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的問題是我們經常在說的,怎麼判定這個病屬於不屬於少陽病?

怎麼判定這個病證屬於不屬於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對這個條文,後世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在哪呢,為什麼但見一證就可以了?

那少陽病但見一證就可以了,陽明病行不行?太陽病行不行?三陰病行不行?這是一個問題。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第二個問題一證指的是哪一證呢?

趙錫武老先生的書裡面,他是這樣說的,他說所謂“一證”是言主症,主症有三:

一為寒熱往來,二為口苦,咽乾目眩,三為胸脅苦滿,乾嘔,而胸脅苦滿為主症中之主要者。

他說但見一證便是,這一證是指主症。而小柴胡湯證的主症有這麼三,一是寒熱往來,二是口苦咽乾目眩,三是循脅苦滿乾嘔,言外之意就是這一二三里面只要見到一或者二或者三,就可以判定他為少陽病。

而在一二三里面,最主要的還是胸脅苦滿,也就是說只要見到胸脅苦滿,我們就可以判定它是少陽病,小柴胡湯證,他是這樣認識的。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劉渡舟老先生在《傷寒論詮解》裡面是這樣說的,他說少陽病症狀很多,臨床上不可能在一個患者身上同時全部見到,因而也無需諸症具備,才可用小柴胡湯或其他柴胡劑。

“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證當活看,不要認為就是一個證,更不能認為是任意一個症狀,而應該理解為一二個能確實無誤地反映出少陽病病變特點的主症。如見到往來寒熱或胸脅苦滿等,便使用小柴胡湯。

這是啥意思?說少陽病臨床上的見症特別雜亂,不一定要全部見到。

那麼應該見到一證就是,他說一證不一定是一個證,應該理解為反映少陽病病變特點的主症,它仍然還是說的要找著這個證,只不過說這個證可以反映少陽病病變特點。

那什麼證能反映少陽病的病變特點呢?其實還沒有出了我們剛才說的口苦咽乾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無非就是這些症狀!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劉渡舟在《傷寒挈要》裡面又有這麼一段話, 他說:

個人認為‘一證’和‘不必悉具’應對照來體會,著眼點在於‘不必悉具’,如嘔而發熱,或脅下痞硬,或往來寒熱,但見少陽主證,使人確信不疑,便宜與柴胡湯,不必待其證候全見。

使用柴胡湯應以此說為準。


他說,但見一證的著眼點不應該是在這一證上,不應該在“但見一證”上,而應該在“不必悉具”上。

好像說的是對的。但是倒回來自己問自己,那我臨床上應該怎麼操作?

我們又糊塗了,我究竟見到什麼證,就不必悉具了,見到什麼證還不能不必悉具,好像仍然不明白。畢竟我們還要回歸到某一個表現上。

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可以倒回來這樣思考。

但見一證不必悉具。我們把他的理解理解到明理上,而不要糾結於一證是哪一證,不要糾結於一證和悉具這些字眼上,怎麼明理呢?

就是可以這樣去認識,病證無論在表或在裡,只要有小柴胡湯見證,哪怕僅僅是一證,也就意味著單用表證或者單用裡證,無法完全解釋見證者。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此時單治表或單治裡即屬於治不對證,而應當先予小柴胡湯或小柴胡湯的類方和暢表裡,通達上下,或在此基礎上取用汗法或下法。

這樣理解這句話順暢了,就是說我們判斷某一個病是表證,那麼它表現是表證的表現,判斷某一個病是裡證,那麼它表現它的裡證的表現,而當我們在表證的表現或者裡證表現基礎上,突然發現有一個症狀,我們單用表證或者單用裡證解釋不了,那麼我們自己就應該告訴自己這個病證可能不是單純的表證,或者可能不是單純的裡證,那不是單純的是啥呢?應該有少陽病。


一證應該理解到這,而這一證是單用表證或者單用裡證解釋不通的。這時候我們治療也許需要先治少陽,也許需要少陽太陽同治,也許需要少陽陽明同治,但肯定是單治太陽或者單治陽明不合適。

這是這句話的我覺得在臨床上對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臨床的從這個理上理解過來,這樣我們就不去糾結這一證究竟是什麼證。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臨床上我們經常會碰到這麼一種情況,就是對於某一個具體的變化似乎可以辨為某一證或某一方證,但總有那麼一兩個證不支持。

臨床上我們也經常能碰到這種情況,這個病人一看一辨之後,這就是桂枝湯證,或者這就是小柴胡湯證,或者這就是四逆湯證,大部分脈症都支持,唯一有一個脈症不支持,要不就是一個脈象,要不就是一個舌象,要不就是某一個症狀,這時候怎麼辦?

我們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就是把這個症狀忽略,按自己辨的這個證去認識,另一種辦法就是重視這一個特殊的脈症。

而《傷寒論》這個條文給我們的選擇是你要重視這特殊的一證。

如果大家都贊同,那說明辨證是對的,如果其中有一個人反對,你一定要重視反對的這個人的意見。有可能我們辨得不對,或者有可能我們辨得不夠全面。我想這是這句話對我們臨床最大的影響。

從理上分析到這,當我們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至少《傷寒論》給了我們一條道,我們可以沿著這條道去思考。

《傷寒論》一書的偉大之處極多,其中之一是教給後學者:中醫臨證必須辨證,並且辨證一定要精細。

高建忠:但見一證便是柴胡證?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師《讀方與用方》線上訂閱課,該課程中,仲景醫學與東垣學說貫穿始末,結合醫案詳解,全視角解讀,幫助學子透徹掌握課程中的經典方劑及其類方,樹立臨床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