚴格科學檢驗。

在北京,我們不僅看到了要比廣東高得多的非典死亡率,我們也看到更多的西醫醫生衝在一線,而中醫的作用只體現在預防性的中藥湯劑上。直到五月上旬,政府才開始明確提出:"中醫是抗擊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後,北京市政府隨即作出反應,5月10日,北京開放了5所醫院,鼓勵中醫介入一線治療。

政府的這種聲音表明,在西醫盛行的今天,政府希望能夠在抗擊"非典"這場瘟疫中給中醫一個更好的位置和機會。因為如果疫苗、抗生素的開發趕不上病毒突變的速度,難道我們不可以在前人曾經開闢、熟悉的一個領域裡去尋求一種現成的方法?

幾千年來,中國人抵抗瘟疫的歷史,雖然悲壯,但卻極大地促成了中醫的進步;在這一歷程中,瘟疫就像鞭策中醫變革的一個幽靈

事實上,中國人對瘟疫並不陌生。從《史記》起到明朝末年,僅正史就記載了95次疾病大流行,魏晉和明末曾出現兩次人口曲線低谷,顯然與疫病有關。《清史稿》更多達100多次。但令撰寫《瘟疫與人》的麥克尼爾迷惑的是,清代高頻率的瘟疫流行,中國的人口卻出現激增,清朝中期突破一億,末期達到三億,而同時期的歐洲總人口才一億五千萬,而且是低度成長。這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中醫的貢獻功不可沒,尤其與人痘接種術的推廣有關。正是在人痘術的啟發下,西方醫學開始利用疫苗對抗瘟疫。但在此之前,瘟疫始終是東西方醫學史上最大的難題。這道歷史上不斷變幻的難題,不僅促進了西方現代醫學的發展,而且也成就了幾千年來歷經風雨飄搖的中醫。正是在無數次瘟疫流行的生死涅盤中,中醫不斷地走向輝煌。

東漢末年連年瘟疫,一場連綿不絕的的斑疹傷寒大流行,對當時的政局、文學、醫學及宗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元208年,雄心勃勃想統一中國的曹操,與孫、劉盟軍對抗於湖北赤壁,因斑疹傷寒流行,曹操被迫引軍北上,這次瘟疫出現的軍事轉機,是此後持續半個世紀三國鼎立局面的轉折點。9年後,斑疹傷寒再度在中原大流行,當時號稱"建安七子"的中原文學巨匠,有五人喪於這次瘟疫,輝煌的建安文學從此凋零。當此民病困苦之際,道教產生並宣稱可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一時間,從者甚眾。張仲景(150至219年)一方面因家族中60%的人死於此症,一方面感慨於民眾"欽望巫祝"的無奈之舉,以瘟疫熱病"傷於寒"為理論根基,創作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傷寒雜病論》。一改古代以巫術形式逐疫、驅疫的陋習,將流行病的治療引上醫藥的正途。

道教醫學的法術雖然不入正統醫學主流,但"道醫"作為宋代以前中國醫壇上的主將,在流行病治療學上卻成就非凡。首先,他們獨特的靜心、守神養生學,為病者自體的元氣恢復創造了條件。其次,葛洪在世界醫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以狂犬腦治狂犬病的免疫療法。道醫孫思邈也曾帶600餘名麻風病人入山治療,治癒者十分之一。併發明瞭用白皮粥(糠秕)治癒腳氣病流行病的方法。而直到19世紀末才有荷蘭醫生艾克曼發現米糠可以治療此病,20世紀西方才從米糠中提純出維生素B1,成為腳氣病的對症之藥,一直沿用至今。

中醫理論的另一次重要發展是由一場更為兇險的瘟疫引起。公元1232年春,蒙古軍隊撤離開封之圍,開封城內迅速流行一種怪病,3個月中死亡人數超過90萬。有幸逃過這次瘟疫的醫生李杲寫下了《脾胃論》,為當時中醫學"金元四大家"重要理論之一。李杲認為,面對瘟疫,良好的抵抗力是首要的,而這個抵抗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屬腎,後天為脾,但先天無法改變,只好求諸於後天的脾胃,因此善待消化系統即是抗病之道。這一看法,對今天治療腸病毒,及流行性感冒仍具指導意義。據李杲對病症的描述,此病很可能是中世紀歐洲稱之"黑死病"的鼠疫。這次瘟疫可能隨後又被蒙古軍隊圍攻卡法(Caffa)城時傳播到了歐洲,並導致2000萬歐洲人口的死亡。

明清時期的另一次瘟疫高峰又促進了中醫的一次極大的發展。17世紀前半葉多種瘟疫席捲中國東部的幾乎所有城市鄉村,並在1640年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這些瘟疫包括從國外傳來的天花、鼠疫、霍亂、性病等,當時的情形是"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倖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伴隨氣候惡化、嚴重饑荒和社會的劇烈動盪,中原人口死亡率高達70%,其中1/3死於各種瘟疫。促使中醫學從這些大瘟疫中驚醒過來的代表人物是吳又可,他在1642年的力作《瘟疫論》是中國十七世紀的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他說:"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稱之為戾氣。戾氣從口鼻而入,老少強弱觸之皆病。在同一種"戾氣"下,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從而悟出瘟疫的產生與特定物種的感受性有關,與氣候、地理環境有關。比如這次非典,並不是所有有接觸史的人都會得非典。據稱,中國第一例非典患者黃杏初雖然使八名醫護人員感染上非典,但守候在他身邊的親人無一例感染。

