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宿遷非遺之旅:泗州戲每年要演150場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宿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遺產豐富,地域特色鮮明,其中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23項,包括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泗洲戲、洪澤湖漁鼓,其他還有淮海戲、工鼓鑼、天崗鑼鼓、大興旱船、洪武花棍舞、蔡集手抄草紙製作技藝、蘇北琴書、雲渡桃雕、洋河酒傳統釀造技藝、雙溝酒傳統釀造技藝和皂河正月初九廟會等。目前,宿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1人,泗州戲項目的李洪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有281人。

雲渡桃雕:自古平民出絕招

在古老的大運河與古黃河之間,有一個因桃雕而聞名國內外的小村莊,它就是泗陽縣臨河鎮的雲渡村。康熙皇帝當年見到“雲渡桃雕”後大為驚歎,併為之賦詩:“渡上人家盡銼刀,神奇化朽作桃雕。圖形態勢皆成趣,自古平民出絕招”。2019年4月,泗陽縣臨河鎮正式收到來自文化和旅遊部頒發的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雲渡桃雕)”獎匾和證書,該鎮憑藉雲渡桃雕的傳統優勢,連續五次蟬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雲渡桃雕)”稱號,這也是宿遷市唯一獲得該榮譽的鄉鎮。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據有關史料記載:泗陽,古稱桃源縣,境內歷來廣植桃樹。“夭桃千頃”為該縣赫赫有名的“八景”之一。“雲渡桃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桃園灘及黃河岸雲渡口一帶的老百姓就掌握了用桃核雕刻工藝品的技藝。發展至今,“雲渡桃雕”技藝日趨完善,以平中寓奇、拙中見巧而聞名於大江南北,成為江蘇兩大著名核雕流派之一(另一流派為蘇州“光福核雕”)。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巧手們能把“八洞神仙”集中雕刻在一枚桃核上,刀工樸素渾厚,拙中顯奇,頗富民間色彩,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張果老倒騎毛驢、呂洞賓仙風道骨、藍采和手捧花籃、韓湘子吹簫引鳳、何仙姑手持蓮花……一枚僅有手指大的桃核,能把八位仙人的外貌和神情,一個個維妙維肖地刻畫出來。

另外,雲渡桃雕技術高超的行家裡手,所雕刻出的一串佛珠,更使人大開眼界。佛珠上雕刻的圖案,千姿百態,或雕五百羅漢、或雕花卉果實、或雕花鳥蟲魚等。最精緻的花鳥佛珠,不但鏤空剔透、造型準確,就連鳥的翎毛、花瓣花葉,都要求達到疏密適度、層次分明。佛珠上的花鳥種類計有:鳳凰牡丹、松鶴獻壽、喜鵲登梅、鴛啼紅杏、燕穿綠柳、鴛鴦荷花等多種祥瑞圖案。

據泗陽文化館王曉康書記介紹,雲渡桃雕的從業人員主要分兩塊。原生態作品由於沒有市場,從業人員從幾百人縮減到不足百人。而精雕這一塊從無到有,隊伍日漸壯大,好一點的市級傳承人每人每年收入能達20萬元左右。所以,雲渡桃雕也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中。近年來,臨河鎮大力傳承發展雲渡桃雕這一民間文化藝術,新建雲渡桃雕傳習所,組織雲渡桃雕老中青藝人傳幫帶,成立雲渡桃雕文藝沙龍,開展桃雕造型設計研究,在縣內外多處旅遊景點設立雲渡桃雕專櫃,並組織桃雕藝人外出參加中國江蘇文化周、上海世博會等展演展示……一派蒸蒸日上。

洪澤湖漁鼓:“鼓慶豐年”鏗鏘有力

洪澤湖漁鼓也稱端鼓舞,《中國舞蹈志·江蘇卷》載:“端鼓舞”源於滿族人的風俗——跳神。隨著民間南北文化的交流,傳到洪澤湖區,成為湖區漁民驅邪、敬湖神、保佑豐收的民俗。另據洪澤湖湖區有關(家譜)“端鼓起於唐”的記載:當年唐王為超度世上無主冤魂,在洪澤湖穆墩島舉行水陸大會時,漁民利用魚皮蒙制單面鼓,端手上敲打時,邊打邊舞,由此產生“端鼓舞”。2014年11月,江蘇省洪澤縣、泗洪縣申報的洪澤湖漁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明清時期,端鼓舞形成鼎盛。凡漁民續家譜、祭祀、開捕、燈會時都要設壇舉行“打端鼓”活動。後來,湖區藝人對打端鼓的舞姿增加了勞動模擬,同時,“端鼓舞”改稱“洪澤湖漁鼓”。展演時,藝人穿著豔麗的服裝,左手端著形似芭蕉扇單面羊皮鼓,右手用細竹籤敲擊鼓面,按鼓的節奏踏步,身體隨船體擺動,似船在水中行走。有時直接模擬撒網捕魚時的動作。展示時有音樂、有舞蹈、有說唱,唱詞格律與押韻方式奇巧多樣,別致有趣。其代表作有《張郎休妻》、《魏徵斬小龍》、《唐王遊地府》、《劉文龍趕考》等十幾部。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洪澤湖漁鼓舞每年舉辦一次“漁鼓舞”文化節,在重要節慶也必演漁鼓舞。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繼承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泗洪縣半城鎮雪楓學校開展了“漁鼓進校園”活動,學校還將“洪澤湖漁鼓”編入校本課程,輔導老師深入湖區走訪漁鼓老藝人,挖掘傳統漁鼓的舞蹈動作和鼓點,對古老的漁鼓進行了傳承創新,每週末組織學生排練漁鼓,編排了廣場百人漁鼓表演和舞蹈作品《漁鼓鬧春》。新編的漁鼓吉祥、奔放、熱烈、雄渾,根據漁家生產生活的特點,整個舞蹈分為“輕舟出湖”、“撒網捕魚”、“摘菱採蓮”、“鼓慶豐年”等場面,其場面宏大,鼓點鏗鏘,喜慶熱烈,震撼人心。

泗州戲:老戲也能開出“新花”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旱船舞"、"跑驢"等舞蹈形式,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泗洪縣泗州戲劇團是宿遷市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泗州戲的保護單位。團長劉洋泉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介紹說:泗州戲演出頻率很高,每年在150場左右,演出主要以小戲為主,如反映敬老愛老的《三婆媳》、《骨肉情》,創建文明家風鄉風的《戒酒》,反映新時代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仰》等等,“為了更好地保護泗州戲,我們制定泗洪縣泗州戲‘十年發展保護規劃’,目前各項保護工作:如人才隊伍建設、傳承基地建設,年青觀眾的培養等都在有序推進。”據瞭解,《信仰》是泗州戲劇團精心排演的原創劇目,講述了因在戰爭中黨員資料被焚燬,丟失了黨員身份的“老幹頭”,七十年堅持不懈尋找黨組織,拒絕二次入黨,幫助犧牲的戰友們完成最終心願——將遺留下的三塊大洋的黨費上繳的感人故事。該劇一舉斬獲第十四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銀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