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01農場主與黑心資本家

1860年11月,亞伯拉罕·林肯成功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如果非要給他配一句獲獎感言的話,那一定是:

人心散啦,隊伍不好帶啊……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這對林肯,其實也很無奈。

看當年,林肯在競選巡演時,是如何“表演”的——

1858年7月10日,他振臂高呼:

讓我們拋棄不同人種之說,不同種族之說……諸如此類無稽之談。

讓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團結如一人……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此處有掌聲

兩個月後的9月18日,“林影帝”話鋒一轉:

我不是,也從來沒有,主張以任何方式實行白人和黑人種族的社會及政治平等;

我不是,也從來沒有,主張讓黑人也有選舉權,也能當陪審員、出任公職,乃至和白人通婚!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此處有掌聲

政客為了拉票而人格分裂,其實並不奇怪。

因為7月份時,林肯是在美國北部,廢奴主義大本營芝加哥演講;而9月份,他的舞臺到了蓄奴主義大本營,南卡萊羅納州的查爾斯頓。

如今總統也當上了,該把自己的人格和全國的人心,聚合起來了吧?

對不起,還不成!

這根本就不是蓄不蓄奴的問題,而是兩種經濟形態的矛盾,針鋒相對、不可調和。

簡單說,美國南方就是一幫農場主,圈一片種植園,種棉花討生活。他們關上門,需要大把的黑奴幹活;打開門,要自由貿易,賣出棉花,買進歐洲廉價工業品。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南部種植園勞作的黑奴

北方工業區呢,就是一群“黑心資本家”,關上門,需要大把的工人勞動力——管你是黑是白,能喘氣會幹活就成;打開門,要搞貿易保護主義,以保護性的進口髙關稅,保證國產工業品在本國的競爭優勢。

無論走南闖北,還是資本家更精明一些,所以當時,吃虧的是南方農場主。除了一些初級農產品,他們什麼也不能產,全都要外購,或者多加一大截關稅,買進口貨,或者選擇性價比差很多的國貨,便宜了北方黑心資本家。

林肯上臺之際,聯邦政府80%的收入來自進口關稅,作為“海購達人”的南方各州,人口占聯邦的1/3,卻因此而貢獻了3/4的聯邦賦稅。

所謂“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事到如今,人心早碎了一地,你林肯怎麼帶?

02 有恃無恐的“棉花帝國”

1860年,林肯11月當選總統,12月南卡萊羅納州就通過法令,實質性的退出了聯邦。隨後幾周,又有6個南方州拍屁股走人。到1861年2月,南方各州成立所謂“美利堅聯盟國”,另立門戶單幹了。4月,林肯總統發表公開聲明,

將此行為定性為“違反法律的叛亂”,當月雙方接火,美國立國至今唯一的一場內戰——南北戰爭,正式打響。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青年時代的林肯

雖說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但由南方率先起事,還真有點螞蟻啃大象的意思。

南部分裂州,總人口910萬,還包括了近400萬黑人奴隸;北部聯邦州,人口2200多萬,還在不斷從歐洲吸納移民。全國實物資產,1860年時估值約160億美元,南部的佔比只有1/3。最重要的製造業,北方控制90%以上,更別提工業區和農業區之間,公路、鐵路、郵電等等基礎設施的巨大差距……

就這樣還敢出手,南方奴隸主們,腦子真灌水了嗎?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圖中綠色為叛亂蓄奴州

對於實用主義至上,“見錢眼開”的美國人來說,自始至終,南北戰爭都是一場貿易戰。南方最大的殺手鐧就是——棉花。

當年的美國,頗有些像20世紀後期的東方大國,工業製成品競爭力還不夠強,要靠基礎農產品出口創匯,完成原始積累。

其中,棉花佔到美國出口商品總量的一半左右,美國南方是響噹噹的“棉花帝國”。

老牌資本主義列強英法兩國,經濟體系高度依靠紡織業,是美國棉花的“大客戶”;南方農場還是英國廉價工業品的重要傾銷市場,又是英國“黑心資本家”的“大客戶”。

利益綁定如此緊密,只要英法出手援助,南方足可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後期再出面施壓或是調停,迫使聯邦同意南方獨立,則大事定矣。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華盛頓(前排居中)與法國拉法耶特侯爵共同檢閱軍隊

遠的不說,獨立戰爭時,弱小的北美十三州就是背靠法國這棵大樹,憑藉真金白銀的捐助和貸款、真刀真槍的援兵和軍艦,這才掙脫了大英帝國的強大“魔爪”。

歷史不能重演嗎?

