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四川富順,在四川南部,沱江邊上。沱江挺有意思,中國的大多數河流都是自西往東流,但沱江是由北向南流進富順,而且在富順縣城還拐個彎,由東往西“逆向”而流……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沱江水往西流經鄧井關鎮,可以看到江邊大佛巖上有一座高高的古塔。這座塔叫“回瀾塔”,其名來自韓非子的“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在夕陽的照映下,塔影正好截斷沱江,有阻波回瀾之慨,所以當地人又叫它“鎖江塔”。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為了講好這座塔的故事,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富順。

古代的富順,比現在的名氣要大得多。漢朝時期這裡就開始產鹽,並帶動了地方其他經濟的發展,所以當時富順富甲一方,在四川有“金犍為、銀富順”之說。

同時,“富順的才子內江的官”,富順自古還是一個才子之鄉。從宋朝周延雋在富順辦書院講學以來,宋朝有67人考取了進士。在明朝270多年間,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474名;參加會試和朝考取得進士資格的高達134名!明朝的四川進士群,十人中大概就有一人來自富順。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但是……就像沱江在富順突然拐彎往西邊流一樣,富順的這些榮譽也出現了一個“拐彎”: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富順縣已經沒有多少人了。不得已,朝廷開始了“湖廣填四川”,從其他地方移民來四川。即便如此,四川依然是經濟蕭條,百廢待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力更是逐漸轉衰。地處川南的富順縣也是難逃厄運,此時已是經濟滯後,民生凋敝。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道光二十五年,富順新來了一個知縣——廣東揭陽縣的陳長墉。陳知縣本身是讀書人出身,知道富順以前是“銀富順”,也知道富順是才子之鄉。但是,他到了富順才知道,“才子之鄉”已經有16年沒出過進士了。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陳知縣雖然是官場中人,但他不喜歡上請下迎,溜鬚拍馬,吃喝玩樂。來到富順,就一心想為富順辦實事。於是他廣開言路,聽取各方建議和意見。其中有位秀才對他說:“沱江在富順縣內往西流,這是逆行,會把財氣和才氣都帶走。”陳知縣一聽,覺得言之有理!但怎麼才能阻止沱江水把財氣和才氣帶走呢?陳長墉決定在城西建塔,以鎮“勢過奔放”的西流之水。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但是,由於當時政府財政已經非常吃緊,拿不出錢來建塔。於是,陳知縣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作為“啟動資金”。鄉紳們被陳知縣的行為所感動,也紛紛捐錢捐物。很快,就在鄧井關鎮大佛巖上建了前面介紹的那座“回瀾塔”。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回瀾塔”塔高56米,磚石結構,共九層,頂尖三寶珠,層層上收,造型秀麗玲瓏。每層均有一扇門,其他各方均開窗戶。整個塔身建造氣勢磅礴,外部每層簷下泥塑花卉、人物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非常神奇的是,就在回瀾塔建成這一年,已經16年沒有出過進士的富順,一次就有何秀廷、蕭藩二位士子中丙午科舉人,不得不令人拍手稱奇。從此以後,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舉人、進士層見疊出。據統計,清代267年中,全縣中舉人的二百三十七人,中進士的三十四人,再次延續著“才子之鄉”的文脈與興盛。


富順排名四川第二,縣令自掏腰包建回瀾塔,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