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最近,我們每個人最關注的事情就是疫情,我們每天祈禱那些數字能夠降下來,我們為那些勇敢的逆行者和正在承受苦難的同胞淚目,我們力所能及地去做支持自己同胞的事情,我們也防護好自己和家人,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我們都宅在家裡。宅在家裡的日子除了看書,也會看一些影視作品,《傳染病》《血疫》《流感》等影視作品讓人震撼,手頭又正翻著史蒂芬•平克的《當下的啟蒙》,突然感慨在災難面前,最需要守護的除了生命安全,還有人類的“三觀”。

這其實也是史蒂芬•平克在《當下的啟蒙》中所強調的,他堅定地在書中向世人宣稱:理性、科學和人文是啟蒙運動給人類留下的寶貴遺產,而理性和科學是人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石,絕對不容有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是標準的大師級思想者,早在1994年,他的《語言本能》一經出版,就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併入選《美國科學家》20世紀100本最佳科學書籍。甚至在2004年,他還當選《時代週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這些年一直處於歐美思想界的核心位置。

《當下的啟蒙》是前年歐美出版界的爆款,長期佔據亞馬遜暢銷榜,還是《紐約時報》2018年Top100圖書,《經濟學人》2018年最佳圖書,《衛報》2018年必買圖書。之所以連比爾•蓋茨都說這本書是他最喜歡的書,是因為史蒂芬•平克在書中“反潮流”而動,在“喪文化”幾乎成為一種時尚的今天,史蒂芬教授用大量詳實的數據和紮實的啟蒙理論功底揭示了世界的真相:300年來,啟蒙運動理念取得了輝煌勝利,理性和科學一直在守護著人類,這個世界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定不會完美,但真相卻永遠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不是喪,而是燃,我們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進步,並將繼續向前。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一、三觀無跡可尋,卻決定了一切。


“三觀”這個詞兒我們都很熟悉,衍生了網絡上很多熱詞,什麼“三觀盡毀”“三觀相和”“三觀碎了一地”等等。“三觀”簡單來說就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說白了,就是“三度”:你衡量價值的尺度,你看待生命的態度和你認識世界的角度。

《當下的啟蒙》實際上就是在啟蒙“三觀”,因為“三觀”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直接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和人生,直接決定著一個民族和社會的走向。比如,有一句話說得很帥:“愛情裡沒有值不值得,只有願不願意。”如果我們從“三觀”的角度去看,也很好解釋。“值不值得”實際上說的是他者的價值觀體系,“願不願意”是個人的價值觀判斷。

很多事情也許在別人看來“不值得”,但是如果我們的價值觀認為“很值得”,我們就會“我願意為你被放逐天際”。你認為愛情就是飛蛾撲火,就是燃燒自己照亮愛人,那麼別人覺得“不值得”的事情,對你而言卻是甘之若飴。這樣的價值觀將直接影響你的人生觀。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實現怎樣的人生夢想,都直接取決於你“願不願意”。

下一步,就是你的世界觀了,你的人生目標確定了,你如何去擁抱這個世界,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這便是你的世界觀。對我們具體的日常行為來說,“三觀”的順序就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二、思想啟蒙最大的福祉,其實是重新排列了我們的“三觀”順序。


史蒂芬•平克的《當下的啟蒙》,以及之前思想啟蒙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們宣告從根本上講“三觀”的順序其實是這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非常重要,這個角度就是你所見到的世界的樣子,或者說就是你所認為的世界的真相。比如,你認為地球是圓的,地球圍著太陽轉,我認為地球是平的,太陽圍著地球轉。這是咱們心中世界的真相,是咱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樣的世界觀下,你肯定覺得出海遠行是件非常酷的事兒,但我會反駁你說:別傻了,遠方很危險,會掉下去。

再往後,問題更嚴重了。你覺得地球圍著太陽轉,宇宙並不是以地球為中心,繼而推導出上帝的存在其實是個值得商榷的事情。這直接惹惱了作為你最好朋友的我,我不樂意了:“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咋能質疑上帝的存在呢?你怎麼能這麼想呢?你存的什麼心啊?”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請注意,在這裡世界觀的視角已經開始隱身幕後,你和我沒有再去辯論地球的形狀問題,我們談的最多的,變成了上帝的話題。再後來,你自然覺得人生的意義應該是探索未知,是追求真理。我當然覺得你已經完全變了,人生的意義應該是奉獻宗教,服侍上帝。在這個問題上,曾經作為好朋友的你我從爭論得面紅耳赤,到彼此憤恨。我們的人生觀對立起來了,我們早就忘記了,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源自兒時我們想象的地球的形狀。

