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江漢交匯、龜蛇鎖大江、三城鼎立是武漢,百湖溼地、江湖合奏也是武漢,但一直到明代中期的漫漫歷史中,書籍上找不到“武漢”一詞,使得不少人認為20世紀後三鎮合一才有“武漢”,果真如此嗎?帶著疑問,去探尋“武漢”的來源。

西安、北京、廣州、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建城之始,都強調空間繼承性、時間延續性和建制沿革性,所以以哪一座歷史上的城池作為建城之始、城市之根,不單隻看歷史最早,必須要遵循空間繼承、時間延續、建制沿革這一邏輯,傳統武漢三鎮地域範圍內,符合的這邏輯的最早的城,是郤月城。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如果分開來看,漢陽是郤月城,武昌則為夏口城,它們才是武漢城市之根、建城之始,下面,一起來看“武漢”由詞語成為地名的過程,感受“武漢”一詞在成為地名時所包含的歷史文化。

從郤月城到漢陽府城

郤月城是漢陽第一座城堡,也是傳統三鎮地域範圍內最早見於史籍的城堡,《水經注》說:“沔左有郤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故曲陵縣也,後乃沙羨縣治,昔魏將黃祖所守”,“沔”即沔水,很長時間中,漢水有數條入江河道,沔水為漢水入江的一條河道,不過當時流經龜山南側的河道恐非是沔水,黃祖也並非“魏將”,而是荊州刺史劉表的大將,其時為江夏太守,酈道元不曾踏足江漢地區,《水經注》只能作為參考。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郤月城最初是一座半月形的軍事堡壘,而半月形稱為偃月,固有偃月壘一名,又因古代有半月形的防守陣形稱為卻月陣,所以郤月城後來被稱為卻月城;《元和郡縣誌》說:“郤月故城在漢陽縣北三里,週迴一百八十步,高六尺”,可見規模不大,但因背靠龜山(龜山原名大別山),與其西邊的馬騎城構成犄角之勢,加上劉表之子劉琦在大別山東端的北麓所築城堡,郤月城在軍事上有重要的屏障作用,沙羨縣曾把縣治移到這裡。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月湖與龜山

197年,黃祖在沙羨敗於孫策,於是退兵到郤月城,以此為水師基地訓練水師;199年,孫策攻破郤月城,在呂蒙徹底打敗黃祖水師後,郤月城被孫權所屠,其東邊的城也被孫權一方佔有,後來山上修有魯肅衣冠冢,大別山又稱魯山,這座城也隨之稱為魯山城,由孫渙守魯山城,還依山傍江修築了鐵門關。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上世紀重建的鐵門關

南北朝時,齊竟陵太守房僧寄曾佔據魯山城與蕭衍對抗,《南史》說:“(蕭衍)自襄陽趨建業,鄧元起會大軍於夏口,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因漢口城為蕭衍所築,因此被稱為蕭公城,位於龜山西北約十里。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以上的城堡,是漢陽城發展的起點,隋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當時的漢陽符合南水北的地名習慣(後來漢水主流雖然由龜山以北入江,但漢陽之名並未改變);唐武德四年(621年),漢陽縣在龜山南側的鳳棲山修築漢陽城,漢陽縣治移駐於此。

宋漢陽軍、元漢陽府及兩朝的漢陽縣均以漢陽城為駐地,明清漢陽府、漢陽縣也治漢陽城,它既是縣城,也是府城,漢陽縣城、府城即後來的漢陽城區,加上龜山、梅子山及附近湖泊與鄉里,即是老漢陽地域範圍。

從夏口城到武昌城

與漢陽隔江對望的武昌,建城時間則非常明確,是為公元 223 年,孫權在長江邊上蛇山頭築城,因對面正好是夏水(即漢水入江河道中的一水道)入江口,故得名夏口城。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蛇山早期稱為黃鵠山、江夏山,所以孫權築夏口城時才會說“城江夏山”,孫權將統治中心由公安移至鄂縣後,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縣改為武昌(今鄂州市),為了拱衛武昌,才在江夏山築夏口城,《水經注》說:“(夏口城)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嶇”。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上世紀遷址重建的黃鶴樓

南北朝時,劉宋設置郢州,夏口城為其治所,夏口城因此改稱郢城;蕭衍部將圍攻郢城時,在郢城東北幾里外築曹公城;隋時郢州又被改為鄂州,郢城開始被稱為鄂州城,軍事嘹望塔後來轉變為黃鶴樓,也即“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因唐朝詩人的佳作,黃鶴樓聞名天下。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夏口城起初“週迴不過二三里”,歷代城牆也是夯土牆,牛僧孺(“牛李黨爭”中的牛)做武昌軍節度使後就著手擴建鄂州城,將夯土板築城牆改造為磚砌城牆,這是武漢地區最早為磚砌城牆的城,新鄂州城由蛇山擴大到鳳凰山、螃蟹岬,涵蓋了老武昌城北片。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武昌火車站

元代的鄂州城,是湖廣行省駐地,也是武昌路、江夏縣的治所,它在一方的軍政、文教地位已經夯實;朱元璋把朱楨封為楚王,駐於鄂州城,江夏侯周德興輔佐楚王時擴展了鄂州城,新城跨越蛇山南北,開九座城門,是湖廣軍政駐地、江夏縣治駐地,由於武昌府治也在此,所以鄂州城被稱為武昌府城,這時武昌府城是上武昌,武昌縣城(在今鄂州)為下武昌。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清朝建立後,繼承了明朝的建置,直到1912年,江夏縣改為武昌縣,原武昌縣改為鄂城縣,今武昌之武昌城得以“實至名歸”了。

