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糟糕的负性情绪都会悄然离去,当然,如果你愿意留下他,而且非常在意他,他也会毫不客气的留下来并持续下去,甚至会发展的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的抑郁,一般来说是我们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每个人多多少少的都难免有些抑郁情绪,比如我们工作中遭受挫折或失败、亲人离故、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对自我不满等,都会导致我们产生抑郁情绪,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有些以前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变得索然无味了,心情低落,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生活中也看不到意义了,大脑自我感觉迟钝,认为自己是别人的负担,给别人添麻烦了,甚至是连累别人,这些都是思维上产生负性情绪的表现。

食欲下降、性欲减退、失眠、头痛、头晕、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胸闷、憋气、躯体有不确定地方的疼痛、恶心、反酸、腹部不适、腹泻、便秘、四肢酸痛等心理生理表现也出来了,而儿童、青少年或老年人出现抑郁的时候,主要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出现,尤其是老年人,因为各器官功能本身的老化衰退,而造成躯体反应更加突出。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抑郁症状发作时,患者感受是很痛苦的,与此同时,患者由于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又常带着负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实际性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持有对抑郁症状采取负性评价及不接受的态度,其事实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评价越多,那么他的抑郁症状也就愈加的严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叠加的,起着相互助力的作用。

“我真是一个没用的人,什么都做不好,我这辈子完了”,“我现在脑子非常不好使,记性也不好了,是一个一分钱都不值的人了”,“我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等等,负性的情绪思维非常的严重,对自己所有产生的症状,都与负性的评价来认定,让自己过分的担忧这些症状会给自己带来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某种原因+刺激,造成了情绪低落、丧失兴趣、无意义感、反应迟钝、无用感、无希望感、心理生理症状等,这时就会极度悲观的对自己的一些症状产生负性评价,造成过分的担忧症状,等于加重了抑郁症状的体现,也等于过分集中精力去强化抑郁症状的体验,这就是由于抑郁症患者让自己在抑郁情绪里面兜圈圈而难以自拔的原因。

另外,抑郁症患者常用倒立式的思维和目光去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曲解事实性的存在,用自己的短处去搏击别人的长处,这也加大了负性思维的蔓延,更难以看清问题本身存在的实质性或真实性,所以让情绪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时刻更加的低落消沉,甚至可以产生极端悲观绝望的思维和行为。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实际上只要抑郁症患者,改变自我观念,正视自己的抑郁情绪,不与负性的评价来对待抑郁症状的发作,看待问题或事物要实事求是去理解和对待,不要自身的对自己评估过低,更不要贬低自己,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自己也是如此,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学习来补充和加强自身的能力,尤其是我们处于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抑郁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太过于关注这些负性情绪的体现,更可怕的是加以循环性的负性评价,强化自己陷入在这种抑郁情绪之中,就等于形成了一个循环体系,这当然是恶性的循环体系,将自己无形中,框在这个负性情绪的圈圈里面,把自身内在和外面的甚至所有的事情,都用消极的态度来思考对待,这也就等于对负性抑郁情绪的不断提升。

心理学:为什么别人的抑郁症都好了,而你的抑郁症状还在发作

抑郁症患者应该清醒过来吧,把注意力从你的抑郁症状上转移出来,关注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事物,提高自我的认知力,正确的评价和看待自己,因为自己是有一定能力的,与别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区别是在于我们自己贬低了我们自己,小瞧了我们自己,而本质上并不是我们自己不行,而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而造成的这种负性情绪的延续乃至泛滥。

一定要把观念调整过来,不用倒立式思维和目光去看待问题和事物,与常人一样勇敢的去面对问题,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信念,用藐视的目光去看待自己负性情绪,不担心、不强化、不恐惧抑郁症状的发作,学习并运用自我的观念去克服这些症状所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用自我信念赋予生活上真实存在的意义,勇敢的走出抑郁负性情绪的圈栏,找回自己幸福快乐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