再後來,你的人生觀讓你對自然和民眾充滿著期待,你漸漸覺得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平等的,每一個生命都是應該珍惜的。而我在陰暗的角落裡偷偷看著每天和一群人開心討論的你,心中的毒蛇吐出了引信。你覺得大家這樣討論,並不影響別人繼續相信上帝,我則認為任何質疑上帝的行為都是該死的異端。我告發了你,你被捆在火刑柱上。你本可以免死,但你覺得為了真理而死很值得,你願意。這是你的價值觀,是你一生世界觀和人生觀最終的果實。8年接連不斷的審訊和折磨都不能讓你改變它們,鮮花廣場的烈火最終結束了你偉大的生命。

這也是《當下的啟蒙》和所有思想啟蒙者要告訴世人的:世界觀雖然距離我們的生活貌似遙遠,但卻是我們一切的根源。




三、為什麼理性和科學是守護人類“三觀”不毀的兩大支柱?


不管是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還是史蒂芬•平克的《當下的啟蒙》,核心都是兩個詞:理性與科學。

具體到我們今天討論的“三觀”問題也是如此,啟蒙思想的目的是讓公民能夠堅守住正確的“三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思想啟蒙永不過時,是必須永遠伴隨人類歷史發展的事情。近年來,“毀三觀”成了熱詞,“你見過最毀三觀的事是什麼”“你在職場遭遇過哪些毀三觀的事情”“戀愛中毀三觀的經歷”“親人之間毀三觀的那些事兒”等一直都是熱門話題。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上述“毀三觀”屬於人際關係問題,另外還有許多因為知識缺乏和理性缺失造成的“毀三觀”。我住的是老小區,大爺大媽特別多。因為平時老是幫他們修個東西,搬個東西啥的,他們就很“愛我”,沒事兒就給我推薦什麼益壽延年的“新方子”。前段時間,樓上的大娘信誓旦旦地給我發微信說童子尿可以戰勝一切……

所以,《當下的啟蒙》就是要在21世紀的今天,告訴我們雖然三百年前人類解放了一次思想,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如果說啟蒙運動思想家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那便是主張積極地運用理性的標準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而不能依賴空穴之風、虛幻之源,諸如信仰、教條、神啟、權威、異能、神秘主義、占卜、幻覺、直覺,或者宗教經典的闡釋文本。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而科學就是對理性的加工提煉,並以此去解釋世界的系統工具。科學革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所帶來的各種發現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第二天性”,以至於我們對此習以為常、不以為意。但這個“第二天性”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磨礪。同時,只要你站出來討論生活的意義,或者其他任何問題,並堅定地認為自己給出的答案真實可靠、令人信服,那麼你就需要訴諸理性,並同意將自己的觀點交給客觀標準來檢驗。




四、用理性和科學堅守“三觀”,你只需要“三步走”。


實踐理性與科學是個非常宏大的話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與其做一些貌似“高大上”的系統性工程,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做好“三步走”,也許這樣更有效。

① 投資你的大腦,豐富你的閱歷。蔡康永說:“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誰都知道樹立理性和科學信念的重要,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信念絕不是靠灌輸而來的,否則便是與啟蒙精神背道而馳。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老祖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的是真理。我們只有少刷手機、少搞無效社交,把時間省出來投資你的大腦,能多讀些書就多讀些書,哪怕聽聽有聲書也好啊【這裡的讀書並不是刷“總裁文”什麼的,而是真正的思想碰撞,相關書目我附在了文章最後】。還要多去經歷一些事情,等疫情過去了,真的應該多出去走走,多去經歷一些,那些看似無用的經歷,正是我們區別於別人的意義。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② 關注你的心態,避免認知陷阱。個人感覺史蒂芬•平克在《當下的啟蒙》中寫得最帥的一處地方就是:他從心理認知角度去引導讀者去接受理性和科學。他舉了人類三大認知陷阱,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三個陷阱,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三大認知陷阱是:

可得性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們在判斷一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時,僅僅根據某些很容易被想起來的信息、或者刺激頻率比較高的信息,來“抄近路”下結論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很容易產生偏差。比如,樓上給我發微信說童子尿可以戰勝一切的大媽,其實人家也是老中專生畢業,當年是很厲害的“知識分子”,但是奈何小區裡各位“公知大爺”“公知大媽”都那麼說,她也就覺得是那麼回事兒了。

忘恩之罪(sin of ingratitude):面對世界的進步,人們不知道感恩,把得到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凡是遇到問題和矛盾,人們就抱怨連天,但只要一切順利,很少有人會主動去想,在歌舞昇平的背後,有多少“無名英雄”做出過貢獻。

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這裡的“雙標”更多指的是人們評判自己和世界時,往往使用“雙重標準”。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自身的事情比較樂觀,而對世界整體趨勢相對悲觀。

這個得多說兩句,平克教授援引羅德曼在《紐約客》的文章分析說,自己考證了無數的數據證明人類的整體走勢是向好的,但很多人連看都不看就堅持說這個世界要玩兒完了。平克聯想到近代以來,每當我們提到世界發展史,總是以戰爭作為時間結點,比如“一戰前”“二戰後”“911事件以來”等等。

這就相當於在引導人類在回首從前時,第一個跳進腦海裡的,總是那些苦難、可怕的事件,好像整個歷史就是由戰爭和災難組成的。想到這些,人們怎麼可能樂觀得起來?人們經常搞混兩件事——到底是自己變得更糟了,還是世界變得更糟了?是個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了?還是這個世界整體上越來越差了?所有這些認知上的偏誤,都會造成人們對當今世界的偏見。


《當下的啟蒙》:唯理性與科學才能讓人類“三觀”不毀

麻省理工學院,平克研究玩偶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功用,攝於 1991 年(nytimes.com)


③ 勇於運用理性,呼喚良知迴歸。何為啟蒙?1784年,康德在一篇以“啟蒙”為題的文章中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啟蒙運動要義:“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筆者注:這裡的理智和理性同義)。運用理性是啟蒙的核心,就像“知行合一”是我們讀書明理的目的。面對一些人的恐慌,面對各種謠言,你是否敢於堅持自己的理性,用理智的“三觀”堅守科學的陣地,用理性的光輝呼喚良知的迴歸?

理性與科學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相反,人類思想啟蒙之後的“三觀”必將帶來人文主義的勃興,這在三百年前的啟蒙運動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啟蒙運動思想家為我們今天所稱的人文主義奠定了基礎,他們將人類良知至於崇高的地位,將全社會男女老幼的個體利益置於部落、宗教等的榮耀之上。

一個擁抱理性與科學的人,必定是懂得珍愛生命的人,必定是有極高文明程度的人,更必定是一個堅守內心良知、“三觀”端正的人。人類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一次次從災難和浩劫中頑強地延續繁衍下來。而這些具有啟蒙思想的人,將一直為全人類傳播理性與科學之光,並將一種信念潛移默化地傳遞到人們的心中:讓人類真正變得偉大的,從來都不是暴力和虛榮,而是人性與良知。

這便是我們應該用一生踐行的“三觀”,更是當下我們傳承啟蒙思想星火的意義所在。

—END—

這是一些有關思想啟蒙的社科類書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哲學通信》[法] 伏爾泰 / 高達觀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5-05

《愛彌兒》[法] 盧梭 / 胡以娜 編寫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8-08

《波斯人信札》[法] 孟德斯鳩 / 羅大岡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84

《當下的啟蒙》[美] 史蒂芬•平克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8-12

《啟蒙時代》 [美] 彼得•蓋伊 / 王皖強 /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6-6

《世界觀(原書第2版)》[美]理查德•德威特 / 孫天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8-11

《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許紀霖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11-10

《娛樂至死》[美] 尼爾•波茲曼 / 章豔 / 中信出版集團 / 2015-5

《思想本質》史蒂芬•平克/ 張旭紅 / 梅德明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5-8

《平常的惡》[美] 朱迪絲•N.施克萊 / 錢一棟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8



我是寶木笑,在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