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日本在很早以前就與中國發生過實際聯繫,甚至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以中國為師,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日本對於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研究的,至今在相當多的歷史研究領域我國還在日本之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之中,三國在日本的受追捧程度超越其他任何一個時代,日本甚至將三國的名將、謀士等與本國的歷史人物進行印證對比,儼然將三國看做本國的文化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國文化被日本如此熱衷呢?

一、中國文化與日本的關係

日本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現存的日本古籍和史書都是聖德太子改制後仿照隋唐的政治、文字而編寫的,對日本上古時期的描述大多采用神話、傳說的記錄方式。至少從隋唐時期日本就對中國文化相當推崇,

將中國文化稱為“唐學”。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就對日本有所記載,許多傳說也在日本得到了映照,例如徐福東渡等。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隋唐時期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大量遣唐使


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傳播到日本的文明幫助日本迅速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這個過程對比其他文明所需要的數千乃至上萬年日本僅用了百餘年的時間。可以說中國文化對於日本起到從啟迪到成熟的導師作用,也對日本之後的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日本對於“唐學”的學習、吸收不僅使得日本形成了封建國家,也對日本的民族性格、文化風向造成了巨大影響。

二、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具體表現

唐代時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積極向中國學習各種制度與文化。這些遣唐使為日本帶回了大量的中國典籍,其中就有《三國志》。日本上層社會對於中國文化極其推崇,甚至模仿中國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行為。對於《三國志》更是如此。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源義經的部下 武藏坊弁慶與典韋的故事十分相似


宋代市井文學開始興起,中國關於三國故事的演繹也不斷傳入日本,不管是書話形式還是戲曲形式,在日本都受到了追捧。明初《三國演義》的誕生更是自傳入日本之後就成為了全民追捧的讀本,被日本學者多次翻譯為日文,並多次改編以各種形式在日本境內流傳。

1、日本戰國時期對於三國人物的模仿

明朝中期的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日本各藩鎮的大名們為了爭奪實際霸權而進行了長期的混戰。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日本在戰鬥前經常出現“單挑”的情況,即雙方各派若干名武士進行一對一的對決。這種情況甚至在“壬辰國亂”時即日本入侵朝鮮半島時對決明朝的軍隊時也普遍存在,但大多出來“搦戰”的武士都被火槍或者亂箭射死。

2、日本歷史人物與三國人物相對應

日本明顯的將三國文化代入到自己的歷史之中,將許多日本歷史人物與三國人物相對應。日本的亂世梟雄織田信長對應曹操、名門望族出身的今川義元對應袁紹、被戲稱為“超級忍者”的德川家康對應司馬懿、草根出身的豐臣秀吉對應劉備、足智多謀又無力迴天的黑田孝高對應諸葛亮、以忠義聞名且勇猛善戰的前田慶次對應關羽、富有才華卻英年早逝的竹中重治對應郭嘉等。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日本遊戲中郭嘉的形象


3、各種文化產業大量涉及三國題材

無論是江戶時代風靡日本的三國題材戲劇還是小說、話本,古代日本對於三國的熱衷已經是全民參與的程度。到了近現代隨著日本文化產業的興起更是如此。以

三國題材為主題的影視劇、動漫、遊戲都在日本受到廣泛歡迎,並有向其他國家輸出的趨勢。中國拍攝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也是日本最喜愛的引進作品。

4、對三國曆史的研究加入本國文化獨特的解讀

日本在對三國這段歷史的研究和解讀之中加入了本國的文化和情感,這與其他國家對於外國曆史的闡述是截然不同的。日本對於三國曆史的獨特解讀甚至有將其視為自身文化的傾向在其內。《三國演義》中對眾多人物都使用了綽號,而日本則將其充分發揮,對更多的人物添置了綽號,而且明顯帶有日本本國文化特色。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物本身就帶有綽號或道號,如臥龍、鳳雛、美髯公、錦馬超、虎痴、惡來、小霸王等,在日本流傳的過程中又為許多人物添加了綽號,如司馬懿被稱做“冢虎”、姜維被稱做“麒麟兒”、孫尚香被稱做“弓腰姬”等。

司馬懿、姜維的綽號明顯是為了與諸葛亮、龐統相對應,而對孫尚香來說“弓腰姬”這個綽號明顯是具有日本特色,中國對“姬”的理解是已經為人婦的貴族女子,不會用在孫尚香還沒出嫁之前。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姜維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顯著,卻因《三國演義》的描寫在日本也大受歡迎


