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馬國興:如何修煉骨響齊鳴功夫


馬國興:如何修煉骨響齊鳴功夫

弟子問:師傅論拳時,常常述說“形體功夫”要達到“柔若無骨”,而有時又說“柔弱無骨”。此兩者有何分?“柔弱無骨”和“骨響齊鳴”是什麼關係?應如何修煉?

師答:形體功夫“柔若無骨”是為了自身更好地適應拳術技攻防變化需要,眾前賢根據實踐經驗和拳術理論探討,提出對“形體功夫”具體意境描寫。“柔若無骨”即是根據老子《道德經》中“骨若筋柔而握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則而來。是拳門對“形體”練習和運用規範出具體要求。而“柔若無骨”是習拳初期對“柔弱無骨”描述性用語。待內功修煉出內勁,外功修煉形體,內外合一,確實達到運用攻防招內變無滯礙“柔若無骨”描述意境時,便可以稱之為“柔弱無骨”之境界。

“柔弱無骨”是自身形體功夫境界寫照。關鍵是“弱”,此項“弱”不是無能為力“弱”,而是“蘊含著強大無比之勢”存在,而此“弱勢”存在方式體現在外形柔上,只有到“柔”,才能保證外形“弱勢”正確。故“柔弱”是不能分開。

拳中形體要達到“無骨柔弱”程度,才能是“蘊蓄、發放”自身內勁最大拳勢威力方式。這就是“將有形之骨架強硬練到似無骨架之柔弱”運動變化方式,才是真正傳統拳術中形體功夫。才能到自身拳架之拳勢“柔行氣,剛落點”打化合一攻防統一、同一而用意境。即以柔用剛、化打合一之境界。

因為,拳術中外練“筋骨皮”中“筋、皮”都有可塑性,這是筋、皮本性決定。只有“骨”雖然以固體形式存在,而兩骨節之間骨段形態是不能改變。自身整體骨架全靠各骨關節靈運動,才能保證我們、工作、勞動需要。但是一般範圍內骨關節運轉是不能完全適用於拳術較技攻防之用,滿足不了攻防變化運用需要。


馬國興:如何修煉骨響齊鳴功夫

故前賢提出“肌膚、骨節開張”,充分松、運轉各個骨關節方,使之達到自身各個骨關節在理允許最大範圍內,按照一定方修煉,使各骨關節隨“意”圓轉自如,再作多關節有序而合章“圓轉屈伸,曲直相互變化”運動,可使自身拳招攻防變化達到“柔弱無骨,順隨為”意境。方可使自身最充分到“柔行氣,形體柔弱無骨引化自如境界;剛落點,接骨鬥榫,形如鋼鑄,內勁發之,‘無堅不摧’之勢能”。即可到形體“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功夫藝境。這才是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勁勢”,形體攻防能力。這才是拳術攻防“練習和運用”正確方。由此論述可“柔弱無骨”是自身物質力量最機動靈準備和積蓄方。是較技攻防“物質基礎”功夫內容。當有“上層建築”方面,即自己“精神主觀能動性”建立和運用水平內容,即“以柔用剛”之技術方之心理,這裡就不論述了。由此可,“柔弱無骨”功夫不單是“形體”單純運動修煉結果,而是“形、意、氣、勁”各種功夫意境共同參與修煉而成。尤其是內勁直接參與,體現了內勁、形體相互共同完成外形之基礎功夫,而內勁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導作用,因而內勁至健,運行在骨節間隙中,故“柔弱無骨”形體功夫好,是內勁功夫精純表象之一。由此推出:

修煉內勁功夫又是“柔弱無骨”功夫基礎。“形、勁”相互為用,方有“以柔用剛”之真功夫。

“柔弱無骨”和“骨響齊鳴”兩種功夫是什麼樣關係?首先要道兩者皆為功夫藝境。然形體“柔弱無骨”功夫藝境可以沒有“骨響齊鳴”藝境。“骨響齊鳴”功夫藝境成熟便蘊含著“柔弱無骨”功夫藝境。因為兩種功夫皆根據“離火之清靈;坎水之松沉;巽風之虛其形質,以氣勢為用”而修煉。但是“骨響齊鳴”又多修持了“震雷之雷鳴”功夫而成。詳細內容請觀看“易經/八卦篇”。這兩種功夫開始修煉方基本相同,只是最終練小有區而已。但是運用於攻防中“骨響齊鳴”功夫更好。