03 林總統攘外安內

戰前,南方城市查爾斯頓的《鏡報》曾刊文呼籲:

我們打算拖到英法的每一家棉紡廠倒閉破產。

不到他們承認我們獨立,決不罷休!

南卡州的議員們也四處發聲:

我們可以不發一槍……就使整個世界屈服。

……試看,三年之內沒有棉花供應會怎樣?

見勢不妙,英國廠商開始默默囤貨,僅1860一年,就進口了250多萬包棉花。南北開戰後,北方艦隊對南方實施封鎖,遠在歐洲的“黑心資本家”,剛好可以囤積居奇。

況且,今時不比以往——“朕就不信,死了張屠戶,就吃帶毛豬?”

自從失去北美殖民地,英國就一心經營印度,使其成為“帝國王冠上的寶石”。早在19世紀30年代,著名的鷹派外長巴麥尊(又譯為帕麥斯頓),就收回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將印度置於英政府直接殖民統治下。印度也盛產棉花,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美洲的缺口。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巴麥尊:曾任英國外交大臣,南北戰爭期間為英國首相

更湊巧的是,那幾年英國農業連年歉收,作物減產,要從美國北方大量進口小麥。衣服可以“縫縫補補又三年”,糧食可是“一頓不吃餓得慌”,英國人還真捨不得和北方撕破臉。

“影帝”林肯也很會做人,多次派船運送救濟品,接濟英國失業的棉紡工人,拉票都拉到國外去了,對英國政府,也是委曲求全、盡力安撫。尤其1861年底的“特倫特號事件”,就是當時英美(北方)關係的一個縮影

當時,南方仿效獨立戰爭時,富蘭克林常駐巴黎,求得法援的先例,派出兩個代表,乘坐英國輪船“特倫特號”,去往歐洲求援。不料船至古巴水域,被北方軍艦攔下,人也被強行劫走。

英國藉機譴責北方破壞國際法,皇家海軍整裝待發。

林肯一邊拖延時間,冷卻國內輿論,一邊以司法程序有瑕疵為由,放人、致歉、安撫……好歹把英國按住了。

英國人一看——行啊小林,挺能忍哪,還真不好明著打你,那就搞點暗箭傷人吧……比如,剛一開戰,英法就忙不迭發表了“中立宣言”,表示嚴守中立。

看似不偏不倚,實則是對南方國家的變相承認,美國聯邦政府本來是鎮壓國內叛亂,英法這一攪合,生生成了一場國際戰爭。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美國五角大樓

時至今日,美國為壓制他國崛起,時常借敏感話題,玩弄外交手段,粗暴干涉他國內政,這其實是有祖師爺的。

不但如此,還有西班牙佔領聖多明各、英法入侵墨西哥——按照“門羅宣言”,這本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林肯也都忍了。因為他知道,先要韜光養晦,幹好自家的事,某國也就喊得兇,除非摘果子——那伸手肯定快,但只要內戰中北方能佔優,某國絕不會破費鮮血,幫南方力挽狂瀾。

自古以來,概莫能外!

那麼,北方能佔優嗎?

