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大明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即使是偏安的東南,紅毛夷也蠢蠢欲動多有進犯,好在鄭總兵往來遊弋,福建才能保得一方安寧。但同時,原本是大明天子南庫的海澄,卻日漸蕭條,商賈大都轉移至鄭總兵的老家安平,如今月港和海滄也只剩下老弱病殘,漁樵度日而已。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海滄文化地圖

家住大巖山下的縣學廩生鍾陵,本是海澄縣出了名的後生,在縣、府及院試中三案首,是大家心中能與高克正、周起元比肩的希望,甚至也可能是繼林震之後,漳州的第二個狀元人選。只可惜,在這風起雲湧的混亂時代,鍾陵卻自號圭海山人,躲在大巖山下,每日與山林野鶴為伍,全然對仕進毫無興趣,豈不可惜。

海澄縣在經受鄭總兵“荼毒”之後,已然不像東南望邑的樣了,人們也一直在期待著,能迎來一位膽大心細的知縣,能好好整頓一番,好重振海澄雄風,為大明籌備更多的軍餉,再不濟,重現正德、嘉靖年間叱吒風雲的海滄水手、海滄兵,為大明守國門也是大功一件。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海滄宗祠古蹟

終於,江南武進人、崇禎丁丑進士、仍是意氣風發的毛毓祥來了。毛知縣新官上任,便急著召訪澄邑三老,一口氣把海澄的前前後後瞭解個通透,接下來,便是各地方巡視了。

也不知道是哪個好事者的主意,第一站便安排三都的行程,更直接點名要鍾陵陪同,鍾陵本來是不願意的,若不是好友錦裡林翰文有事無法招待,硬是拜託,鍾陵又怎能屈就呢,事有不巧,都內黃稺登、陳岸登等舉子也都外出,鍾陵怕是要“單刀赴會”了。

三都向來是海澄縣的文教之鄉,風流人物接踵而出,只是不知為何,萬曆年以後,鄉試大有人在,殿試卻青黃不接,或許是時空轉換,三都不再太平,士人們要麼像鍾陵一般隱逸,要麼像京口葉逢春那樣遠渡重洋通販東西,這大概就叫“時者,命也”。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大觀山下澳頭、林尾村廟

故而,也可以理解,為何吏員們要安排林翰文或者鍾陵接待毛知縣了。鍾陵倒也聰慧,他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想想,既然是初來乍到,還是要給知縣老爺一次風光與文學的洗禮,這才對得起三都科舉甲清漳的名號,於是他設計了這麼一條絕佳視察(遊覽)路線:

從縣城普賢港出海,過海門,登圭嶼,觀“圭嶼凌霄”;至金沙港靠岸,拜謁週中丞祖祠,接受忠貞洗禮;經澳頭上大觀山,覽“大觀浮海”;從大觀沿階而下,在京口港駕舟,至長嶼訪長嶼堡及柯侍御宅,並夜宿於此,品“長江漁火”;清晨,趁落潮過石橋至鍾林港,從馬內坑翻山而至石室院,賞“石室梵鍾”;再原路返回登頂至鍾陵隱逸之處“隱聖”洞暫歇;午後沿山脊登頂大巖山,感受山下“廬墓生煙”及山上的“雲塔書香”;繼而下山,過戴公墓道及蘇竦牌坊,借宿雲泉寺,感受“雲泉韻月”;最後來到院前社慈濟東宮,聽取青礁故事,品味“慈濟仙蹤”,繼而從青礁綠石渡返澄。

這條山、水、海兼備的文化之旅,並非鍾陵的原創,百年來白石林魁、漳郡胡宗華、石鎮張燮等文士早已尋過蹤問過跡,其景緻之好,定然是有保障的。

一、圭嶼凌霄

既為嚮導,當全心全意盡地主之誼,某月某日,鍾陵早早便在圭嶼侯著了。圭嶼向來是金沙周氏的領地,萬曆年間正值月港通商繁盛之時,週中丞為了便利來往船隻入港,也為了更好地掌控海疆安寧,在圭嶼之上倡建圭嶼塔,隨後其好友張燮也協助在建塔之後募緣再建佛閣、文昌閣和天妃宮等。至此,圭嶼便成為海澄縣,乃至漳州府絕對的海上門戶,但凡是關心漳州海防,或者嚮往龍江風流者,都會對圭嶼嚮往的。

