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五马坊,曾是永城东北一道独特的景观。过去沿永徐古官道(今311国道)出永城东门三十里,就会看到路旁伫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牌坊正中刻“五马坊“三个大字,端庄正楷,遒劲浑厚。牌坊前神道宽大,两边依次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狮子等,很是壮观,一派庄严肃穆之气。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五马坊,是谁的牌坊呢?又是作什么用途的呢?

原来五马坊是明朝奉训大夫昌平知州永城人孟宗孔的陵墓区牌坊。孟宗孔何许人也?他是永城明朝正德二年丁卯科举人,曾任职真定通判,后升任昌平知州。为何叫五马坊呢?原来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太守或知府按级别只能乘坐五匹马拉的车驾车出行,因此当时也就给此等官员取个雅号叫”五马“。死后,陵墓上所立的牌坊便可叫五马坊。孟宗孔官任昌平知州,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爱戴。他死后,地方官员为表彰和祭祀为其立牌坊。五马坊便应运而生。关于这个五马坊,在茴村张庄这一带,还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说是有一个叫孟生的年轻人,和母亲在一块生活,家境贫寒,但读书特别刻苦,经过艰苦努力,终于中举,考中探花,准备去做官之时,却传来母亲病死的消息。此时只能辞官守孝三年,无奈,孟生在守孝期间,因悲伤过度抑郁而亡。朝廷闻知,感概不已。赐封给其家属金宝财物,并令能工巧匠雕刻五具石马守陵墓。这个传说并非历史的真实,但却演绎了一段五马坊的神秘传奇氛围。其实这种五马坊,并非永城所独有,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牌坊的构造及造型基本相同。大致都是宽八米余,高九米余,由四根大石柱擎起,形成三道门,中间较宽,两边窄。上面雕刻五座出檐楼阁相连,中间高,左右对称,布局雅致精美,十分好看。这种牌坊大都立于道旁,以供路人瞻仰。茴村张庄这个五马坊就修在永徐古驿道旁。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五马坊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清末毁弃。墓前神道也被黄河泥沙淤积,很多牌坊石构建散落在附近张庄村中。该牌坊的匾额是当时永城县令刘瑶题写。五马坊大字旁,刻着一行小字:“知县擢监察御史博野刘瑶为奉训大夫昌平州知州孟宗孔题”。刘瑶,是明代嘉靖十七年永城知县,举人出身,博野人。在明朝嘉靖版《永城县志》里,保留着一篇刘瑶题写的碑文《永城县堂屏图碑记》。堂屏图碑明代立于永城县衙门前。该图将永城“四境绘于图上,刘瑶”欲朝夕观之,知吾民之居孰远孰近也,土地孰瘠孰厚也。又绘农桑图于屏下,知稼樯之艰难.............余观于斯图而悦于心..........以成文明之治可乎?“刘瑶因治政有功而成为永城历史名宦。明代《永城县志》对他的评价是之:”以明敏之才,承凋敝之后,招抚流移,修举废坠,豪强屏迹,境内以宁“。刘瑶在永城任职四年,后升任兖州府同知。五马坊就是刘瑶在永城执政期间建造的牌坊。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从五马坊残存的三个石雕图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这三个石雕图分别是牧童晚归图,群山激流飞舟图,牡丹凤鸟图。第一幅图,一牧童由荒野向茅屋行进,牛背做一童,神情怡然,似是放牧归来,前有小桥流水,后有山野层峦,一派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第二幅图中间一河流汹涌,惊涛拍岸,卷起千层雪,两岸山峰耸立对峙,一轻舟激流勇荡,顺流而下,船上三人,镇定自若,谈笑风生,正欣赏大好山河,似在赏景赋诗。第三幅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牡丹凤鸟和缠枝花卉,有两支凤鸟翩然欲飞。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2004年,当地群众在五马坊遗址取土时挖出一尊石雕立马及牵马佣,造型别致,刻画精美,栩栩如生,为永城历史所罕见。该牵马佣系一武夫,雄赳赳气昂昂,足踏长靴,宽袍束袖,一手握住自己的腰带,一手抓住缰绳,作预备迎接状,可惜人头没有了。那匹高头大马,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辔头齐整,马身上佩戴马镫及垫背垫座,刻画图案,有瑞兽戏耍,装饰精美,显见是非一般人所用之马,彰显墓主的尊贵与崇高。

明朝时永城有座五马坊

五马坊虽然消失了,但是却在永城历史上留下一段厚重的记忆,至今犹令人回味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