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寶雞地名故事|寺河村的寺是哪座寺?河是哪條河?

寺河村,距平木鎮鎮政府兩公里,因地貌為兩寺夾一河而得名。此地氣候溫和,土壤和河流又處於“清潔”水平,因此是鳳縣無公害果蔬主產地,盛產架豆、西葫蘆、菜花、蘋果、水桃。

寶雞地名故事|寺河村的寺是哪座寺?河是哪條河?

現在的寺河村由原來的平嶺村、寺河村合併起來的。村名中的寺原指此地的清溪寺、青龍寺,河指的是莫家河,寓意兩寺保一河,讓河水不氾濫成災,四季風調雨順。但兩寺的設立並未消除大旱和山洪給山民造成的災難。在隋末唐初時,一年春夏又遇大旱,可謂赤地千里,山民多次拜天取雨不得。到了7月,人們乾渴難耐,寺河村男女老少只好老幼相攙,拿著瓶瓶罐罐徒步到30公里外的白蠎寺後面的黑龍山去接泉水解渴。由於乾旱太久,接泉水的人排成長龍,寺河村山民排了一天一夜的隊,才將帶來的瓶瓶罐罐接滿。

他們手捧水罐欣喜的往回趕,沒想到走到半路,一陣妖風瞬間將裝滿泉水的瓶瓶罐罐全部颳走。村民見救命的水被颳走,都跪地大哭不止。不一會天降彩雲,天上的戴王,手持神鞭,四外抽打,裝滿泉水的瓶瓶罐罐又神奇地回到了村民的手中。那戴王在山民的叩拜中又踏雲而去,次日寺河村地界下了一場透雨,由此以來這裡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山民為了感念戴王,就在戴王降落的地方選址建廟(也就是現在的村委會地塊)。某日,當村民合力從山上伐來木頭、堆放在此地,準備來日開工建造時,沒想到清晨發現堆放的木料不知去向。村民四處尋找,發現木頭在隔河對面山角的亂石灘上堆放著,且有幾家所養的牛大汗淋漓。人們猜想可能是戴王體恤山民,不願讓人們佔用向陽的平地為他建廟,便在夜間調牛將木頭馱到了亂石灘。

於是人們就在這亂石灘建起了戴王廟,並塑戴王神像供奉,讓其享受人間香火。由於此廟的設立是因戴王救民於難的善舉設立的,建起後香火旺盛,漢中、兩當、徽縣、太白方面都有香客前來祭拜。一度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很是繁華。山民還傳說,戴王廟前有一自然形成的水池,只要有旱情,山民們就去戴王廟燒香叩拜,並將水池舀幹後,不到半個小時,天就會普降甘露。而戴王廟前的莫家河,無論它處山洪怎麼暴漲,此河卻從未氾濫成災。這些傳說無以考證是否真實與科學,但慢慢地戴王廟與莫家河就成了山民心中的敬意,村名中的寺與河就成了戴王廟與莫家河。

來 源 | 鳳縣地名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