圭嶼設施完善後,週中丞及伭雲詩社“漳郡十三子”更為它留下了諸多墨寶,其中鄭爵魁作有《圭峰六詠》,分別為“扶桑浴日”、“潮音撼石”、“梵響和松”、“彩艟破浪”、“寶塔軒龕”、“雉城催角”;前些年,龍溪黃以升在鄭爵魁 “六景”的基礎上也作有《圭峰八詠》,增加了“紫芝流霞”、“慧閣觀濤”,算是為圭嶼湊齊了“八景”。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九龍江口的圭海紅樹林

二、大觀浮海

從金沙往東行約六里路,便來到了澳頭,澳頭海灣內停靠著數艘三桅大船,儘管稍顯破敗,但其往日的氣魄仍隱隱可見。從澳頭往山坡方向走去,有一處規模宏大的公館,當年稅璫高寀便是在這裡“指點江山、魚肉百姓”,幸虧週中丞冒死上表《參稅璫高寀疏》,使得月港得以再續輝煌,但也因此週中丞被太監們記仇以致蒙冤而死。

從澳頭而上,便是大觀山,謝大參的父親即葬於此處。山上有大觀巖,巖上視野極好,整個九龍江、鷺江、排江一覽無遺,此等景緻,想必能與之相媲美的,也只有南太武山了。謝士亨在《大觀巖》中的描述最能體現它的氣魄,“鰲峰海上駕瀛洲,天柱飛來此盡頭。紫嶂重重供遠望,危峰嵲嵲插中流。乘風跨足騰天馬,逸興凌空下鬥牛。極目煙霞皆淨土,誰家謳頌不尼丘。西覷郡邑懷長治,東眺廈邸奮壯猷。北向龍門朝鳳闕,南瞻太武陟神樓。觀山仰止思行止,觀海載舟虞覆舟。擴此達觀應無際,蟻封域內入埏周。”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大觀山下嵩嶼碼頭

三、長江漁火

長嶼三面環海,居民百餘家。嘉靖年間,長嶼人多通番為患,後來在官府感召下“改邪歸正”,至嘉靖末年,居民在官府主持下築堡自保。邑人副使謝彬為之作《新築長嶼堡碑記》,稱“長嶼堡,正所謂良而作,之於官府之命者也”,其百姓“多泛海為生,邇年士誦詩書,遊學校,民習田、作其地”。

柯侍御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邊苦讀邊駐防,他在《長嶼堡記》中對於自家三兄弟“先後成文武進士”歸納為“成堡之應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長嶼人才得以在平倭之後安然享受泥泊捕魚的太平生活。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柯挺家廟

關於泥泊的生產畫面,謝大參在《澄邑令劉公惠民泥泊碑》中如此描述“薪谷往來,魚艘闐駢”,“潮汐泥沙交而為泊,蟶蜆螺蠣諸鮮,繁牣其中,居民窶者朝夕採焉”。柯侍御也曾於《漳貳守沈公惠民泥泊德政碑》裡提到,“長江,地跨海,海時潮汐,不可以耕,故其居民類多藉泥泊”,“長舊輸課,蓋其時民事漁,魚鬻於浙之溫等州鄉,魚艘以百計”。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清末捕魚圖

四、石室梵鍾

三都之山,多有靈驗,凡山水皆佳之處必有寺院,而其最古老者,當屬石室院。傳,該院與漳州同歲,皆創於唐垂拱二年,國朝成化年間,芝山僧定觀、定祥重修,後嘉靖倭亂,居民於院前建有土堡以為自保。殆海澄設縣,李知縣特請於漳郡楊知府,委派雲軒法師重興,是時,三都馬、楊、林、謝等巨族紛紛捐金促成,“鳩工度材,崇之法堂,乃構山門,豎之廊廡,繚以周垣,豎以梵甓,幽麗宏敞,煥然以新”。

