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陳年舊事:上豬

上 豬

上豬,就是賣豬。因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國家對生豬實行統購統銷,不許私人宰豬賣肉,誰家養的豬夠了120斤,就夠上統購了,就得賣給國家,慢慢人們說習慣了,就把上統購豬說成上豬了。誰家的豬長夠這個斤數了,就說夠上統購了。

那個時候糧食產量很低,象我們這個土地瘠薄的鹽鹼窩,糧食收成更少,連口糧也保不住,一年要吃國家半年返銷糧,種地的農民也要拿著購糧證到糧站買糧食。糧食缺,餵豬就靠挖野菜,摻些穀糠,或者麩皮,誰家也沒有糧食餵豬。記得那些年我爺爺年歲大了,幹不了農活兒,每年春天,地裡有了野菜,就從集市上買一個小豬仔養著。那時候的豬沒啥優良品種,都是耷拉著大耳朵,短腿、細毛、大肚子的黑色笨豬。這種豬溫順、笨拙,不挑食、不生病,但生長慢,春天開始養,約10多個月,到年底了,才能長到一百二、三十斤,剛夠上統購的斤數。

那個時候儘管糧食不多,但國家還是號召農民多養豬。我記得那時有這樣的口號:“多養豬、多打糧,支援國家保國防”,“養豬上統購,農業支援工業,鞏固工農聯盟”等。鼓勵多養豬,糧食又不多,上級說外地有用連茅圈養豬的,號召群眾建連茅圈,把茅廁和豬圈連在一起,人在上邊大便,豬在下邊吃食。當時,還沒有“垃圾豬”的概念,人們不知道,也不去問這個辦法是不是科學,是不是衛生,只要豬能吃飽,把豬養大,啥法兒都行,村裡戶戶都改造了茅廁,建了連茅圈。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這個被“窮”字逼出來的辦法,為糧食短缺年代人們養豬節省了不少飼料。

計劃經濟年代,生豬、糧食、油料等主要農副產品不僅統購統銷,而且實行嚴格區域限制,不能隨便流動,不能隨便出境,不能自由交易。比如,我們這裡離曲周三、四里路,到雞澤四十多里路,但你在雞澤轄區,你就得把統購產品繳售給雞澤縣,如果你帶著豬、糧、油統購產品出了縣境,或私下買賣,被市場管理人員抓住了,就要按“投機倒把”處罰、沒收。

我家的一頭豬夠了上統購的斤數。一天,我和父親拉著排子車去上豬。路上,一位熟人說,小寨也有一個收豬點兒,可以到那兒上。小寨離我們家15里路,比雞澤近多了。到了小寨收豬點兒,收購員把豬摸摸、捏捏、摳摳,給出了等級和價格。我父親嫌價低,說不在這裡上,咱去雞澤。又走了二十幾里路,來到雞澤收豬點兒,收購人員也是在豬身上摸摸、捏捏、摳摳,沒想到,這裡和小寨給的等級和價格一樣。

那個時候雖然經濟困乏,雖然處在“文革”時期,但國營商業交易公平,不坑人、不騙人。聽了收購人員給的價,我父親還是說給的價有點兒低。收購人員說:“吃糧食飼料和吃糠菜的豬不一樣,你這頭豬一摸、一捏,就感覺不是糧食喂的,看著不瘦,實際出肉比不上喂糧食的,不過,你幾十裡地拉來了,先按這個價收了,然後試殺,多出一斤肉給你補一斤肉的錢,一分錢虧也不叫你吃”。幾天後,我們村的一個鄉鄰到雞澤上豬,給捎回了兩塊多錢。他說:“收豬點兒把你家的豬試殺後,多出了幾斤肉,這是補的錢”。錢雖不多,但國營商業的信譽真讓人放心。

作者趙金海

2014年4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