戾氣作為致病物質的說法已接近現代醫學的病毒說,因此常常有人替吳又可表示遺憾,認為如果他擁有了顯微鏡便會發現病毒的存在。但事實上,他的"戾氣說"具有與病毒說完全不同的內涵。

曾經無度肆虐到幾乎人類每個民族的天花,被現代醫學宣稱已在自然界中消亡了。這個人類醫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成就,最初成型於中西醫早期的一次碰撞:中醫人痘中的"以毒攻毒"思想與西方人的科學實驗精神

天花,是一種極其兇險的傳染病。最早由患了天花的俘虜帶入中國。十八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人數達一億五千萬。中國人最早預防天花的方法,不是躲避天花,而是接種天花,讓未曾發痘的小兒穿上天花患兒的內衣,或將天花病人的皰漿挑取出來,陰乾後吹到健康人的鼻孔中,從此就種上天花,不會再出現感染。這種人痘術發現之前,中國人天花的死亡率是90%,推廣之後,死亡率降至1%。這種最早見於中國北宋時期的種痘記載,起初在民間秘密流傳,十六世紀盛行於世。

公元十八世紀,我國的人痘接種術由俄國傳至土耳其。當時英國駐土耳其的大使夫人蒙塔古有感於自己的兄弟死於天花,和自己也曾感染此病,決定給她的兒子接種人痘。1718年6月蒙塔古夫人返英後,又大力提倡種痘。從此,人痘接種術在英國流傳起來。1796年人痘醫生琴納發明了"牛痘"來代替"人痘",事實上,"牛痘"只是"人痘"的一次革新。1805年,牛痘返回到人痘的故鄉中國,並很快為中國人所接受。這一歷程顯示了醫學的跨文化溝通。1980年的世界衛生大會宣佈:全世界已經消滅天花,建議全世界範圍停止種痘。

今天,由當初牛痘發展起來的疫苗已成為現代醫學對付各種瘟疫最有效的方法。西方醫學對流行病的認識是基於細菌學和免疫學。它把研究對象進行分解、分析,然後尋找致病原和抗體,作出疫苗。疫苗的出現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也給了人們從未有過的一種樂觀信心。當天花從人類的視野中漸漸消失,人們認為這是西醫的勝利。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醫生斯圖爾特驕傲地宣佈:"現在該是合上傳染病書本的時候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找到一種病毒的疫苗是需要時間的。人類已經尋找了20年艾滋病的疫苗,至今仍無所獲,找尋SARS的解藥也許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而且,當變異性很強的流感病毒、流行病毒每年爆發時,疫苗方法多顯無效。但中醫治療流行急症卻屢顯神威。1918年夏秋之交,廊房一帶流行虎疫(即霍亂),沿村闔戶,遞相傳染。當時流傳一首民謠:"今夕聚首言歡,明朝人鬼各域。"孔子後裔一代名醫孔伯華先生與當時的名醫楊浩如、張菊人、陳伯雅等組成臨時防疫醫療隊,奔赴廊房,免費為虎疫病者診治施藥。僅十幾日的艱苦工作,局面便幡然改觀。1956年,乙型腦炎在石家莊流行,中醫運用張仲景白虎湯方,療效非凡。第二年,北京繼發乙腦,生搬硬套採用石家莊經驗治療,結果療效很差。於是一片懷疑聲起,認為中醫"不科學",只會治慢性病,而無法對付急性流行病。名醫蒲輔周挺身而出,根據當年北京氣候偏溼的特點,用白虎湯加用祛溼之藥,療效達90%。

在東西方表現為飲食、服飾巨大差異的背後,是它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想的迥然不同,這種不同也反映到了中西方不同的醫術之道:西醫講求對抗,中醫謀求共處

20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近20年來,新出現的和捲土重來的傳染病至少有30種,1995年全世界死於傳染病的人數高達1700萬人。今天的SARS只是又為這個群體增加了一種而已。醫學專家的恐慌源於他們的對手微生物具有極強的進化優勢。據稱,發現青黴素僅一二年,第一批耐藥生物便出現了。從那時起,西方醫學就陷入了一場生物學領域的"軍備競賽"。"屆時我們將怎麼辦?"一些醫學專家不無憂慮地說,"一旦所有的致病微生物對抗生素都產生了抗藥性,那將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場災難。"也許,人類無法根絕有害病毒的存在,西方醫學與病毒之間敵對的對抗,使他們面臨的將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役。

而中醫學的獨到之處則是它始終謀求與萬物的共存之道。它沒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須用顯微鏡或更精密的儀器才能認知的所謂"病毒"上,而是更宏觀地從生命和環境統一觀、生命活動的動態觀看待宇宙萬物。

