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引言:

前些年清宮穿越劇大火,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的電視臺紛紛轉播,諸如《宮》《步步驚心》這些電視劇的劇情,很多人都是熟記在心,說起女主角和阿哥們的愛恨情仇更是滔滔不絕。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電視劇中的士兵們所穿的衣服大多是寫著一個“兵”字,或是一個“勇”字的兵服。為什麼同樣是士卒,衣服上的字卻有所不同呢?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勇字與兵字

這一切就要從清廷的建立開始說起。據《明史》記載,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的時候,由於地方官員的過分壓榨,加上天災大旱,使得很多老百姓都被活活餓死,最後大家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闖王李自成,他可是直接打入京城,逼得朱由檢上吊自盡。

在那個時候的女真族(後來的清朝)還蟄伏在建州整個女真部落男女老少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幾萬人,就算全民皆兵,那也才二十多萬的軍隊,而這二十萬軍隊就是後來的八旗軍。


二兩撥千斤,以技巧奪天下

在明朝境內,光是流賊就遠遠不止這個數目,更何況還有明朝的軍隊,但幾年之後,女真人就靠著這二十萬軍隊吞下了整個明朝。

這其中,自然有八旗軍隊的悍勇的原因,但攻城拔寨、駐守城池、押運糧草,這林林總總的分工,就是把女真人一個當兩個算也是遠遠不夠的。

據《清史稿》記載,這個時候的皇太極為了實現吞併大明的計劃,在號召女真全民皆兵之後依舊兵力不足,為此,他每攻陷一處,就會整編當地的漢軍和漢人,脅迫他們隨軍作戰,以減少女真精銳的損耗。就這樣靠著用漢人打漢人,皇太極輕輕鬆鬆地帶領著女真人逐鹿中原,建立了大清。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清朝小兵

大清建國後,這些漢軍並沒有被遣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政府把這些軍隊紛紛編纂在冊,避免他們回鄉之後,在此聚集,霍亂天下。由於這些漢人軍隊的旗幟大多是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營兵

綠營兵主要的工作就是守衛除京城以外的天下各地城池。這些綠營兵身上的兵服就是寫著一個“兵”字,代表的是他們被國家記錄在案,每日操練本領,每月都發錢糧,立功有賞,逃兵必誅,戰死也會有撫卹金髮放到家人手中。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衣服寫兵的小兵

當然,清朝建國的主力軍:八旗軍的衣服上也是寫著“兵”字,只是他們的身份更為高貴,職責也更加重要,常年駐紮在京師附近,守護皇城的安危。

一字只差,身份千差萬別

而衣服上寫著一個“勇”字的士卒則和前面這些兵完全不一樣。

勇,即為鄉勇,大多都是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在地方上受到流賊等軍事威脅時,沒有足夠的綠營軍守護,縣令就會徵召鄉勇臨時參軍,保家衛國,等到流賊被消滅,這些鄉勇就會被解散,回到自己之前的生活。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勇字輩的小兵

他們大多戰鬥力薄弱,也沒有朝廷發放的餉銀,甚至戰死沙場也無人得知,地位十分低下,完全就是一群剛剛拿起刀槍的老百姓。但徵召之前一般會給他們一筆不小的安家費,以資鼓勵,不過其他的待遇福利,就根本不用想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如此殘酷

本來皇太極最初的規劃:靠著精銳的八旗兵確保京師的安全,配合全國各地人數眾多的綠營軍守護地方安全,戰時也可以抽調各地訓練過的綠營軍迅速投入戰鬥各地招募鄉勇臨時守城。這般安排,清朝就基本立於不敗之地了。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八旗兵

可是令皇太極想不到的是,他如此周密的規劃,卻棋差一招,沒有考慮到人心。拿著全國最高的兵餉,住在最繁華的京城,短短几代人的更替之後,曾經那支精銳的女真八旗軍就已經荒廢得不堪入目,若不是靠著自己是騎兵,怕是連流賊都打不過了。

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南征北戰已經完全用不上荒廢訓練的八旗軍了,基本上都是靠著各地綠營軍,才實現了康熙那些輝煌的戰績。

結語

清朝後期的時候,為了應對各地揭竿而起的起義軍,允許地方官員招募鄉勇練軍,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練出來的湘軍戰鬥力驚人,多次殲滅起義軍。

雖然這些軍隊只是屬於“勇”,但是在清朝後期的時候,他們的戰鬥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荒廢訓練的八旗軍。

清朝軍服上有兵和勇兩種字,二者都是軍人,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湘軍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即使清朝一開始對於“兵”、“勇”的規劃是兵強於勇,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代人的更替,到清朝末年時,清朝的江山反而要靠他們一開始看不起的勇來守護了,真是讓人感嘆。

《明史》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