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前言:公元一六六六年,氣質非凡的修女瑪麗安娜,在葡萄牙即將開始內戰的當口,同

風度翩翩的法國軍官,譜下了一段禁忌戀曲。然而,這會是一段讓人期盼的完美戀情嗎?

讓人大跌眼鏡,僅三年後,女主角瑪麗安娜就被無情地拋棄了,她此前寫出的五封情書在因緣際會下於法國巴黎被付梓成冊。其中的原因在於她的情愛不符合當時的禮教,然而其真切動人的愛情故事卻引人遐想。其中情書內容極致懇切動人,由此法國社會里引引了軒然大波。社會里男男女女都爭相要去搶購,由此出版商們大發橫財。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葡萄牙修女的情書》

歷史上,這些信件的作者由於準確的身份不為外人所知因此變成謎團,因此信件一經展出,就受到大眾的質疑及非議,所以也就成為文學歷史上很有名的愛情懸案。有文學家比如司湯達這一些情書推崇備至,稱:"戀愛就要如同這位葡萄牙修女那盤熱切,象她那樣充滿著澎湃之情。"但也有反對質疑的,比如馬克·費羅是後來的作家,對此他斷言稱:"女性創作的作品並不能找到溫暖靈魂的火苗……《葡萄牙情書》必定為男性所著。"

修女瑪麗安娜是讓馬克·費羅、司湯達、里爾克、布拉克、馬蒂斯及莫迪裡阿尼等人上下求索而不得角的迷一樣的女人,這其中的五封情書表白是她禁忌之戀的最孤獨的證據

上述內容被記錄進了電影作品《葡萄牙修女的情書》當中,成為主要內容。關於電影作品,法國年鑑派史學家馬克·費羅曾表明:電影是歷史的代言人

。這裡我們將通過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來嘗試分析歷史與電影之間的關係。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葡萄牙修女的情書

一、事件的延革

自從一百餘年前問世起,電影就一直無法被大部分主流史學家視為歷史文獻加以研究。法國年鑑派史學家馬克·費羅針對電影能否作為大眾娛樂和視聽藝術存在這一觀點,是這樣認為的:"電影在對立官方歷史方面一直都在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並由此成為歷史的代言人,在喚醒人們的意識方面,電影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電影史學價值,他進行了高度評價,這引發了共鳴,以下我們選取與自身研究方向貼近的電影為對象嘗試進行史學方面的分析。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劇照.葡萄牙修女的情書

以五封書信為主要內容,法國巴黎在公元1669年出版了一本小書,對公元1666年葡萄牙修女瑪麗安娜同法國軍官夏密伊間戀情進行了記錄。兩人後來因為戰爭分隔兩地,瑪麗安娜於是把她的思念與深情寫成信,取書名為《葡萄牙情書》。當然,這些信件的真偽在幾個世紀裡引發了文人學者間的爭議,加拿大女演員蜜莉安·席爾據此在此前人分析的基礎上,於公元2006年整理寫出著作《葡萄牙修女的情書》,此書後來也在我國內翻譯出版,這段史上十分著名的愛情懸案很快被國內讀者所熟知。

此書後來由西班牙情色大師傑斯·佛郎哥於在1977年拍攝了同名電影。因為時代上存在差異,電影同書本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其中電影講述的是中世紀一個葡萄牙平民少女瑪麗被當地一名神父用重新教化作為名義帶進了修女院,期間她遭受到無數次折磨,後她被宗教法庭審判而即將面臨火刑,她在被行刑前寫信給了去上帝表明她清白,信被該的國王子拾到並最終拯救了她。

在故事裡,導演刻畫出來的是其他更為複雜的歷史現象,但僅僅借用了這些情書的知名度。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此書故事真偽無從探查

二、歷史斷片吸錄進電影劇情當中

一直以來,電影都被西方宗教界重用,這是由於這一優秀工具集介紹、說教及歌功頌德為一體,比文字及圖片形象遠要具體得多,從而更富感染力。《

葡》一劇在片頭字幕中是這樣寫的:"本片故事,是關於有一位女孩,她寫信給了上帝,而上帝也回覆了她",這讓觀眾感覺到即將看到一直以來教會推崇的那些說教影片,但是影片後面的變化卻越是讓那些有著虔誠信仰的人們覺得不堪入目。以下選取幾個鏡頭:

1、鏡頭1.瑪麗貧困的單親母親被神父逼迫而把她多年的積蓄捐獻出來作為入修女院的入會金。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此電影劇照

那時,如果有人想進入修道院,則必須要支付一大筆現金。例如蜜莉安·席爾指出,瑪麗安娜之父因為要送她進會,只能一次性支付出相當於今天一萬三千美元的現金。在11世紀末以前,歐洲修女院都是貴族婦女專享的接受教育與養老的場所。直到11世紀未後,由普雷特雷女修院為首才開始接受各階層的婦女去入道修行。

2、鏡頭2.瑪麗的告解結束後,神父告訴她將把荊棘條捆在她身上三天作為補贖,此後讓院長來執行。

作為修女院的精神領袖以及是神的代言人,祖父是修院真正的領導者。中世紀教會組織的領導權都是屬於男子,而婦女地位十分低下,縱使身處修女院中,她們也仍舊受到教會和修士會的管制。

3、鏡頭3.宗教法庭採用了所謂的"慣例",對瑪麗進行審理,對於她針對院長及神父的指控:讓院長刑逼瑪麗簽下文書收回指控。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電影相關劇照

異端事件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宗教法庭對於教會內部人員思想問題的視而不見,比如,在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英諾森三世的開幕詞確認了人們的腐化墮落來源於神職人員。

4、鏡頭4.在宗教法庭地牢裡關押的全是女性異端,她們全都受到折磨,已經奄奄一息了。

女人比男人低等,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的共同觀點。婦女神秘主義運動在12世紀興起,據稱這能讓參與者直接與上帝交流體驗,這讓教會顧忌不已,而且教會把現實中人的苦歸於原罪,夏娃被當成婦女的先祖,因此這讓她們始終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同時,對異端的裁判不容有異議,便審判過程卻十分不規範,並且使用大量殘忍的刑罰逼供。此種情況下,被告只想一死得以解脫而簽下罪狀書,因為他們往往在飽受長時間肉體和精神的摧殘後。

從上述數個鏡頭可看出,中世紀修女院生活是很陰暗的。導演的拍攝偏好影響到影片的整體敘事,但這不能阻止這特性而將那些隱藏於教會正史下的真實赤裸裸地表現了出來。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電影相關劇照

三、歷史不斷向前延伸,讓電影得以誕生並演化

有兩位美國出生的哥們,在公元1872年的某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酒店中喝酒。這兩人後來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這就是斯坦福和科恩了。他們因為一件事激烈地爭執起來:馬區在奔跑的時候到底蹄子是不是一起落地呢?

對這個外人看起來是吃飽了撐著的爭論,卻最終引起一場技術大變革。

對此問題,哥們倆的認知完全不同,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躍起的瞬間四蹄都是騰空而已的;但科恩認為,馬區在奔跑時,它始終都有一蹄是著地的。自然血氣方剛的兩人最後誰也不服誰。怎麼辦呢?啥辦呢?最後決定用美國人常用的方式去解決,那就是打個賭。他們請來了一位騎馬技術極好的人來做裁判。然而這位裁判騎在馬背上,看不清楚馬是怎樣跑的,不能斷定誰對誰錯。這是正常的結果,因為單憑人的眼睛是無法看清楚快速奔跑的馬區之蹄是怎樣運動的。

1、這也是赴巧了,這裁判有位好朋友友,是英國的攝影師名叫愛德華·麥布里奇,在知道此事後,對他們表示他自己能解決這一問題,因此要來試一試。這位弄潮兒要怎樣做呢?他在跑道一邊安裝24架照相機,並讓它們排成一行,相機鏡頭當然都對著跑道。而在跑道的另一側,則打上24個木樁,每根樁子上都繫了一根細繩,細繩們都橫穿過跑道,分別繫於對面相對位置的照相機快門上。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英國攝影師名叫愛德華·麥布里奇

