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阖家渡过」之三:甘心做只“垃圾筒”——接住情绪,宣泄压力

「阖家渡过」之三:甘心做只“垃圾筒”——接住情绪,宣泄压力 || 渡过

关文丽/文 贾纯钧/图

这一篇,我们要谈的主题是: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绪?

我的答案,就在标题中:家长要当孩子的“垃圾筒”。这是家长的责任和使命!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向家长倾诉?

对家长来说,做一只光听不说的垃圾筒,您知道对孩子有多重要吗?

毕淑敏在《破解幸福密码》里鼓励大家做祥林嫂。过去,说谁是祥林嫂,那近乎骂人。祥林嫂因痛失阿毛,整天对别人说“我真傻,真的……”招人厌弃,而在今天,竞争、生存压力、不公之事,夹缝里的普通人都郁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长久不得宣泄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多数心情郁闷,适时发泄特别重要。但多数人花不起高额心理咨询费,中国的文化背景又不支持到教堂找牧师倾诉。比一般成年人都更辛苦的中小学生,就更面临极严重的心理问题。

怎么办?记得一起校园自杀事件之后,电台采访我,我说了一条方案:要给孩子一根救命稻草,谁都行。亲戚、旧日的老师同学、亲爱的人、不如自己的弱者,哪怕是教堂、书店,总之,要有一个可以求助和宣泄的去处。

其实,我们知道,哪有比自己父母更佳的人选呢?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选择父母呢?

去除青春期的叛逆不说,这暴露出我们亲子关系中很大的问题。

我们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威望、没有诚信。孩子们早有经验了:只要跟父母说点什么,家长那如临大敌、暴跳如雷、抓住把柄、穷追不舍、讽刺挖苦、拳脚相加、疾言厉色的各种模样,就够一说的了……真所谓不说还好,越说越给自己添麻烦。

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很长时间坏心情的潜藏史。孩子都憋坏了!

也有些孩子,选择游戏、色情、损友、毒品作为发泄和逃避的“有效”途径,而他们的家长还犹不自知地说:这个混蛋,还不如没生他好!太祸害人了!我的脸都丢尽了!家都让他败坏光了!

是否该退一步想一想:问题出在谁身上?

父母应该怎么办?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垃圾筒”是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呗。

“垃圾筒”的特点是只收不吐,满了就倒掉,随时清空,换一个干净的内胆。你也要这样,听完就忘掉,不再提起,也不没完没了地牵扯不清。

如果做家长还想比“垃圾筒”功能再多点、高明点,那就勾着他把话说尽、说透,直到孩子舒服了为止;直到他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止;直到他觉得“窗外依然有蓝天”为止。这样,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完全的心理宣泄确实不容易。心理老师说,只有那些跟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才能够开口说、用心听。

一个难题是:孩子越是紧张,你就越不能说他紧张;你不能说“没问题的”,越说越有问题;你也不能说“等你成功”,越强调成功压力越大;你也不能说“放轻松”,越强调“放松”孩子越紧张……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如果遇到重要考试,有十几句话是不能在考前对学生说的。但你完全不说,孩子更是犯狐疑。怎么办?

这时,可以动点心思挪走坏情绪。如转移注意力,提具体的一个关注点,而这个关注点又是孩子能够手掐把拿、成竹在胸的。舒心的劲头儿一上来,焦虑的“毒”情绪就给赶跑了。

有时,同类别的提前演练也很重要。就是用降低难度的方法获得整体确认,中间夹杂着难度不低但是显然孩子已经解决的内容。于是,确凿的印象、深度的自信,很快就达到清“郁”疏堵的功效。

有时,“以毒攻毒”也是一条好办法:索性就给个最惨的结果,使退无可退的结局出现,然后再给予能让孩子绝处逢生的指点……这一来,原本无名、无形的 “焦火”气也就散尽了。

不一而足、不拘一格的办法很多。我常用的是体育锻炼法。如坚持几个月的长跑或游泳,体能上去了,健康的感觉有了,就不那么脆弱了,自信也起来了,力量感也来了。睡眠得到改善,也就不疑神疑鬼、自我惊吓了。

最近我倾向于用手工、舞蹈、即兴戏剧的方法舒压减负,即积极休息,效果极好。家长如果会用这些方法,就可以“更艺术地”释放出孩子身体里积存、淤堵很久的毒气、郁气和火气……

相信孩子能够“自成长”

父母通过小改变帮助孩子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无论是当“垃圾筒”还是别的,

基本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信:哪怕你什么也不做,孩子也可以“自成长”。

有本儿童读物叫《夏洛的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遗传的巨大力量:没有谁教蜘蛛如何结网、猫狗如何生养、雄鹰怎么飞翔,它们生存的技能都是代代以“密码”相传的。那么,人类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自发现、自支持、自培养的能力呢?!

肯定有。纪伯伦在他的诗集《先知》里给出了答案: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最后两句特别重要,亲爱的家长朋友你看明白没有呢?——那“射手”另有其人,不管是谁,反正绝对不是你。你的工作就是做好那把弓,全力而适时、适度地配合孩子,提供接纳他、也促发他的环境,助力他们“自成长”!

被疏通的心绪

说到这里,猛想起一位为我疏通心绪的姐妹,遇到她,真是无上感恩。

那是一位如“晚开的百合”一样的姑娘,最好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信仰,用真道服侍人、陪伴人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过去两年中的三个假期,我不远万里之遥一再去岛国夏威夷,既不是为享受那全球公认的美景,也不是去学习世界名家顶端的课程,而都是为了见她。每次回来后,真也都是负担一空、周身一轻、心情宁和、力量暗增。

这件事挺让我纳闷的。我认真回想和她的相处,总共她也没说过几句话啊,都是我一小时连着一小时地叙说,在海边,在校园,在送她回住处的路上,或者是在等人的空当儿……

现在回想,她在神态安静地配合我之外,主要说过三句(类)话:

第一句:“文丽姐今天过得怎么样?”——因为对她十足信任,对她智慧足够信服,我会毫不避讳地尽叙此一天,特别是某某情况引发的我的某某情绪;

这时,她会说第二句话:“听起来,文丽姐你……”——这一句“标明情绪”的话,立马给我带来很大的释放和医治,我会进一步阐释造成某某情绪、引起某某想法的原因;

而在我充分叙述之后,常常,那最重要的、又合乎中道的第三句话就会到来。这一句当时看蛮有真理中的平衡、回想起来又满蕴她灵魂馨芳的断语,每次都给我带来不小的提升……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自然说出来:“文丽姐,其实,每一份伤害的背后都埋藏着一个谎言……”——记得这句话当时落到我耳鼓、心底时,真是豁然一惊。可不就是嘛!

从那以后,就用这个角度,我自己冷静梳理过往和将来,好多黏在一起的纠结,就迎刃而破解了。

没机会远渡重洋的孩子,他身边,能不能也有这样一位温柔解语、宝贵的人儿呢?(待续)

【阖家渡过】之一:学会做个“传声筒”:有心无痕,润物无声

【阖家渡过】之二:成为孩子的“打气筒”:细节鼓励,自信充盈

「阖家渡过」之三:甘心做只“垃圾筒”——接住情绪,宣泄压力 || 渡过
「阖家渡过」之三:甘心做只“垃圾筒”——接住情绪,宣泄压力 || 渡过「阖家渡过」之三:甘心做只“垃圾筒”——接住情绪,宣泄压力 || 渡过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