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啥意思?

新大風歌


這句話用在現在社會說的是很現實的,自古人們都比較看重血緣關係,比較看重親情,親情也是所有情感裡最重要的感情,因為有了親情,親人與親人之間更親近,更信任,更親密無間。

正所謂一代親,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直系親屬,有直接血緣關係的親人。比如母親與孩子,父親與孩子,爺爺與父親。這些都是彼此最親的人,也是最信任的人,更是無話不說的人,所以他們之間會很親近,很親密。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的變化,這一代人都上了年紀,他們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接班人。下一代的感情與父輩就大有不同。他們與家人的感情還算比較融洽。但是與親戚的感情就比較冷淡,彼此之間沒有那麼多的親密,還不如朋友來得融洽,因為平時彼此接觸不多,瞭解也不夠,各自都有自己的圈子,即便碰面了,也是簡單的嘮家常,客道一下,他們沒有感情的接觸點,沒有共同的情感,所以這一代人他們對待感情比較淡泊,比較冷淡。親人之間一切都是淡如水。


這一代人的淡薄,更造就了下一代人的陌生。

這第三代人就更不用說了,與家裡親戚沒有太多聯繫,更沒有親情往來。即使有,也只是彼此間的恭維和客道,有時候就是一起吃飯,都會冷場,尷尬。甚至還不如朋友間的感情,可以一塊喝酒,玩,天南地北的暢聊。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這句話是對現實社會親情的一種總結,同時也是對現在社會親人與親人之間,可憐親情的無情嘆息。大部分人,都不看重親情,都覺得親情之間的感情很假,沒有朋友來的真切。但是在有些方面,親人與親人的心還是最近的。

親情,可以說是你在世界上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靠山。一旦親情沒了,靠山沒了,你還有什麼呢?朋友嗎?同事嗎?你連自己的親人都無法溝通,無法容忍,朋友和同事就可以嗎?

這就是現在社會的現實,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做的。出事的時候,永遠都是家人和親人,最後一個知道的。或許有時候家人和親人很煩,很嘮叨,很不給你面子,但最起碼的他們是愛你的。即便你身後有千萬個朋友和同事,也不及一個親人對你的支持重要。


社會套路多,身邊有親人和家人的加持,再加上朋友同事的幫忙。人生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想了解不一樣的三農生活,盡在娜娜談農村。


娜娜談農村


常言道:一親二表三拉倒!就是說親戚一般情況只走兩代人,第三代人就不重要了,除非家有祖父祖母健在,三輩親戚逢年過節還能來轉一轉,走走過程。其實真實的目的(在農村)是有講究的,只所以一與三輩親戚來往,為的是死後能吃到孃家,姥外家的饃饃(在農村,人死三天後,孃家或姥姥姥爺家必須送來獻饃)親戚就這樣,添親取舊的,過年帶客都是女兒一家人和姑姑家,其它稱老親戚都是來轉轉說不上二句話就走,跟本留不住。有的親戚還有認不得門和人的,我就經歷過,那時到親戚家,叫聲嫂子,人家問你是那兒的,看起來有點眼熟,這樣的親戚值得走嗎?



順其自然124344228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講究血緣關係,親屬之間的關係也是和血緣有著直接的聯繫。血緣關係越近,親戚就越近。過去,家庭關係在農村是最重要的。當時,每個人都非常喜歡去親戚家。如果一個親戚家裡有任何開心的事情,更是會出力又出錢去主動幫忙,親戚們確實越來越近了,而且關係也很好。

在以前的農村就算是隔代的親戚大家還是親如一家,因為以前大家都生活在農村,平常白天田裡勞作也在一起,晚上回家後在院子裡納涼也是三三兩兩的親戚聚在一起,哪一家有紅白喜事也是所有的親戚一起出動,正是這種經常聯繫和互幫的原因,使得彼此的感情不會因為隔代而疏遠。但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人開始離開農村、奔赴城市去發展,這些隔代親戚就開始變得不親了,一方面是由於距離遠了,一年到頭碰不到幾次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心變了,在城市生活久了,利益開始變得比親情重要了,所以也才有了“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這句俗語。

啥意思呢?道出了親情現實。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就是告訴我們隔越多代感情越不好,那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說說其中的道理。

