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別把正作用當副反應:溫病、戰汗與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機制,複雜的說就可以有很多種,簡單的說就是血弱氣盡,就是邪氣進入人體的腠理了,不是在表,也不是在裡,所以比較難纏。此時,最應該注意的就是顧護胃氣,胃氣和則愈,胃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第一次聽說喝了柴胡劑出現戰汗很嚇人的現象是研究生的一個師兄告訴我的,當時沒在意,但是後來自己臨床,發現小柴胡湯服用之後,的確有一部分人會出現比較“嚇人”的現象,如果醫生本人不瞭解,其實會比較難辦,病被醫好了,但是患者不認可你的醫術,還以為你用藥出現了失誤,所以大家正確地認知戰汗,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溫病治療過程中,戰汗主要出現在氣分證,所以葉天士說:

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洩,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複。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

這就是小柴胡湯的要義,胃氣和則愈,與“法宜益胃”表達的幾乎是一層意思,兩者都在注重胃氣。戰汗,是人體血弱氣盡之後,雖然需要出汗排出體內之邪氣,但是由於正氣不足,需要戰抖的方式,迫使汗與邪氣一同排出體內。

為什麼要顫抖?

其實出汗在傷寒太陽病之中是非常常見的,但是為什麼到了小柴胡湯那裡就需要戰汗,到了溫病那裡就需要戰汗,原因就在於虛。

前面提到過,溫病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結果,所以溫病的主要問題還是因為虛;以現代的流感來說,流感日久,正氣受到了損傷,所以溫病就會呈現為全身性,出現虛症;而小柴胡湯證,也是傷寒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正邪紛爭,正氣受損,血弱氣盡,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將人體的氣血補足,所以要從胃入手。

傷寒之邪,其實稍微有點寒性,所以補胃一般不用滋陰之藥,所以中庸人參,而溫病則要溫熱之性,所以會用一些滋胃陰之藥,這是兩者之間的拆別。

全身性的疾病可用小柴胡湯

大家知道,小柴胡湯證從原因來說,就是血弱氣盡腠理開,是虛弱性疾病;從表裡來說,就是半在表半在裡,從寒熱來說就是往來寒熱,都是模稜兩可的情況。

所以從八綱辨證的角度來說,小柴胡湯是跨在表裡虛實寒熱中間的方劑,也就是說在陰陽來說,也是陰陽之間的一個重要調節者。所以小柴胡湯之重點在於“和”。

當面對全身性疾病時,只要有虛症,是表裡同病,還有陰陽不協調,就可以考慮小柴胡湯;而所謂的小柴胡湯的四大柴胡證,是使用柴胡劑的重要指導原則,但未必就是使用小柴胡湯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