麥布里奇在這一切準備完成後,牽來一匹雄健馬兒,讓人成騎上它,從跑道一邊奔跑到另一端。馬匹奔跑在跑道了,24極引線被馬區按順序絆著了,此時24架照相機被依次拉動快門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將此照片們按先後的順序剪接了起來。有電影拍攝經驗的人都知道,相鄰兩張照片的動作差距很小,它們

組成連貫的照片帶

根據這組照片,可以看出馬匹奔跑之時,蹄子全部都是騰空的。如果是一般的情況,故事到此就應該結束了,但是這次打賭及判定的奇特使用的方法卻引發人們很大的興趣。由於麥布里奇不斷地向人們展示那條錄著奔馬形象的照片帶,無意間,有個人快速牽動了那條照片帶,眼前顯示出一幕奇異的景象:這些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兒組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匹,馬"活"起來了!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朗德海花園場景》

2、不久後,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市,一項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開始進行,執行者是法國籍電影的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他運用他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以及伊士曼柯達公司生產的的紙質膠片接繼拍攝出《朗德海花園場景》及一段利茲大橋的景象。他的競爭者——比如說是盧米埃爾兄弟及托馬斯·愛迪生,只在此晚了好幾年後才有類似的實驗。因為某些原因,路易斯·普林斯在公元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失蹤,因此他按計劃沒能在美國完成這項新發明之公開演示,

攝影機產生的專利權的爭鬥,是美國與歐洲早期的電影史的標誌性事件普林斯在公元1888年發明了一種有著16個鏡頭的設備,當時被美國授給了雙專利,一個電影攝影機加一個投影器構築組成了這一新的設備。此外,他又有另一個單鏡頭攝影機的發明。但這一發明並不被美國授權專利,因為此時已經有了同類產品持有的專利授權。讓人不解的是,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了同一類型產品專利時卻在數年後,獲得相關的專利。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最初的電影很簡單

3、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在公元1888年10月14日拍攝完成,這部影片是用改進後版本的單鏡頭攝影機首次進行拍攝的。此影片的首映是在利茲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及其惠特利位在朗德海的家裡,即克伍德農莊首次讓這第一部的電影演出。拍攝出版者沒有廣範圍地去傳播這部電影。普林斯在1887年到1888年這兩年間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拉手風琴者》、《繞過牆角者》三部影片,

由於當時的技術及時間有限制,這哥們的這些電影每部時間都僅有2秒左右。

為了能讓他自己及家人夠移民到紐約去做進一步的發展,普林斯在努力後最終取得了法國與美國的雙重國籍。兩年後的1890年9月,路易斯·普林斯本來計劃要到紐約的聚美大樓去舉辦關於他的拍攝去進行公開展覽,但他卻神秘地在一列火車上消失了。由於沒有更進一步的貢獻,普林斯關於攝影機誕生的貢獻就時常被人們所忽略。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法國籍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後來在火車上神秘失蹤

四、電影針對於歷史的發展,直到重要推動作用

電影真正有記錄的產生時間及成長的歷程,是在20世紀之後,當時媒體發展極為迅速而影響十分巨大,電影就演變成政治、文化及經濟三位一體的創意性產品。自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許多地方的電影發明家們就前後發明出可以摹擬人類眼睛及耳朵的光聲記錄以及還原之技術及機器,此種電影技術自一誕生時起,就已被企業家發展出電影的生意,又被政治家們發展成出了新的意識形態,而被藝術家們發展成嶄新的電影藝術,同時被研究者們發展出新型的電影理論。電影發展的歷史,總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行的。

1、對於商人,電影的利可圖是他們首先感興趣的,因此電影公司紛紛建立起來。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們紛紛籌集資金建立電影製片基地,購買當時非常昂貴的設備,並籌資去製作故事片。

由此,他們依靠大量觀眾的集體買票觀影去牟利。如此一來,商業電影的生產與銷售的模式之雛形就形成了。在此基礎上,產生出最早期時的電影公司的代表,比如梅里愛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主導的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等。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20世紀早期電影

導演實踐與理論探索,引導了電影語言和電影藝術的誕生與發展。最初時期的西洋鏡雜耍製作人可以被視為是導演的雛形。盧米埃爾兄弟、埃德溫·鮑特、及喬治·梅里愛和格里菲斯等等早期的電影類藝術探索者們,在伴隨對電影表現方式與特性之探索中,相繼地湧現了出來。他們是電影的先驅,拓展電影語言及電影創意。電影的早期創作、經營及探索都為三位一體,所以說,當時電影的製作者們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們。