04 林總統致命“三板斧”

北方人想用錢解決的問題,南方人要用命去拼一下。

因為害怕蓄奴州的牴觸,林肯一開始根本沒談廢奴的事,也就想用軍艦封鎖,打打貿易戰,把南方逼回來談判了事。作戰準備也不充分,仍採用1812年美英戰爭時的募兵制,部隊在幾千公里長的分界線上,像撒鹽一樣全面鋪開,被戲稱為“大蛇計劃”。

南方就嚴肅多了。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麼多年讓北方“黑心資本家”佔盡便宜,嬸可忍叔不可忍!他們燒掉了手上的200多萬包棉花,擼起袖子要玩命幹。

就這樣打了一年多,北軍在兩次馬那薩斯會戰、半島會戰等關鍵戰役中,都沒佔到便宜。林肯再也坐不住了,要繼續拖延,招來英法干涉軍,事情就沒法收拾了。於是從1862年起,聯邦政府出臺多項政策,終於扭轉了戰局。其中最關鍵,最能體現南北戰爭“貿易戰”特色的,還是以下“三板斧”: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首先,是姍姍來遲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9月首次提出,1863年元旦正式生效。

從聯邦的角度,發動戰爭是為防止國家分裂,維護統一市場,原本沒考慮廢奴問題,宣言確實是形勢所迫被逼出來的。因此今天看來,政策非常保守,針對區域僅限“反叛合眾國的地區”,從提出到生效,也留出了幾個月緩衝時間,生效前回歸聯邦,就不會被強制釋奴,奴隸制的存廢可交由州政府裁奪

但這在當時,就已經不得了了:你們公司的勤雜工、臨時工、勞務派遣人員,到我們公司來,統統給編制、交五險,這口號一喊,對方的員工就先散了一大半,這還怎麼玩?

不過更炸裂的是,美國內戰的性質從此改變,從維護國家統一,上升到爭取人類的自由與平等。如此正能量,從此國際輿論贏過來、外交壓力拋出去,英國人再要想幹涉,可就是“反人類罪”嘍!

第二招、《宅地法》,同樣是1862年提出,1863年元旦生效。

據此,凡年滿21歲的公民,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能在西部獲取160英畝土地,耕作5年後,土地即歸個人所有。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廣袤壯闊的美國西部

這一招的毒辣之處在於,憑空創生了大量獨立小農。成本這麼低,就能自己創業當老闆,誰還願跟著霸道總裁996?如果說廢奴是揚湯止沸,那宅地法就是釜底抽薪,種植園經濟的生產力結構被徹底破壞。

後來,這些自由小農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逐漸合併重組,形成了資本主義大農場,實現了美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專業化,此是後話不表。

第三招,1862年《法定貨幣法》、1863年《國民銀行法》。

從此聯邦政府取得了管理國民銀行券發行的權力,通俗來說就是印鈔權,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統一的國家貨幣和強有力的全國銀行(之前這些權力散歸各州)。

聯邦發行的這種統一的“小綠紙”,日後便被稱為——美元。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國”:美國南北戰爭的貿易戰解讀

五美元鈔票上的林肯

鐵血首相俾斯麥對此評價道:

林肯從國會那裡得到了授權……政府和國家就從外國金融家的圈套中跳了出來。

從此之後,即使是“棉花帝國”,也不能動用貿易和金融槓桿,裡應外合搞分裂了。

幾年後,林肯遇刺,國會廢除了他的貨幣政策,聯邦重又失去印鈔權。經過其後一百多年的反覆爭奪,如今是獨立的美聯儲,而非美國聯邦政府,掌握了美元的發行權和貨幣政策制定權。因此也有人猜想,當年是國際金融勢力害死了林肯。此是後話不表。

05 尾聲

三板斧後,南方順理成章敗下陣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南北戰爭是一場貿易戰,為了發家致富,山姆大叔和德州牛仔互相纏鬥了整整四年,揍的彼此烏眼青。

林肯審時度勢,對外收縮讓利,賠本賺吆喝;對內窮盡了勞動力、土地、金融,這政策三板斧,拿下了這場貿易戰。

美國的國內統一市場就此形成,完成了現代化進程的重大轉變,開始了新一輪的飛速發展。

美國三部曲,就此完結。前兩篇內容如下,歡迎翻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