下面將具體操練“柔弱無骨”和“骨響齊鳴”方分條目闡述清楚。以備學拳者自用、自悟。

修煉“柔弱無骨”和“骨響齊鳴”基本要領:心清、氣靜、形虛,氣運,順隨為,即順隨自身各個關節理化技能運作、循序漸進是則,日復一日,持之以恆是功夫。最終達到“柔弱無骨”、“骨響齊鳴”、周身一家,渾身無處不通靈意境。重要是“內勁”功夫修煉為基礎、為指導。

這裡只以形體練來述說,內勁功夫意境在其中了。拳諺雲:“意氣君來骨臣”便是則。習拳者同時亦要充分結合本門派、本拳種獨特修煉方而練,見效會更快,效果會更好。

《萇氏武技書》中雲:“太凡初學入手時,兩肩務要松”。是諸門前賢皆都提出同一觀點。那肩是第一:肩,含有“肩”、“肩胛”兩個部位,皆要“松圓轉自如”是功夫。而功夫好者“肩”松下如掛在身上一般。

“肩”:

一些拳種有“以肩為軸直臂轉肩軸”方,前揮臂;後揮臂;前後同時揮臂。屬於純形體練,效果不錯。

搖肩轉動肩胛骨肩:

無極站式,雙肩自然下垂,左肩膀上提後搖轉,再向下前轉出,復立提向後搖轉,三次;右肩如是向後要轉三次。再左右肩先後連續畫8字,向後搖三次,為一週期。初練時動作疏,運轉方正確,熟練後,大約一個月左右,必需增加搖轉次數,每次修煉達到500次週期以上才見質量效果。此時“胯再肩膀下落是必需上提”,此乃上下相隨功夫基礎。

以後再一次演示下例諸:呆架展手搖肩;懷中抱月搖肩;懷抱太極搖肩;鶴翔飛天搖肩;螃蟹橫行搖肩、鴨子浮水搖肩、大鵬展翅搖肩。皆從不同方位、角度練習肩部功,各皆具妙用。如以“行功”修煉,可有全身步基礎功夫。歌訣:左肩高提右肩垂,右肩高聳左肩低。前衝後撞尖跟力,挾山超海名更奇。

拳中“肩”為一身之前鋒,具有八面肩頭之作用,以成拳“八面之威風,肩負一身之重任”,故搖肩不可忽視之。

肘:

內劃圈揮手轉肘;外劃圈揮手轉肘。方簡單,是用手根基。

腕:

內轉圈腕;外轉圈腕;抖手腕。使用手腕輕輕劃圓功。

手乃圍護自身之門,應剛柔相濟,上下前後左右相顧,以熟為要,故手有“腕指利”之說。

然而需要與身、步配合運用才是真功夫。

“肩肘腕”三節同練:

單推手(術名陰陽八卦連環手)有:自己練;二人同練,乃常見三節同練;提手擰裹外翻背錘擊;回手擰裹內翻下按掌;單、雙臂順逆纏繞。肩肘腕三節實乃“臂”也,臂乃一身之門戶,手為“天門”;肘為“人門”;肩為“地門”。拳中“三門宜固,束抱為固,狹義是固,固則顧矣”。能“顧”則對手不可入也。使對手進入門內,必落空處,擊之必犯,乃得“打”之妙矣!門戶宜閉固是一也,門戶開亦是一也,引進落空者是。開門有,是功夫。開不得,開則身易渙散。對手易乘之可揭可挑,而我自身難保矣!臂為門戶不可不精研之,“肩肘腕”三節同練諸,乃修拳中“門戶開關”之大矣!不可輕之。

滾頭頸:

一般都是前低頭,後仰頭,左視,右視。再將頭置於肩上,左右前後滾動圓轉,每個方向轉動八圈,換方向轉八圈。頸椎松靜,頭卻滾動自如,初練要慢,滾動均勻是功夫。頭者身之魁,頸為頭目之樞,上下相順顧,呼吸相通,以靈為主。顧左顧右,頭正,項豎,或隨身以相轉,或領身以相轉,學者亦當領會也。用詳見《易經/三才篇》

鬆動脊椎和圓轉搖動脊椎;鬆動胸骨;開鎖骨,屬於內功習練範疇,方在《論站樁》一文中,可結合運用。

松腰:

搖轉上身腰,松胯胯松腰,俗稱“刷腰”,每個方向各八圈。

胯:

開胯,左腿站立,右腿向前提膝,右向外擺,週而復始八次,換右腿站立,左腿提膝外擺,如前。兩腿交替運作,初期站立不穩,可手扶它物,熟之可獨立胯運轉。此開胯最好,可以與童子功“外擺蓮腿”媲美,是運用腿基本功夫。

站立轉胯:

平轉左、右外圈轉;水平運8字轉。立轉:兩胯尖平行立轉車輪;左右兩胯交叉前後立轉8字。

腰乃身之樞軸,故要靈圓熟,方有虛實之變化。直鞭堅固則發招脆爆,勁勢沉長,力從腰出,氣從腰運,腰之上下相通為用是正也;胯、臀:骨為胯、筋為臀,諸前賢有以胯說臀者;有以臀含胯說者。

我乃胯臀合一而論,乃從簡之說,而以胯言。胯者,下身所重者在“臀”,故有“溜臀、泛臀、斂臀、裹臀、翻臀(前上翻之名)”,後翻名曰:“掀”,此兩者不可混用,“掀臀”之,乃少林拳之“雷天鼓”等,各種方之。故胯與肩應該相合,“收來無空間”就是言說“胯與肩相合,左擺右轉肩胯同動,陡然相沖而帶壓下,故一身筋節俱緊貼對手身上”,又名曰“一片”。此可以佐證“功夫在身上”說之正確。此乃上乘意境。

膝:

金雞獨立式,內、外擺腿轉圈膝,外轉八圈,內轉八圈,即換腿;柔轉膝:即以膝蓋畫圈左、右旋轉,有單膝、雙膝之分,有跪式柔轉和水平柔轉之分,皆以正、反各八圈為準而變換之數。

膝乃下盤之門戶,宜平分內外而有扣意,不可敞開,即不可外開,若開則足尖亦開。下盤必不密矣!後腿取跪勢略帶壓下,僅身坐至將與前膝平即住,置身在兩腿中間,皆不可過,過則“弓把軟”,即膝軟則腿力不堅。此雖不必拘,旨在不失而能隨之變用即為真。。

踝骨:

金雞獨立提膝轉腳,以腳尖外轉八圈,內轉八圈,即換腿;柔踝骨:有虛實步擰轉實腿踝骨;搖山晃海旋轉踝骨;腳尖點地屈腿搖踝。

胯膝踝三節同練:平開步,疾步,即熊步,丁步等站式,以勁道下成8字兩腿順逆虛實擰裹轉換,轉身或不轉身皆可,只腰以下運動,上身安靜虛靈隨動便是,意在肩胯應合,旨在腰中求虛實變化正確。

足系一身之根,根不穩,則體雖強,皆為虛器,妙在足趾釘下,足根堅固,勁意在踝,則足無虛前虛後不平之病,是名為“敷”,這樣則“退步輕靈,踹步迅捷,探步靈,轉步圓如”,其餘般步,俱遵成式運用。此乃拳中“步如貓行,如履薄冰”步之功夫,意成至此,根既堅固,周身可一氣貫穿俱,隨其所用之無不可顛人矣!然關足之攙力,腿亦有功焉,腿宜懸而縮,以而硬,要循腰藏陰而帶曲尺樣,此乃下盤之緊密者也。由此可“膝胯踝”三節同練乃下盤之緊密腿功夫,有時步、踢,攔拌等功夫基礎。故應熟習而精之,便可獲得全身整體功夫之大用。

手掌指松:

虛空正反擰轉閥門,立擰,俯擰,仰擰。意念貫注各個手指關節按順序松,直至指尖,循環往復,宜輕靈松,處處到位是功夫;波浪勾伸“掌、指”。動作雖小,作用極大,是其特點。

腳掌指松,基本與手指一致。但是腳掌指動範圍小,故而微妙,應該細心體會。

左、右肩8字正反搖轉;左肩,左胯上下8字搖轉;右肩,右胯8字搖轉;左肩、右胯和右肩、左胯交叉8字搖轉,皆以正反兩方向為準兒習之。

以上各種方,

初練時皆為“形體”修煉,有“內勁”時,即應結合“內勁”順逆運行修煉,效果極佳,仍為修煉。

全身一氣貫穿有兩種基本線路方,而存在三種形式。

“左手足,右手足”上下一氣貫穿。“右手對左足,左手對右足”交叉上下一氣貫穿,是兩種基本方。最終達到左右手足隨意橫向、豎向一氣貫穿,即第三種形式。雖然是三種形式,其中含方很多,不再闡釋。

全身修煉開始時,不用攻防招式,只是按而修,熟練後,隨意而動則抻筋撥骨,上下九節,節節貫穿,身擰裹鑽翻螺旋,內勁、形體時時處處“時空統一”。內變自身無牽拉、阻滯,外變體內虛空應之,便是柔弱無骨功夫成矣!此時如以“太極邊球”修煉,效果更好。再以此“柔弱無骨”藝境,演示各種攻防招,便能通明招攻防運用為何了。“順隨而用、以柔用剛”才是拳用招真諦。繼之便可逐步修煉形體“蛇動、蠶動、蠕動、蛹動”等不同層次“柔弱無骨”功夫藝境。

“骨響齊鳴”功夫就是這樣修煉出來,體現出“局部單練和整體綜合修煉統一性”。這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故“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是成功寶,才是成功保證。

功夫照而修煉,處處用心而不急求,只求練正確,流暢,功夫自然就上身。拳術攻防招發運用,都是一種內外有章自由運用動;拳術修煉和運用存在有度而無定式道理。針對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和運用特點,習拳者要將拳練,就是說“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領會、體會拳練習和運用“神韻、意境、氣度、勁勢形態、中和。只有這樣“層層明道理,步步見功夫”,才能有自己“功夫”不斷提高,昇華,達到學以致用目。

柔若無骨和骨響齊鳴功夫如是修煉。即拳術攻防之道中一切技術、技巧、功夫內容,皆如是修煉,即“得,按”而修。拳諺雲:“得師一重千金”就是對“正確修煉方”肯定。“從師處得,功在自身修。”誠不誤也。

如果單從演習拳術套路,或單從習練單招攻防而求出柔弱無骨或者骨響齊鳴功夫,效果較慢,時間漫長,得不償失。故由此專項系列練求之,見效最快,效果最好。並同時可兼習其它練拳方,如:打套路,拆手,站樁,操手等。可獲得綜合提高全面效果,這是經過幾代人精心研習而獲得經驗。

上述系列操練方是“家父”親自傳授給我練習拳術攻防之道具體方,而使我得到骨響齊鳴功夫,才有變化時“柔弱無骨”藝境之運用。而我又傳給“弟子”們,他們亦先後由此獲得“骨響齊鳴”功夫,有“柔弱無骨”之用招。故可以說“此係列方”是修煉拳術攻防之道比較正確方之一。

如習練此係列方,再配合“打展手”方,乃為比較全面練拳術攻防方了。柔化剛發即在此中。今應弟子之問,而全面細緻論述,是為習拳者開一方便之門。

應該道:各部位骨關節構造不同,各部位骨關節具體功能也有區,故修煉拳術攻防之道圓轉運動,松各關節具體方也不相同。但這不盡相同方確能使各關節圓轉運動達到渾身攻防用招“柔弱無骨”藝境確是一致,有利於“以柔用剛”之技術方實施,乃是真實、一致功夫。因為拳乃俱天然之妙,非人力所能為,然需人合理按而修之,乃定而不可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