另外日本對於三國各方勢力也明顯有著自己的理解。在眾多影視、動漫和遊戲作品中蜀漢的代表顏色都是綠色、曹魏是藍色、孫吳是紅色。實際上蜀漢以延續漢統自居,尚紅色;東吳自稱木德,尚青色;曹魏以“土代火”自認土德,尚黃色。日本在表現相關題材時明顯代入了自己的理解,認為東吳以火攻著名,所以為紅;蜀漢處於崇山峻嶺之間,以綠色為主;曹魏佔據天時,就用天空的藍色代表。

三、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1、三國時期是有記錄以來中國與日本第一次官方接觸

中國與日本的淵源久遠,先秦時期就有大量的“渡來人”從中國東渡到日本並長久的居住,對於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過渡起到了相當的促進作用。但是兩國第一次官方接觸還是在三國魏明帝時期。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日本列島上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難升米出使魏國,被封為親魏倭王。這一事件是

中國與日本發生了實質上的第一次官方接觸。雖然在日本的史料記載中對於邪馬臺國以及卑彌呼一直有爭議,但是通過朝鮮半島新羅的記載可以看到新羅也在相似的時間與邪馬臺國以及卑彌呼多次發生聯繫,可見是可信的。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影視作品中的卑彌呼形象


2、南北朝的“渡來人”與隋唐時的遣唐使為日本帶入的三國文化雛形

南北朝時期有大批外出躲避戰亂的人來到日本,其後日本又主動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而南北朝與隋唐時期正是士族門閥活躍的時期,其先祖在三國時期都是非常活躍的。加之南北朝與隋唐時期都有胡人尚武的風氣,對於三國時期激烈的戰爭過程、大量武將英勇的行為及眾多謀士精彩的計策都相當推崇,這種風氣自然也被帶到了日本,使三國時期成為了日本最早熟悉的中國歷史

3、《三國演義》的精彩呈現與相關題材文學、文藝形式的流行

與日本的情況十分類似,小說《三國演義》與各種三國題材的文學、文藝形式在滿清入關之前就備受歡迎。可以說三國題材的各種文學、文藝形式在中國的清代和日本的江戶時代的廣為流傳可以看做

一種先進文化對於落後文化的滲透。無論是滿清八旗子弟還是日本平民,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對比於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古籍自然深感無味,而三國題材的精彩演繹自然更加吸引人。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渡來人為日本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4、三國時期的現實情況與日本社會結構相類似,更有代入感

三國時期的社會結構與日本的鎌倉、江戶時代十分相似。有名無實的最高統治者、群雄割據的現實情況、激烈的戰爭和殘酷的政治鬥爭,甚至於士族門閥都與日本的統治結構相類似。在這種極其相似的情況下日本對於三國文化十分有代入感,將三國做為歷史參照及模仿對象的行為比比皆是。日本戰國時期的許多著名人物也確實刻意的對三國人物進行模仿,後世將兩個時期的人物做類比也會發現許多相似之處。

5、三國時期的道德評價標準與日本相類似

中國古代最強調的道德就是“忠”,其他的道德評價都是圍繞“忠”展開的。比如中國曆代強調“以孝治天下”,就是援引“求忠臣必出於孝子”。這個“忠”歷來都是要求效忠於最高統治者,但三國時期的“忠”卻是圍繞各自不同的“主”展開的

。三國時期的忠首先是向自己的主公效忠,其次才是對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漢獻帝,這就與日本當時的現實情況十分類似。

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實際上也早已淪為傀儡,實際權力掌握在平夷大將軍、關白、大名及各地割據者手中,他們構成了日本統治階級的各個層面。在這些人的麾下都聚集了大量的武士、臣屬和軍隊,他們自然要求這些人對自己效忠而不是對名存實亡的天皇。日本對於三國文化的推崇正好可以進行對於這種“忠”的宣傳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日本的武士道與三國時期的道德評價標準十分相似


結語

日本對於三國文化的熱衷、深入研究以及大量開發已經遠遠地走到我們前面,也為我們的文化產業敲響了警鐘、增添了鞭策。對於本國文化的研究、開發乃至於保護是相當重要的,否則若干年後要學習本國的某種文化卻需要到別國去探求的情況就會發生。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三國文化在東亞的傳播》、《三國志》、《新唐書》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織田信長與曹孟德?——日本熱衷三國文化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