一代親,第一代人都是兄弟姐妹,在一個家庭中長大,從小一起玩耍,有著良好的情感基礎。即使在你成家之後,因為你的父母,你仍然會在除夕聚會,所以自然關係會更好。然而,如果雙親都不在了,一些關係將會淡很多。畢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紐帶斷了!不過有些人會說我是獨生的,爸媽沒有為我再生弟弟妹妹了,這是不是說明我沒有第一代的親戚呢?其實這個一代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親姐弟,也可以是阿姨姑姑所生的孩子。其實很多人都是這種情況,已經不分什麼表啊堂的,反正都是兄弟姐妹。

二代淡,這個二代指的是兄弟姐妹所生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住得近或者是父母關係不錯的那些人,他們所生的孩子也不會存在淡掉的情況的,大家也像兄弟姐妹一樣從小一起長大。但若是住在不同的城市且存在著年齡差,那麼不僅少走動而且也沒什麼共同話題,所以自然就變淡了。

三代不管飯,這話說的有點絕情,但也是現實的寫照。本來在第二代的時候就已經很少往來了,更不要說第三代了,有的可能連面都沒有見過,感情還不如周邊的鄰居呢。這種感情對於很多人來說就像陌生人一樣,所以為什麼要給陌生人飯吃呢?

雖然血濃於水,但在現在親屬之間的關係更加脆弱。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此外,農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工作,親戚們平時很少四處走動,所以有些家庭在第二代時就並不怎麼十分親近。


山程水驛中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與山人地域的俗言,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尋不到,應該是一樣之意。

一代親,當女婿的名堂就多了,妺夫,姐夫,姑爺,大姑爺,老姑爺。做客還得請座,請上座。

二代表(談),當年當大姑,大姑爺的完了,死了,只有老表,表大爺,表叔,就有點下午吃湯麵一一沒味,不是骨頭湯,是清水湯。

三代尋不到(淡如水),老表一代也完了,勢力的表住宣告結束親戚關係,不相往來,自然就成了路人,人就那麼實慧,宣告者,執行者都無奈,誰叫你沒錢,誰叫我沒錢?

上述也不盡然,有些四代,五代還在繼續,一方有線有勢,一方無線無勢,拼著命不要巴結,討好,前者只好無奈地接受。

老表哩,這是江西人方言的呢稱,也是江西佬的江湖術語,通過老表哩三字,表示尊重和認可,對方有同感,話就好說了,等於談判桌上的球碼,抽菸,喝酒就不是問題,好說歹說就能達成效果,收穫滿滿。是山人聽江西老江湖說的,沒有感受過,只知道江西人和善,熱情,好客。


朱總6856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會了。這句話是,農村幾千年留下來向俗語,遺傳至今。

也就是說;一代親男女結婚生子,男女雙方家庭,大小人情來往搭理十分火熱,不管是那一方有生日,老人先故,結婚,住新房進火。拜年,送節(端午,中秋節),缺少不可。

二代表,是女方的子女與外家兄姐妹子女,兩方的子女稱老表(表姐表妹,表兄,表弟)。如果說一代的人已百年去世,二代雙方的子女(表)在人情來往逐步減少。有情義的,還有來往,無誠意的也就一切免了。

三代了,到了一代的孫子成人後,一幫來說,人情來往幾乎就沒有了。和平常一樣,沒親情的存在。





快樂25225


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過去,家庭關係在農村是最重要的。當時,每個人都非常喜歡去親戚家。如果一個親戚家裡有任何開心的事情,更是會出力又出錢去主動幫忙,親戚們確實越來越近了,而且關係也很好。

“一代親”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講究血緣關係,親屬之間的關係也是和血緣有著直接的聯繫。血緣關係越近,親戚就越近。第一代人都是兄弟姐妹,在一個家庭中長大,從小一起玩耍,有著良好的情感基礎。即使在你成家之後,因為你的父母,你仍然會在除夕聚會,所以自然關係會更好。然而,如果雙親都不在了,一些關係將會淡很多。畢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紐帶斷了!

