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人多愛盛唐之輝煌氣象,對殘唐五代卻少有矚目。但在中國歷史上,殘唐卻是一個天翻地覆的年代,舊的貴族政治在血雨腥風中漸漸解題,取代貴族地位的是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小人物——節度使

節度使

何為節度使,節度使是唐朝有名的官職。說它有名,不如說它是臭名昭著。大家一提到節度使,就會把它和安史之亂和之後的藩鎮割據結合起來相唾棄,以至於節度使成了一個相當難聽的歷史名詞。那麼,節度使是如何囂張跋扈呢,又是如何成為武將集團的傀儡呢,且聽小末給大家一一道來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節度使的驕橫是建立在其掌握軍權的基礎上

藩鎮割據

說到節度使的狀況,就不能不提到藩鎮割據。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鎮割據主要表現在河朔,而河朔割據又集中在三鎮。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藩鎮割據雖然在全國是普遍現象,但是真正不聽朝廷號令的藩鎮也就是河朔三鎮,其他的藩鎮,像東南藩鎮,邊疆藩鎮,中原藩鎮大體上還是會聽朝廷的號召的,為什麼呢!因為朝廷還有中樞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團)北司(控制中央禁軍的宦官集團),朝廷手上還有兵在,那些欲取代朝廷自立的藩鎮就要好好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了。而且朝廷還設立更多藩鎮來彼此牽制,抵消出現單一藩鎮實力過強的情況。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忠於朝廷的藩鎮還是比較多的

藩鎮中就出現了誰也不服誰,互相看不順眼但又消滅不了彼此的現象。這些藩鎮又經歷建中兵亂、元和削藩、長慶銷兵,中樞和地方多年博弈,終於達成了契合雙方共同利益的平衡,在國家內部大體上保證了百餘年的和平期。

武人集團

藩鎮問題在唐朝中期隨著朝廷的打擊以及自身的牽制而大大消停,但是節度使的問題可沒有這麼好解決。其實相對於當節度使,那些節度使更願意進朝廷當個清閒宰相,因為唐朝後期至五代節度使實在是個燙手山芋。為什麼會有藩鎮現象,那是因為藩鎮的成立與壯大符合大部分武人的利益,有了藩鎮現象,武人在其轄地完全是土皇帝,不用受朝廷的法律管轄,何樂不為呢!絕大部分藩鎮但求管理地方的權限父子相承,得到中樞認可,並無推翻朝廷或兼併其他藩鎮、擴大版圖之野心。其實藩鎮割據的根本問題不在於節度使如何如何,而是唐朝前期對藩鎮缺乏必要的監督及管束,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對其叛亂將領實行姑息養奸的政策,導致藩鎮越來越多,像一個癌細胞在唐王朝身上迅速擴展。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安史之亂讓本該在邊境設立的藩鎮在中原地區越來越多

藩鎮多了,朝廷還不用過於擔憂,但是不聽話的藩鎮多了,那可就要命了。要知道,藩鎮的問題主要出在權力過重,沒有制約。像這樣的藩鎮多了,就會危及到朝廷自身的統治。人,都是有野心的,這些節度使在割據期間可沒有閒著,大部分藩鎮各節帥都募編勇悍強壯者以為親兵,寄以心腹,視為爪牙,稱為牙兵。節度使為了壯大自己,吞併其他藩鎮,便擴大牙兵規模,使牙兵制度普遍發展。這些牙兵,既然是節度使私人的職業兵,就會受到節度使的優厚待遇,居於其他軍士之上,有了節度使的厚愛,這些牙兵就會驕橫難制。雖驍勇善戰,但又恃寵而驕,桀驁難制,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成為禍亂之源。藩鎮割據的根源就在於以牙兵集團為首的武人集團,這些集團在藩鎮割據期間逐漸異化成一股有著自己利益訴求的相對獨立的武人集團。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牙兵的設立,使得武人集團規模迅速擴大

節度使也是武將,和這些牙兵都有著相同的利益訴求。但是,在自身的利益面前,就是兄弟,也會反目。何況這些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兵擼子呢。任何節度使如果威脅到牙兵利益,無論是削減賞賜軍餉,還是長期率兵於藩鎮之外作戰,或是企圖控制和削弱牙軍,都會遭到牙軍逐殺,之後一個能維護牙軍利益的將校被推舉為節度使。牙軍廢立節度使在安史之亂還在進行中的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就開始了。平盧節度使王玄志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志之子,推其親戚侯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委曲求全,承認既成事實,以侯希逸為節度副使。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此事評論說:

“自是之後,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始息”。“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將帥,則將帥之陵天子,自然之勢也”。“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平盧牙軍立侯希逸,開了一個很壞的頭,朝廷不加制止,其他藩鎮的牙軍乃有恃無恐,群起效尤。

就拿割據期間鬧得最歡的河朔三鎮來說,這三鎮,歷任節度使共計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過4人。其餘或世襲,或自立,或牙軍擁立,朝廷根本就干涉不了藩鎮內部事宜。牙軍已經成為了藩鎮的實際統治者。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河朔三鎮是藩鎮割據的榜樣

據有關統計,763-874這百年間,涉及所有類型藩鎮的171起動亂中,與唐中央衝突的有22起,佔13%,兵變(99起)和將校作亂(37起)合佔80%。藩鎮動亂如此之頻密,令唐朝國力不振,民不聊生,同時更表明唐廷控制藩鎮的能力之弱,也同時說明了節度使對牙兵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弱。節度使,已經成為夾在唐朝廷和牙兵集團的受氣包。

