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扬州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态势,青年劳动力是流动人口主力军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流动人口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市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成为城市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一、扬州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1、扬州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态势

近年来,扬州市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同步增长,但总体呈现流出人口总数大于流入人口的净流出态势。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9.98万人,常住人口为450.82万人,人口净流出9.16万。

2、户籍人口流出数量呈加大趋势

从户籍人口看,流出人口呈增长态势。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为461.67万人。其中,迁入人口总数为22509人,迁出人口总数为26489人,人口净流出3980人;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为459.98万人。其中,迁入人口总数为36688人,迁出人口总数为48208人,人口净流出11520人。人员流出数量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3、常住人口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从常住人口看,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49.14万人;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50.82万人,常住人口一年间增加1.68万人。

二、扬州市流动人口的特征

(一)从地域分布看,沿江沿河地区态势差异大

1、沿江城区人口多为净流入

2017年,全市六大县市区流动人口呈现两种态势。一种是净流入状态。分别为广陵区、邗江区和仪征市3个地区;另一种是净流出状态。分别为江都区、宝应县、高邮市3个地区。净流入中,广陵区净流入3.39万人,邗江区净流入7.07万人,仪征市净流入3.64万人。

2、沿河县区人口多为净流出

净流出中,江都区净流出4.01万人,宝应县净流出13.53万人,高邮市净流出6.76万人。由于净流出人数远大于净流入人数,尤其是离扬州市区较远的宝应县和高邮市净流出人数较多,使得全市流动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

扬州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态势,青年劳动力是流动人口主力军


(二)从年龄分布看,青年劳动力是流动人口主力军

截止2017年底,从全市登记流动人口数据看,其中16-45岁25.81万人,占53.41%,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力军”。这与《中国流动人口为发展报告2017》反映的动态基本一致。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80后”由50%提升至56.5%,“90后”由14.5%提升至18.7%,两者占比达75.2%。由此可见,年龄构成年轻化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从性别看,男性多于女性

截止2017年底,江苏省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全市登记流动人口共48.33万人。其中,男性流动人口30.01万人,占62.09%,女性流动人口18.31万人。从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情况看,在20-35岁年龄阶段女性流动性大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大,女性流动性减弱,男性流动性增强。而男性流动人口是以工作为主要目的,女性流动人口主要是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学习培训、陪读等为目的的迁徙。

(四)从迁移流向看,省内流动占主体

1、近距离流入占主导

从流入人口看,以近距离流入居多。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中,迁入人口为36688人。其中,省内迁入29306人,省外迁入7652人。与其他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不一样,扬州的流动人口主要以市内其他县、市、区和周边其他城市为主。一是由于扬州初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带来了因照顾上学子女而暂住扬州的流动人口;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项目建设的不断跟进,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来此定居的外地人;三是扬州的城市发展吸引不少外来务工者的身影。

2、省内劳动力输出占主导

从流出人口看,以省内流出居多。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中,迁出人口为48208人。其中,省内迁出39939人,省外迁出8269人。省内迁出占总迁出人数的82.8%。省内迁出中,一是由于扬州与省会南京毗邻,很多本地人由于教育资源、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在省会工作、定居;二是宝应、高邮等地的大部分流出人口均选择到苏州、无锡等苏南发达城市务工、就业;三是扬州本地的高校较少。据人社局统计,每年扬州籍的高校毕业生回扬州就业的人数比例仅为30%左右。而很多在外地读书的高校毕业生,更喜欢留在当地择业,很大程度上不仅导致了人口的流出,也被动的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出。

(五)从就业状况看,服务业占主导

1、流入人口集中于脏累苦差险行业

从流入人口看,从行业结构分析,主要从事船舶修造、建筑、水产捕捞加工、餐饮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和行业为主。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流入地的职业特色相关,山东菜贩、水果贩等活跃在扬州各大小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河南、四川等地建筑工人在各大施工现场“抱团”出现;安徽外来者日趋成为出租车行业的主力军;南通家纺、安徽砂石等等,一个个“同乡职业军团”活跃在扬州流动人口中。