“二代淡”

當兄弟姐妹結婚後,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住在不同的地方。當孩子出生時,他們有第二代,也就是表親。如果孩子的父母關係很好,經常往來,那麼第二代關係仍舊挺好的。如果你往來不多,加上你父母這一代結婚的早晚,這將導致表兄妹之間的年齡差距,而且毫無疑問會有代溝,所以這種關係自然不會很好。

“三代不管飯”

總的來說,第二代人之間的關係不好,基本上就不來往了。有些人甚至關係好,也很少和第三代人打交道。過去,農民很少外出工作,但現在有些人一年到頭都不住在農村,這自然更為嚴重。據估計,許多人甚至不認識對方。如果沒有一些重要的家庭聚會偶爾見面,就不可能互相認識,更不用說親不親了。

雖然血濃於水,但在現在親屬之間的關係更加脆弱。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此外,農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工作,親戚們平時很少四處走動,所以有些家庭在第二代時就並不怎麼十分親近


鬍子尋味


看了這麼多人回答,大都是直奔主題式解答,我個人看還是有必要去了解下怎麼來算親戚代數,想必蠻多人對此還不太瞭解。現在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有相當多的年輕人對親戚的稱謂認識模糊,對親戚的代數怎麼去算也不甚瞭解,這些緣由目前家庭的獨生子女多,親戚關係的連續性斷層。過去農村生育子女多,輩分,代數劃分的較為清楚。親戚中“親”是父親,爺爺這一支,跟自己同姓宗族,像堂兄弟姐妹,叔叔伯伯,“戚”是母親,奶奶這一支,也就是跟自己是異姓,像表兄弟姐妹,舅舅,姑丈,舅姥爺,姑姥爺。親戚的代數是從自己開始算一代,往上或往下來數代數。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這種說法在“戚”這一支表現的很明顯,舉個例子:奶奶的孃家兄弟,父親這輩叫舅舅,兒子這輩叫舅姥爺, 從我這裡開始算,舅姥爺就是三代。以前過年,我都會跟隨父親去舅姥爺家拜年,按我們那邊的習俗,過年走親戚,奶奶的孃家是排首位,所以大年初一就得就拜年。到我這一輩,關係就顯得很疏遠,如果奶奶過世,舅姥爺也不在,這一層的親戚關係也就不在連續了,跟舅姥爺的兒子們,也就是我表兄弟,不在重建親戚關係,也就是會淪為路人。

農村的親戚關係不論是直系血親,還是旁系血親,都是維繫家族關係的紐帶。要是一家有什麼事,親戚是最直接願意提供幫助的群體,不關乎利益,彼此能夠互幫互助。如今農村外出工作的多,不經常在老家,即便逢年過節有走動,也顯得很形式化,親戚關係不管哪一代,都顯得有點疏遠。試問自己,跟親戚聯繫多麼?相處的和諧麼? 現在頭條平臺的一些知名三農視頻,有涉及家族親戚的和諧關係,點擊率高,吸引不少流量,因為它難得。



籬笆院的男主人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親戚也有新陳代謝

有了結新親,就有斷舊親,親情的更迭也有著新陳代謝的成份在內,所謂“一代親、二代淡、三代四代不管飯”,說的就是斷親這回事。要說斷親,還得從親戚的事情說開來。

其實,親戚也是一個複合詞,有親有戚,親的普遍認可是指同族血親,從父的,戚則是外族姻親,還有三親六戚之說,三親是指“從父的血親、從母的外親、從妻的妻親(後兩者屬姻親)”,六戚則指“夫妻、父子女、哥弟(不含姐妹)”,那麼,我們就從此展開說說斷親問題。

拋開一些特殊原因,斷親的大致原則是“隔三差五”,即姻親至少維繫三代以上,到表親的下一代;宗親至少維繫五代以上,也叫出五服(當然也有說五服是二十五代的、八代的、十九代的、五代的不一,一般理解為五代的多),要另立門戶了。

先說宗親,一般說來同一祖先而下,同姓同門都是宗親,但古代有嫡庶之說,只有嫡長子才有權繼承祖宗宗廟,一般出了五服的庶門是要另立宗廟、另起祖塋的,其宗親的來往也就可以斷絕了,當然拜族還是有的,但已經出了親情。現在雖說在立廟、遷墳上沒有那麼嚴格的規定,但宗親斷親也是隨著時間推移與宗族人口的增加而漸漸有了,也有的隨禮只到堂兄弟姐妹的三代人,也不為過。