對策

面對如此囂張跋扈的牙兵,同為武人出生,對武力有著極大的迷戀性的節度使會善罷甘休嗎!但是這些牙兵就像馬蜂窩,捅不得。硬的不行,就來軟的,各藩鎮節度使也紛紛組建私人衛隊,寄希望用這些新的衛隊來對抗盤根錯節的牙兵集團。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有養子千餘人,用於防備淮西著名的牙軍騾子軍(淮西一帶戰馬不足,騎兵乘騾)。唐憲宗時期的浙西節度使李錡,招募胡人異族和善於射箭之兵,組成“藩落”和“挽硬”(能拉硬弓,善射箭)親兵。其他藩鎮還有保護節度使後宅的親兵,稱為後樓軍或後院軍等。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節度使新設立的親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牙兵的勢力

這些私兵絕大部分是家奴、亡命徒或流散於中國的異族人,沒有多少社會地位,節度使與私兵結為義父子關係,私兵一般只能無條件服從節度使。相對於“正規部隊”牙兵,這些私兵對節度使具有更強的效忠性。公元807年,浙西節度使李錡被捕後,和他的兒子李師回押到京師,被判腰斬,他的“挽硬”和“藩落”私兵以自殺相報。可見,相對於節度使的近衛軍牙軍,節度使和私兵的關係更為牢固可靠。私兵,已經成為節度使一家老小性命的根本保證了。但是,私兵數量畢竟有限,能決定藩鎮命運的還是牙兵為首的武人集團。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只要藩鎮繼續存在,以牙兵為首的武人集團就會繼續驕縱下去

五代

唐王朝在歷經了黃巢起義,再也沒有能力控制住各個藩鎮,這些藩鎮也在這場起義中拼命地擴張軍隊,蠶食地盤。最終,腐朽的唐王朝終於經不起這些武人的折騰,終於在公元907年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五代十國來臨,給梟雄們施展才能的,比唐末更加亂的五代十國亂世也來臨了。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五代

五代期間,由於朝廷缺乏威信,各藩鎮也愈發驕橫,什麼都幹得出來。而牙兵也迅速成為了節度使陣營中的一顆毒瘤,驕橫程度甚於晚唐。五代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都有牙兵參與其事。“初莊宗之克梁也,以魏州牙兵之力,及其亡也,皇甫暉、張破敗之亂亦由之。”真是興也牙兵,亡也牙兵。至於牙兵廢立節度使、州刺史則更是家常便飯,史不絕書。節度使或者皇帝雖然懼怕牙兵,但是為了自己擴張勢力,搶地盤甚至奪取天下,依然會重用牙兵,畢竟牙兵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戰鬥力十分強悍

銀槍軍驕縱但勇悍無敵,是五代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在後唐取代後梁過程中屢立殊功。 918年的胡柳陂之戰,李存勖親率銀槍軍“殺入梁軍陣中,斬擊十餘里”。戰役當晚,銀槍效節軍正面突襲梁軍,另一支騎兵從側面攻擊,梁軍大敗,死亡近3萬人。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擁有強大的武力是在亂世生存的根本,所以節度使對牙兵的依賴性只增不減

五代時期,軍閥割據嚴重,皇位和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那就勾起了那些野心勃勃,對皇位有著覬覦之心的節度使的權利慾望。因為唐朝原有的軍事級別體制已瓦解,作為“官健”的牙軍和軍閥的私兵親兵差別不大,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些武人集團往往會合手幹掉不符合自己利益的節度使或者皇帝。各地節度使率親衛部隊叛變或者親衛部隊打倒節度使的情況層出不窮,成了五代時期司空見慣的時期。中原軍閥牙兵的危害性也被遼太宗耶律德光看到了,他在公元947 年侵入中原稱帝時下的第一道詔書中就說:“自今節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戰馬。而那些五代皇帝深知要坐穩皇位,必須削奪節度使私兵,拔掉這些老虎的牙。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五代牙軍追隨的軍閥如果成為皇帝,往往會被收編為中央禁軍。這些跟著節度使造反的牙兵雖然成為中央禁軍,但是不改變其體系和制度,等於在皇帝身邊埋了顆定時炸彈。所以那些通過牙兵成為皇帝的節度使就會積極的尋找徹底控制軍權的方法。李存勖和節度使出身的石敬瑭稱帝后,都將當年的帳前親兵升格為中央禁軍,前者作為皇帝更直接控制禁軍。後周世宗柴榮整頓軍政,禁軍戰鬥力大大加強,但他並未能建立起徹底根除武將統領並且指揮禁軍的體系和制度,使得後周武將仍然軍權大握,並有奪取其政權的機會。周世宗死後,禁軍統帥趙匡胤就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中唐到五代兩百年間,中央衰落、藩鎮割據武將專權、軍閥亂戰。當我們看到這一面的同時也要知道,無論是節度使專權還是牙兵造反,他們都代表著武人的利益。全然不顧國家,民族安危而著想。不僅不利於大一統國家的建成,還使得生靈塗炭,百姓顛沛流離長達兩百年之久。

改變

深知這些武人專權危害的趙匡胤為了保證新王朝的健康發展,通過軟硬兼施、物質誘惑等方法奪取了節度使的兵權。制定了強幹弱枝、崇文抑武、守內需外等基本國策,並建立起長期發揮作用的制度措施,割除了節度使私兵制這顆毒瘤,使唐末五代綿延不絕的政變得以消除。鞏固了趙宋王朝的統治。

而從這一個角度擴展視野,宋王朝這麼做雖然使得國家兵力孱弱,對民族戰爭中屢戰屢敗,邊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我們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背景去看,這些舉措是對晚唐五代以來職業軍人集團所作所為的矯枉過正,存在許多時代性和侷限。這,不僅是武人的悲哀,也是封建王朝的悲哀。

殘唐五代節度使:自身難保的亂世梟雄

參考資料:《唐代節度使的再探討》 沙憲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