2、電影人巴贊在法國發行了《電影手冊》,並由此聚集許多年輕人,年輕人們對電影敘事及電影本體深入進行探查。此時,巴贊對蒙太奇思維及其表現的方式提出尖銳批評,他由此提出著名的"長鏡頭"理論《電影手冊》曾經專門研究了經典的好萊塢,並依此自好萊塢商業片導演中挖掘出其中的電影作者。此時的法國湧現了一批處女作導演,公元1958年,法國《快報》週刊的專欄記者名收法郎索瓦茲·吉魯第一次使用"新浪潮"去描述新湧現出來的電影現象。反映出整個時代的歷史,同時充分地反映出創作者們對他們個人之認識、思索及風格,是當時所拍的新浪潮電影,比如有《四百下》及《精疲力竭》等的一大特徵。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法國.《電影手冊》

3、在技術上,新浪潮是一種製片技術與製片方法的大變革,此變革是電影對歷史影響的一種表達方式。從其實踐結果看來,新影人們基本反對好萊塢的製片人的中心制度,他們的主張是電影作者論。例如如戈達爾就認同"拍電影就是寫作"的觀點,同時,一些新浪潮電影則實現出獨立製片,這一情形對發展及完善美國同其他國家制片制度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

那時,電影作者論仍然沒有退卻光環,仍然是導演們研究的重要理論。如此,這對於導演的實踐具備重大指導性作用。此理論是由法國新浪潮裡的主要人物即特呂弗、夏布洛爾、戈達爾等人所提出的,主張電影要如同小說、繪畫、音樂一樣為個人作品,也就是說主張電影是導演個人的作品。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導演都能被稱為"作者"。

關於電影作者,主要的群體包含以下幾類人:1、影片裡要能體現導演個性及個人風格,需要把個人這些的東西帶入題材當中,而導演並非執行者。2、影片需要具備某種內在的涵義,這需要是後天形成而不是先前存在的。3、電影作者乃是對電影製作朝廷控制的人,並沒有導演與編劇的區分。戈達爾、特呂弗、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等人都屬於電影作者中的代表人物。需要是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的人所拍攝的電影才能被稱為"作者電影"。這裡所謂的作者電影是與類型電影相對而言的一種稱呼,這種電影也被稱藝術片。

作者論最核心的內容在於強調電影導演為主要創作人及最終定稿人,它的判定依據在於導演對作品的控制方面。

電影《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展示出歷史與電影的延革擁有緊密關係

歷史促進電影延革

結語:創作啟發了理論,理論又推動創作,這是百多年來電影發展變化的主要歷程。此過程中,歷史的延革是其最主要的驅動因素,這些組成出交互發展的過程。

電影理論之發展與歷史及數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有著緊密的相關性。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及德國的先鋒派實踐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派則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與先鋒派理論及真實美學之建立。法國新浪潮的運動同法國電影手冊派則相互輝映並由此享譽全世界。

人們從上面這些電影及歷史變遷中可以發現,假如正史受到了人為地塗抹,那麼野史則是折射真實的鏡子。雖然此觀點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求證,然而它能讓人們更加接近於事實的真相。電影因為產生年代及文學色彩的緣故,其史學價值難以被重視,然而其所代言歷史的能力卻是不容被忽視的,因此十分值得我們去深刻地挖掘。

依據《葡萄牙修女的情書》所拍攝的電影,正是反映了電影一系列變遷的一個分關鍵的環節。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日本侵華七十年史

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春秋雜誌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中華書局

芮恩施著,李抱宏等譯.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商務印書館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三冊):三聯書店

馬克·費羅.電影和歷史.彭姝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蜜莉安·席爾.葡萄牙修女的情書.鍾玉珏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亞平.修道院的變遷:東方出版社

(英)愛德華·伯曼.宗教裁判所:異端之錘.何開松譯:遼寧教育出版社

王亞平.基督教的神秘主義:東方出版社.

注:本文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