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歡迎關注我的“文化點心鋪”: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它就在眼前。多數時候,這裡只談文學;偶爾也會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在南朝著名詩人江淹的《別賦》中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驚豔了很多人。它就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短短的10個字,可以說把人世間所有的離愁別緒都寫盡了。而“送別”也成了古往今來所有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題材。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唐詩中就有很多送別詩,而且佳作頗多。例如大詩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然而,這些詩作大同小異,多注重送別時的情景和感受,在表現手法上並無太多新意。與之相比,大詩人王維的一首《山中送別》卻最是特別,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而且,詩中有幾個謎團,至今無人能解。讓我們走進這首詩作: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在一般的送別詩中,作者一般都會在詩作題目中表明送別的對象或者送別的地點,在詩作內容中,都會表明送別對象將要到達的地點,送別時的情景、送別的過程等等。例如李白送“孟浩然”到“廣陵”,岑參“大雪之中”送“武判官回京”,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等。

可是,王維這首《山中送別》卻很特別:題為《送別》,卻不寫送別誰,也不寫送別對象要去哪裡,甚至連送別的過程也不寫。對於詩中送別的對象是誰?以及送別的具體地點在哪裡?後世有學者猜測說是王維的好友裴迪,以及他晚年隱居的終南山。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然而,這些說法都因為缺乏具體而真實的依據,不能讓人完全信服。而這也成為詩中的幾個謎團,至今無人能解。詩作首句“山中相送罷”一開始就已把人送走了,只是簡單地交代了曾有過“送別”這麼一回事,但已經過去了。

至於,詩人送別誰?那個人又前往何方?送別時是什麼情景?詩人只用了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就一筆帶過了,真是十分漫不經心,以往充滿離愁別緒的送別詩完全不一樣,立意獨特。而後,詩人又接以“日暮掩柴扉”,更顯散漫無意。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柴扉”,指山裡人家常見的木頭門,往往極其簡陋。王維隱居山中,生活平淡寧靜,“掩柴扉”自然是每天傍晚都要做的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這與白天的送別又有多少關聯呢?可是,詩人卻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連在一起,真讓人疑心詩作究竟是不是在寫送別。難道,詩人對送別之人真的毫無不捨之意嗎?

真實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詩作三四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揭示了答案。這兩句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是指因遊子久去而嘆惜其不歸之意。王維在此處化用此句,就說明他送別友人的時候是非常擔心朋友此去不歸的。

王維最特別的一首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詩中迷團至今無人能解

這才是詩人真正的心理,是直接從正面來抒發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詩寫到這裡,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神采飛揚。詩人在前面之所以顯得“沒心沒肺”,其實恰恰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不捨。朋友走後,他其實一直沉浸在離愁之中,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機械性地做著日常之事。

而且,詩人剛剛與友人分手,就盼望著其早日歸來了,其情不可謂不深摯。事實上,詩人自友人走後,神態木然,一直處於悵然若失之中。我們甚至還能由此想象得出詩人關上柴門後在屋中寂寞獨坐的情形。總之,王維此詩繞開送別之時,直寫送別之果,反而更加動人心絃,立意之高真是無人能及。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