白石林魁曾與劉知縣同遊至此,作有答韻,“輶車亂煙雨,鐵杖掛蒼苔。病耳風前洗,僧門月下推。怪松懸洞壁,廻㟧隱樓臺。白鶴如銜信,應從海外來”。

五、煙村新雨

大巖山,為三都最高峰,於其上一覽眾山小,山下居民無數,若逢雨季炊煙,更顯太平。謝大參,本三都蘆坑人士,其宅邸與大巖山咫尺之間,其曾作有《大巖山賦》,極盡煙村之美,,“山麓到處是煙村,桑麻原隰比如櫛。維人有傑山有靈,都之人士堪儔匹。從來良牧恤民艱,登臨作賦諧聲律。吾家盧墓傍山涯,瓜瓞之綿如沮漆。策杖時向此中游,大觀遠望常銜恤。願言海上熄鯨煙,長憩山岩甘隱逸”。

前知縣桐城姚之蘭在登臨大巖山時,作有《大巖道中》,他深刻地瞭解到,大巖山下百姓以海為生的事實,“海國馳驅日,山家樽酒時”,面對山下炊煙裊裊,他深深地寄望,“願結千人意,當歌萬壽時”。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大巖山下的今天

六、雲塔書香

大巖山之上有大巖院,前人於古石柱中得雲塔院三字,遂以之題大巖院。大巖院,宋時所見,元大德年間重修,古剎巍峨,歷來為郡縣老爺必訪之地,前長水陶知縣曾蒞臨有感而作,“大巖山寺雲中插,不盡長風萬里青。蜃氣似因華雨結,潮音如共梵音醒。蒼茫何處尋杯度,震疊還驚射弩停。讀罷殘碑嘆興替,朝嵐依舊護山靈” ,謝士亨亦有題詩,“岫卷晴雲清洄府,鐘敲夜月報霞村”。

最令邑人稱道的是,大巖院之側的雲塔書院,堪為文教榜樣。柯侍御與周贈公一陽曾讀書於此,後柯侍御順天解元未第歸,復讀於此,並留下碑刻兩幅于山腰。待柯侍御衣錦還鄉,感念舊恩,赴書院親自授課,週中丞便蒙其點撥,於福建鄉試拔得頭魁,故而後人書“師弟解元”於書院側大石之上,以慰來者。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雲塔書院遺址

七、雲泉韻月

從大巖山而下,便是連綿起伏的文圃山脈,這是三都文脈所在,也是漳泉兩郡的天然界限,胡宗華曾在《登雲嶽嶺》中感慨“深徑落花前夜雨,斷煙芳草古來墳。東南尺地皆王土,何用區區畫壤分。”

的確,“山無南北皆臨海,樹雜高低不礙雲”,這麼好的風水之脈,被當做界限實在可惜,但畢竟,當時的劃界者考慮的絕不是景緻,而是經濟和防禦,這也是未來毛知縣的執政重心,他倒是頗為認可。雲嶽嶺下的“古來墳”便有宋代泉州守官、青礁進士顏戴的墓道,在旁邊還有顏戴的恩師兼姑丈蘇竦的墓地和牌坊,它們的存在更彰顯雲嶽嶺的歷史厚重感。

雲泉寺,是三都地區最受文人青睞的寺院,也是雲字頭諸多寺院中最有韻味的一個,早在正德年間,白石林魁便同龍溪縣劉知縣答韻於此,“雨聲公事裡,兼得了清遊。野寺三生石,煙波一葉舟。龍光寒處匣,蜃氣曉成樓。天地真無外,何嫌問九邱。”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雲泉寺在今古樓水庫的位置

八、慈濟仙蹤

慈濟東宮,當時三都地界佛剎道觀中規模最大的,其香火之盛與三都之地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胡宗華在《遊青礁東宮》中,稱東宮有“飄渺珠宮十二樓,化人已去白雲留”,位置上“山近丹霞欲盡頭”,當然最厲害的還是吳真人的靈驗,“川嶽有靈功自著,神仙無跡境逾幽。憑誰學煉丹砂決,來往蓬萊海上洲”。


崇禎十五年,西北淪陷遼東告急,知縣老爺卻讓作陪遊八景

重修慈濟宮碑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