在它的詞彙裡不強調對抗,而是用藥調整人體的自康復能力,讓機體自組織能力去殺死敵人。因此,病原體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對抗後的表徵,從而進行辨證論治。這也就是幾千年來中醫沒有細菌學卻能治療傳染病的原因。"要知道,人體基因有3億多條,SARS病毒目前可知只有上萬個,這些基因自身產生的抗體,足可以摧毀病毒。"中醫戰略專家林中鵬教授說。而西藥抗生素是將好壞細菌均殺掉,這樣常常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

對於流行病,中醫始終強調"預防勝過醫治"。它不同於西方醫學單純的病毒探討,中醫是從生態大系統出發對疫病流行的時間、氣象規律進行探討和總結。中醫一直認為自然界的氣化異常,會導致微生物間的生克規律的混亂,失去相對穩定性,最終導致瘟疫爆發流行。中醫從最早的古醫籍《黃帝內經》開始就把"不治已病治未病"視為醫道的最高體現。並以其神秘而複雜的五運六氣學說預測災變和指導養生。它認為天文地理氣運的反常會導致流行病的發生,所以人們養生也應發揮地理優勢並結合天時來補偏救弊。如,火運太過之年,地處陰地的人應以室外活動以補陽;地處陽地的人當以室內攝生為主。反過來,寒水太過的年份,地處陰地的人應以室內活動以避寒;地處陽地的人當利用陰性年份,以室外運動來滋陰。這些理論從天地陰陽的角度,為後來中醫的流行病預防與治療指出了大方向。

明言傳染病預防的當首推晉人葛洪。不同於西方的洗手與隔離措施,他主張吃藥以預防瘟疫。他為霍亂特備"理中丸";為溫毒發斑特配大黃、甘草等組成一方。由於瘟疫多發生在春冬之際,唐代大醫孫思邈主張正月飲"屠蘇酒"以闢春疫。歲旦飲屠蘇酒"闢疫氣,令人不染瘟病及傷寒,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秋季則有端午節登高插茱萸,飲雄黃酒、門前掛艾葉等辟邪疫之俗,顯示了古人對瘟疫流行的防範意識。

而疫情的突發,在中醫看來,往往與三個原因相關,一是氣運的變化,即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與發病有關。二是戾氣(致病物質)導致瘟疫流行;三是凶荒兵火,即社會因素與流行病密切相關。

近代以來,多次世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與太陽黑子活動的關係已受到人們的關注,併為預測流感流行提供了參數,同時也為其他疾病流行規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1926年,西方人羅格爾提出霍亂流行與大氣的絕對溼度有關;1951年,鬱維氏對上海1946至1950年霍亂流行的研究證實了羅格爾的觀點。那之後,又有人研究,木運盛衰的年份(農曆的丁年、壬年),易肝病流行,如1987年(丁卯)的上海甲肝流行,新疆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火運太過之年(丙年、癸年),呼吸系統疾病,肝病、痢疾的發病會相對增多,如1956年(丙寅)的乙型腦炎流行和今年的非典。

"從運氣上講,2003年為中國農曆癸未年,這一年年運屬火,第二步氣(從春分-清明-穀雨-立夏)時火氣更盛,火氣太過,肺金受邪,容易瘟疫流行。南方氣運早至,所以先時發病。從小滿(5月21日)時起,氣運進入下一步,氣候表現為溼熱相爭,雨水時降,此病會漸漸隱匿。北方氣運晚至,尚可能遷延。"北京中醫研究院的傅景華研究員對今年的"非典"如此分析道。

至於為什麼青壯年為此次非典的易感人群,傅景華研究員解釋說,"這是因為青壯年內部失和的生命狀態與自然氣運的變化,為病毒的繁衍發作創造了適宜的內外環境。"中醫認為"冬傷寒則春病溫,惟藏精者能避之"。近年來,青壯年工作生活壓力很大,加上疲勞過度、飲食不節、起居不調,心火內熾、津液內耗,正屬"不藏精"的群體,而迎合了"潘多拉之盒"的開啟。

即便是同一致病物質,侵犯了不同的人,或者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後果。因為不同的人抵抗力不同,不同地區的氣候等客觀環境也不同,致病物質會產生變異。因此,美國中醫藥專業協會會長彭定倫醫生稱,"中醫的優勢在於根據同種病症的不同表現、針對病毒的變異靈活地開不同的藥方施以治療。"

總之,中國的"天人合一"之學相信有一種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則統一支配著天體的運行、季節的變化、人間事物及人體生命。只有二三百年曆史的現代醫學,目前還難以全面評價並認識具有幾千年歷史淵源的中醫文化。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古老的中醫與年輕的西醫都是我們人類航程上的守護神,在西醫探尋病原並努力發明疫苗的同時,中醫也在儘自己的所能。

就在此文行將結束的時候,臺灣的非典形勢開始惡化。有位臺灣學生打來電話說:"我們這裡已經全盤西化,中醫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其實,面對兇殘的新舊"瘟神"的圍攻,任何偏見都不利於人類的發展與生存。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SARS危機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同樣,中醫是中國的,它也屬於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