2、流出人口主要集中传统优势服务业

从流出人口看,大部分流出人口多在苏南、上海等地从事服务行业,具有扬州特色的“足浴”、“理发”、“美食”、“建筑”更是走遍大江南北,就业状况总体良好。

(六)从学历结构看,初中学历占主体

2017年,扬州市流动人口中,51.57%是初中学历,其次为小学学历,占15.33%,高中学历占14.95%,大学及以上占14.16%。扬州市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居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七)从居住环境看,出租屋成集中地

全市流动人口中,77.92%居住在出租屋中,只有8.8%居住在单位内部,另有4.3%住在工地现场。在调研中,根据乡镇反映,过去的猪栏、违章棚改为简易房出租给流动人口的现象普遍。分布在各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规模小,公共服务设施差,安全隐患较大。

三、流动人口对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对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面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过剩已是现在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城镇的收入高于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可将其田地流转给同乡种,而自己则进城务工,这样既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重新合理配置,又使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过剩的劳动力”创造出了社会价值,众多的流动人口势必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流动人口自身的素质技能得到提高。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流动,对改变农村人口传统观念和劳动技能,作用尤为重要。农村劳动力到了城区以后,学会了新的技术,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他们利用在城区所学到的经验,搞个体经营,许多人回去以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流出地的经济发展。

三是流动人口促进了扬州市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集中后的城区,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细分的居民需求形成规模化的区场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如清洁工、修理工、送水工、建筑工等,往往都是流动人口去做。他们的到来为城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为城区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城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数量大大增加,满足了城区劳动力需求,使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流动人口对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面

一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外出人口从原常住地流出,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年龄结构分布集中,青壮年是外出人口的主体,在我区外出人口中,15-45岁青壮年人口占总流出人口的主导地位,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数量减少。

二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出,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由于我市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出,部分农村常住人口中老、少两端人口比重上升加快,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就是弱化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随着老年人的大量增加日趋严峻。农村流守儿童的看护、教育问题也不容乐观,给留守儿童的学习、性格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亲子关系的构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家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流出,导致人才缺失明显。根据全市人社局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数据,虽然近年来不断实施吸引人才和挽留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但效果不甚理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的人数相对于每年的本籍高校毕业生总量来说不多。其原因:一是本籍高校毕业生不愿回乡就业,大多想留在大城市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企业能够提供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多;三是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的容量不大。种种原因均导致我市人才外流现象明显,需引起高度重视。

四、促进扬州市流动人口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探索服务管理机制,提升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政府职能部门要实行由“管理”向“服务”的真正转变。融管理于服务之中。政府要制定促进流动人口综合素质转型升级、引导融合与自治的相关政策措施,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管理的总盘子。此外,要通过社区实现“居地化管理、亲情化关怀”模式,有效调动和激发流动人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流动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让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有其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根本保证。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人社部门要联合发改、工商、税务、住建、政法部门监督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切实杜绝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拖欠工资、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以及劳动安全条件差等现象发生。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改部门应会同人社、财政、住建、公安等部门研究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农村人口自由向城镇迁徙政策,制定相关落实措施。完善居住证制度,将被动式登记制度转变为主动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

(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流动人口就业提供渠道

推进扬州城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门槛,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开展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系列化服务,增强人口流动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场,推进区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扩大劳务输出区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的渠道。

(四)打造自身城市特色,增强流动人口社会认同感

充分打造扬州自身的城市特色。要做大扬州基本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人才的使用载体和平台,用“平台留人”。持续放大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公园体系、重大赛会等特色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创环境,增强本地人才对扬州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外地人才对扬州城市的向往意愿,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力支撑。

(五)整合部门资源,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

要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先进手段,整合公安、卫生、民政、统计等部门资源,共建流动人口数据库,创建完善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达到多个部门相会连通,实时共享信息,提升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