後起的漢口

“漢口”一詞始見於《南史》,即上面已經提到的漢口城,但當時的漢口城在今漢陽,而不是漢口,漢口是後起的城,明代完成淤積形成大片陸地;明成化初年,漢水入江主流在今漢江入江河道,而武昌部分失去金沙洲,原白沙洲並岸,漢陽部分劉公洲並岸,鸚鵡洲尾江灣逐漸淤積,兩府城失去江港優勢,商貿活動逐漸轉移到了漢水兩岸。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漢口是作為天然的優良港口而興起的,最先包括漢水入江口的南北兩岸,但隨著它與漢陽在地緣實現分離,漢水北岸歸為漢口,南岸則留在漢陽;到了清初,原來持續1000多年的“雙城時代”已經轉變為“三鎮鼎立時代”,清康乾時期的《漢陽府志》說道:“夫漢鎮非都會,非郡邑,而人煙數十里,行戶數千家,典鋪數十座,船舶數千萬,九州諸大名鎮皆有讓焉”。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江漢關

可見,那時的漢口仍然只是個鎮,由漢陽縣所轄,很長時間裡沒有城牆,沒有獨立建制,正因為如此,1861年清政府被迫在內陸開埠時,漢口成為了通商口岸;為了防止捻軍進攻漢口,1864 年漢陽知府鍾謙均攜漢陽知縣孫福海修築漢口城牆,開玉帶、便民、居仁、由義、循禮、大智、通濟七門。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張之洞督鄂時,於1898年在漢口設立夏口廳,漢口才有獨立建制,後來的1904 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1912年,夏口廳改為夏口縣,1929年正式撤銷夏口縣,在此之前的1926年20月26日,漢口市誕生了。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漢口火車站

1927年4月16日,武昌、漢口、漢陽建立統一的武漢市,兩年後撤銷,此後漢口曾被設為特別市或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漢口分化成江漢、江岸、礄口三區,唯有火車站保留有“漢口”之名。

“武漢”從哪裡來

早先,這裡河流縱橫,沼澤與湖泊密佈,港汊塘堰相通,大水時一片澤國,秦漢時期這裡才初步完成淤積,因此先秦時期傳統武漢三鎮地域範圍內人文演繹亦相對沉寂徘徊,東漢末年開始鵲起的步伐。

三國時期,魯山城和夏口城夾江對峙,構成成犄角,守江南必須守江北,否則丟了江北,江南也很難守住,反之亦然,所以南北城池之間形成了戰略依存關係;到了元代,漢陽府與武昌路隔江對望,武昌聯上漢陽的稱呼,正是“武漢”一詞的來源,當然最先只是口頭上稱呼,未見於文字記載。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晴川閣

明萬曆元年,“全楚督學”、漢陽知府程金主持了晴川閣第二次重修,乃請姚宏謨寫《重修晴川閣記》,姚宏謨在《重修晴川閣記》中說“……倏來旋往,則武漢之勝蹟,莫得而恣其觀遊焉”,這是“武漢”一詞第一次在書籍中出現,是年為1573年,“武漢”當指武昌府城與漢陽府城。

明崇禎年間,曾逗留於武昌府和漢陽府的文人阮漢聞著有《武漢紀遊》,這是“武漢”一詞首次用於書名;清道光年間,範鍇的《漢口叢談》寫道“遂陷武漢等郡”,二十年後曾國藩寫給咸豐皇帝的奏摺中也用了“武漢”一詞,他說:“東南形勢,則金陵為險;天下大事,則武漢為重”;胡林翼任湖北巡撫時,其文牘中多次出現“武漢”。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綜上,“武漢”一詞最初來源於隔江對望的武昌與漢陽兩府的聯稱,指代著武昌府和漢陽府(或兩府城),後來“雙城對望”發展成“三鎮鼎立”,但漢口仍為漢陽縣所轄,建置上無法與武昌、漢陽兩府對等,直到清末民初,漢口以經濟實力後來居上,武漢逐漸指代武昌、漢陽、漢口,即使它們未在行政建制上統一,武漢也成為“三鎮”的共同大地名了。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次年合武昌城區、漢陽城區和漢口(夏口廳)為一市,定名武漢,作為臨時京兆區,隨後成立市政廳,武漢作為地名與市名得以明確界定,這也是三鎮首次的統一建制;兩年後,三鎮又分治,武昌為湖北省會,漢陽為漢陽縣,漢口為“行政院”直轄,但武漢作為一個地方的名稱已經得到公認了。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1949年5月,解放後的三鎮成立了武漢市政府,後來,近郊區和武昌縣、漢陽縣、黃陂縣、新洲縣加入武漢三鎮,融合成現代武漢。

從郤月城與夏口城夾江對峙,到武昌與漢陽兩府相互依存,從三鎮鼎立到現代大武漢,2000年的更迭與沉浮,100年前的風雲際會,100年中的潮落潮起,練就武漢處變不驚、隱忍坦然、熱情闊達、敢為人先的城市性格,它也正以這樣的姿態,闊步走向未來。


  • 《武漢通史》,作者:皮明庥(主編)
  • 《“勢”之使然:武漢城市盛衰的歷史解讀》,作者:塗文學
  • 《武漢建市的歷史意義與現實觀照》,作者:方耀強


從兩府對望到三鎮鼎立,“武漢”從哪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