至於姻親斷親現象則更為直觀些,因為我們所說的親戚在現在意義上基本是指此類。俗話說“一表三不親,老人不在斷了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般延續為外祖父母為一代、舅、姨為一代、表兄弟姐妹是一代,至此如果雙方老人們都下世了,親戚也就沒有味道了,姑這一支也是如此,姑爺姑奶奶都沒有了,也就基本結束了,再維繫恐怕也是友情了。

親情是社會,社會有發展,發展有新陳,代謝也正常,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啊。

 

 





一哥於一


社會在發展,很多事物都在變化,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往上數三代,就會發現,全部都是農民出身。

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連農村的家門往哪裡開都不知道呢?這是有原因的,正所謂“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說起來讓人覺得有些心寒,但卻是不爭的事實。所謂的第一代,那就是我們的爺爺輩了,他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從來沒有出過鄉村,一輩子就生活在村莊裡。

而圍繞在他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也是跟他一樣的人,不出鄉村,從事農耕,有口飽飯吃就可以了。所以第一代農村人真的是親如一家人,親到了什麼程度,吃晚飯的時候,你端著飯碗到村裡隨便誰家走一圈,坐下就可以吃別人家的飯,拿起筷子就可以夾別人家的菜,吃完就可以走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而到了第二代農民,也就是我們的父母一輩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父母們不再是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了,他們要讀書,他們會考到省城的學校,但是逢年過節會回來。

由於在農村的時間少了,同輩之間的人有的在這裡讀書,有的在那裡讀書,偶而放假的時候,還不一定能聚在一起。所以感情上會慢慢變淡,這就所謂的“二代淡”,感情雖淡,但是因為農民的身份沒有完全擺脫,所以還是能說上話的,只是不能像第一代農民那樣特別隨便了。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基本上有本事的都考到外面去了,在外面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一年可能也難得回一次農村。時間一長,家裡的親戚都不認識了,而且在外面生活時間長了,家鄉話也不會說了。

這種隔閡會加劇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得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回家,從而導致出現三代不管飯的情況。也就是好不容易回一趟家,就像是完成任務一樣,現在交通也方便了,早上去,說會話,禮物放下,中午連飯都不吃,就可以坐車趕回來。這樣哪裡能夠和老家人建立起親情關係呢?

所以說,“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確實反映出了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特別是當互聯網興起後,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把過去只能面對面做的事情全部做掉,就更加不願意去老家了。

可能到我們的孩子這一代,也就是第四代,他們連農村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在他們的眼裡,只有父母是親人,其他親戚皆不存在,甚至於親戚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也會慢慢淡忘掉。

不過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農村也在變,逐漸走向城鎮化,將來農村一定會慢慢消失掉。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會發生變化,我們不必過於憂慮。雖然少見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去聯繫親戚,現在的問題就是你自己願不願意邁出這一步。


小小嬴政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話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老家的說法有些區別,我們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三輩人都人不到”,這些親戚關係中,第一輩指姐弟或者兄妹,第二輩指姐弟或者兄妹的兒女,第三輩指姐弟或者兄妹的孫子輩。兄弟關係、叔伯關係、爺孫關係,同宗親族不在這種親戚關係以內。

為什麼現在親戚關係很多人感覺越來越疏遠呢?首先來說,隨著血脈傳承血緣關係越來越淡。血緣是維繫親情最重要的紐帶了,不是常見有人說,出嫁的女兒父母健在回家叫回孃家,父母不在了叫走親戚嗎。再者來說,再親的親戚如果不常走動,親情也是越來越淡的。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就經常和爺爺奶奶走親戚,去奶奶的兄弟姐妹家,比如我奶奶的弟弟過生日,我會和我奶奶去給舅爺過生,春節時要去拜年,每次去都會帶點禮品,兩斤掛麵、一斤白酒、一斤白糖,過紅白喜事就更不用說了一定會去,而且是提前兩天去。後來奶奶和舅爺都去世了,我也到了城裡工作,去得就少很多了,和表叔表姨還認識他們的孩子互相基本就不認識了。而且現在走親戚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山區交通不便都是走路,到親戚家都會住一晚,現在交通便利了,走親戚都是騎摩托或者開車,中午去下午回吃頓飯有的甚至飯都不吃。所以,親戚間的聊天溝通也少了。

親戚關係變談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人對金錢的重視大於對親情的重視,更多的是向錢看不是向前看,親姐弟親兄妹都會因為錢而反目何況表親呢?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外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