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雪地里的基层卫生院迎来了一场大考

一年前,这里是东川区条件最艰苦的卫生院,陈旧泛黄的墙壁上,脱落后的墙皮粘在上面;住院部和门诊是用活动板房搭建起来的……今天的红土地镇中心卫生院焕然一新,建设项目的竣工告别了活动板房诊疗的窘境;新建成的心脑血管救治站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第一个心梗病人从确诊——报告上级医院——静脉开通——初步治疗——双向转院出行的全过程。今年春节伊始,刚刚有起色的红土地镇中心卫生院就迎来了一场大考……

雪地里的基层卫生院迎来了一场大考

年年过年味不同,今年过年抗疫情,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瞬间席卷中国大地……红土地镇位于东川区西南部,距东川主城区75公里,西沿轿子雪山山麓走向与禄劝县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接壤,南与寻甸县凤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相接,全昆明最高海拔4344.1米的雪岭也雄踞于红土地镇内。每年12月伊始,这里就会飘起鹅毛大雪,进去卫生院的盘山乡村公路上,白雪铺满地面,无论大车小车都逃不过打滑熄火的“待遇”。银装素裹的路上风景很美,但行人却是在“奔命”。

大年三十,当接到堵卡任务时,56岁的陈顺光书记,肩负起“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双重责任,与公安干警、路政人员一起,在凌冽的寒风中连续值守4天,在疫情面前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铮铮铁骨。随即,接到取消休假通知的全体职工,也克服大雪过后道路艰险的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赶回卫生院,10名男同志主动写下《请战书》,申请到堵卡一线,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去,每天24小时顶着凌冽的寒风,监测过往人员的体温和健康状况,为过往车辆清毒,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这些工作平凡、琐碎、艰苦,但无一人退缩。

雪地里的基层卫生院迎来了一场大考

1 月27日开始,按照“东川区应对新型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要求,红土地卫生院要对武汉回来的人员逐一进行面访,测量体温。谁都知道基层卫生院的防护条件以及这项工作的危险性…… “我是党员,我是分管副院长,这事我去!”,钱雪厅主动请缨,他换上卫生院的防护服,和其他同志,挨家挨护量体温,消毒、宣传防控知识,跑遍了红土地镇的村村寨寨,为232个省外回来的人监测了体温。

1月31日,东川区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需要对红土地镇的仓房村刘家村小组和新田村的秧草塘小组的12名密切接触者强制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卫生院积极配合区人民医院,到现场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密切接触者送走后,向两个村民小组宣传防控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并对全村进行环境消毒,消除村民恐慌心理。

雪地里的基层卫生院迎来了一场大考

“松毛棚村棚子小组一村民去世,生前在浙江宁波打工。”2月4日早上8点,卫生院接到了红土地镇分管领导的电话。村民十分害怕,要求对其死因是否是新冠肺炎进行鉴定。陈斌院长在向区卫健局报告的同时,第一时间赶到了松毛棚村棚子小组,在详细的了解死者生前情况时,发现死者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月4日又为同村一位老人守灵到凌晨5点才回家休息,早上7点多,其妻发现其身体激烈抽搐,呼喊不应后死亡。死者于1月16日从宁波回到棚子小组后,从体温监测和健康监测记录来看均正常,其家属也无发热和身体不适的情况。为正确引导村民、安抚村民,事不宜迟,陈院长利用棚子小组的空旷广场,召集本村村民开会,现场给村民讲解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并用媒体报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死前的症状与本村死者临终时的症状进行比较,消除了村民心中的疑惑。

1月31日到2月2日深夜的三天时间,卫生院接连三次接到产妇即将临盆的求助,妇幼组5 位医护人员,在组长梁丽敏的带领下,通力合作,井然有序的做好每个环节,迎来了三个小生命。“我们组5个人几乎三天三夜都没睡一个完整的觉,但产妇和婴儿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梁丽敏说。这不,4日凌晨2:30至6:30,所有人又像打仗一样又奋战到天明,又一个小生命顺利降生,母子平安。

雪地里的基层卫生院迎来了一场大考

疫情期间,肺结核、重精和艾滋患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诊疗是个大问题,卫生院防保组就积极与慢病患者进行沟通,并为他们提供了免费送痰、代为取药的便民服务,得到患者的高度赞誉。

为全力做好“抗疫”工作,卫生院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制度,1月22日至 2月20日,共为3000余人进行了体温测量,接诊发热病人30人。全院共接诊2628人次,(其中:门诊接诊2602人次,住院接诊26人次,转诊危重病人9人次),医疗秩序正常,未发生患者投诉和医患纠纷事件。

近一个月的抗“疫”路上,有你有我,见证了凌晨两点的风雨,也经历了山区的寒峭。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全力以赴!战“疫”的残酷,让我们穿上了盔甲,变得更加刚强有力,更坚定了打赢“疫”战的信念。

冬已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