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鱼愈发难钓,关键是因为影响鱼情的因素众多,相互作用、错综复杂

但抛开这些细碎、凌乱的细枝末节,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辩证的思考,更能发现钓鱼中存在的一些规律。本文所探讨的便是,钓鱼领域中的“移形换位”,充分利用了鱼的各个习性特征,顺着鱼的“思路”发现更好的鱼情。

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移形换位发现更好的鱼情

所谓“移形换位”指的是针对鱼所逗留、栖息的水域环境,充分了解其特征,探知鱼在其中不适的因素,利用鱼趋温、趋氧、择食的习性特征,发现最佳垂钓场所或水域,具体如下。

1、动水选静,静水选动

自然水域流水现象频发,特别是秋季农田灌溉的时候,北方的许多河流都会有专门的开闸放水期,这个时间段流水频繁、水流速度大,此时河流中的鱼通常会向水流缓慢,乃至静水状态的区域游动,比如大桥两侧、水草附近、回水湾等位置。再者因水流的带动,水流安静的区域,聚集了大量的植物碎屑、浮游生物、小虫等,给鱼提供丰富的食物,进一步吸引鱼的逗留、栖息。所以动水中选静水垂钓,常用不错的鱼情。

湖泊、水库等都有支河,不断地注入水流,所以在入水口处常泛起水花。相较而言,湖泊等大面积的水域近似静水,而支河则是动水,有经验的钓友常把钓点设置在入水口附近,水流倾泻与空气激烈碰撞、接触中,汇入大量空气,所以这里溶氧量充沛,鱼活性高,觅食积极。

小结:鱼有寻食而动,趋氧的特点,是鱼自身的习性特点,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钓鱼人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准确地判断出它的分布,恰好地顺着鱼的“思路”

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2、水草“密中选疏、疏中选密”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可见水草在钓鱼中的重要性,比如水草可为鱼提供植物碎屑、浮游生物等食物,还能为鱼遮风避寒,是鱼不可多得的场所,而在钓点选择上也有技巧。

“密中选疏”意思是在稠密的一片水草中选择相对稀疏的水域垂钓。水草稠密意味着通风效果差,严重时水体溶氧量低,夏季也不利于热量的散失,鱼游动也极为不便。相对稀疏的水草空隙间,会有四周游动的鱼在此穿行,所以在此垂钓,鱼口频繁。

“疏中选密”则是在一片稀疏的水草中选择较为稠密的地方垂钓,稠密意味着食物丰富一些,遮阴御寒效果强,鱼也喜欢栖息,安全度也高。所以在此垂钓,常用个头肥大的鱼上钩。

小结:

选择水草处垂钓,与鱼的觅食、趋温、趋氧等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而选疏、选密,则是水温或氧气某一方面占了优势,鱼会则优选之。

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3、肥水塘中选瘦水,瘦水塘里选肥水

“肥水塘中选瘦水”:

肥水塘的形成与水体里含有大量的水藻、水草、有机物等有关,通常颜色呈暗绿色、能见度差。这里活跃的鱼,不缺食物,个体肥大、身体黑黄,遇到夏季高温时,水草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才是的鱼活性差,觅食不积极。所以资深钓友通常观察塘的四周,寻找活水注入口,水口出水体偏瘦,食物稀少,但溶氧量丰富。在这里设置钓点,用味型清淡或原味饵料,对鱼极具吸引力。

“瘦水塘里选肥水”:瘦水塘水体偏瘦,则水质清澈,水中少浮游生物、藻类,鱼缺少可吞食的食物,所以对饵料有强迫的需求。而瘦水塘有少许水草的水域,水体偏肥些,会吸引大量的鱼群聚集而来,所以将钓点设置在此,鱼群密度大,窝料聚鱼难度低,使用高蛋白的腥饵,上鱼速度会快一些。

小结:上述“肥中选瘦,瘦中选肥”,鱼的觅食特点极为关键

,鱼长期使用味道浓烈、营养丰富的食物,则会对清淡的饵料感兴趣;而水体缺少营养充足的食物时,则对高蛋白的食物敏感些。


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其他“移形换位”的垂钓思路

上文三个经典、常见的“移形换位”的垂钓思路,其实在实践中,仍有不少的例子,

比如风浪中选无浪,无浪中选风浪;凹凸不平、水底复杂的水底下,选择略微平缓、有坡度的;斜坡众多、水底略微平缓,则选择水底复杂、沟壑丛生的等等,尽管例子不同,情形各异,但都是基于鱼的习性特征,充分让鱼的微小需求,最大程度的放大,并加以利用。

钓鱼讲究“移形换位”,充分利用鱼的习性特征,顺着它的“思路”

写在后面

钓鱼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人钓的是鱼,应以鱼为中心,所有的垂钓方法,其实都是利用鱼的习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让鱼尽可能“舒适”的吃饵、吞食。上文的几个经典实例,钓鱼人可在野钓中实践,会对鱼,乃至垂钓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