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世界十大毒王

世界十大毒王,是由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評選出的世界最毒的十種動物。

一、方水母

澳洲方水母,別看它外表飄逸,這傢伙可是世界毒物之首。其之所以獲此怪名,是因為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種稱之為"海胡蜂",它能置人於死地。雖然人類必須被至少10米長的觸角纏住,才會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隻方水母就有60只觸角,而且每隻觸角長達9米,其刺絲囊滿滿地排列在上面,所以人類在海里一旦被它的觸角粘上,通常是必死無疑。在水中難以發現,遊速極快。方水母的刺絲囊只有在接觸到人類皮膚表面或覆有鱗片的皮膚時才會因化學作用起反應,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細胞,30秒後便會死亡,是世界上毒素致死時間最短的動物。


世界十大毒王


方水母(又稱箱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的北部沿海水域、菲律賓和越南。因其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而得名。有毒,人若觸及其觸手,很快便會死亡,被認為是最致命的水母,沒有之一。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是十分好看的海洋生物。箱形水母是一種淡藍色的透明水母,形狀像個箱子,有4個明顯的側面。據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表示,箱式水母有大約15條觸鬚,每條觸鬚上佈滿了儲存毒液的刺細胞。箱形水母以小魚和甲殼綱動物為食,它們劇毒毒液能夠使獵物瞬間斃命。箱形水母的攻擊幾分鐘內就會導致心臟病和神經系統損傷。


世界十大毒王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長有數十根觸鬚,每根長度最高可達到15英尺(約合4.57米),體重最多可達兩公斤。身體的周圍有24隻眼睛,朝著體內的胃部。

它們能透過光線亮度的差異,來感覺水中物體的存在。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現半透明狀態,所以讓人很難察覺。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種稱之為"海胡蜂",它能置人於死地。這些個兒不大(直徑不到20釐米)、半透明的傢伙,接觸它非常危險;毒性大,在水中難以發現,遊速極快(超過4公里/小時)。

二、艾基特林海蛇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與澳洲方水母棲身於同一水域,它長著一張大嘴,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數十分鐘就會死亡。


世界十大毒王


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熱帶海域地區,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它長著一張大嘴,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數十分鐘內就會死亡。在毒王榜上排名第2。與箱水母居住於同一個海域。


世界十大毒王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亦稱"青環海蛇","斑海蛇",爬行綱,海蛇科。分佈生活在熱帶海域,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是生活在海洋裡的爬行動物。有毒。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55-80個。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魚類。卵生。分佈於我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近海。我國沿海有23種海蛇,其中廣東、福建沿海蛇資源豐富,以北部灣最多,每年可捕到5萬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東山等各沿海縣每年捕獲可達1萬多公斤。

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條在一起順水漂游,便於捕撈。還具有趨光性,晚上用燈光誘捕收穫更多。

三、藍環章魚

澳洲藍環章魚,常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出沒。這種軟體動物的身長僅15釐米,腕足澳洲藍環章魚上有美麗的藍色環節,遇到危險時,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環就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警告信號。它尖銳的嘴能夠穿透潛水員的潛水衣,加上同時噴出的劇毒墨汁,足以使一個成年人在幾分鐘之內斃命。更可怕的是,現今人類還無法化解來自藍環章魚體內的毒素。


世界十大毒王


藍環章魚(學名:Hapalochlaen maculosa)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可以飼餵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痺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於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世界十大毒王


藍環章魚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它的體型只有高爾夫球大小,體表為黃褐色,因此很 容易隱身於周邊環境中。它們通常生活在海邊,因為身體上鮮豔的藍環而得名。遇到危險時,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環就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警告信號。這種章魚個頭雖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齧咬中就奪人性命。由於目前還沒有解毒劑,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尖銳的嘴能夠穿透潛水員的潛水衣。


世界十大毒王


藍環章魚的神經細胞已經分化--它們就像電話線一樣,組成了網絡,將信息迅速傳遞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電脈衝沿著神經細胞傳遞,直到它們到達了與另外一個細胞的接點。然後產生一種特定的化學物質,跳過兩個細胞間的空隙,在另一邊的細胞接受了這種化學物質,併產生了攜帶住處的新電脈衝。發生在這些接點的過程對於大腦反信息傳遞給肌肉是非常重要的。

四、毒鮋

毒鮋棲身於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的它,就愛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你發現不了。要是不留意踩著了它,那它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腳掌,使你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世界十大毒王


毒鮋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背鰭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傷後疼痛難忍。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僅見於南海。體長一般為15-25CM,體重為300-500G。


世界十大毒王


毒鮋隸屬於硬骨魚綱鮋(yóu)形目毒鮋科;也稱為石頭魚、海底"忍者";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硬棘具有致命的劇毒,如果被石頭魚的刺刺傷,毒素馬上侵入人體,輕者造成腫痛,重者可能會造成痙攣和昏迷。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

五、巴勒斯坦毒蠍

巴勒斯坦毒蠍,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蠍子。它那長長的螯的末尾,是帶有很多毒液的螯針,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針釋放出來的強大毒液讓你極度疼痛,抽搐,癱瘓,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世界十大毒王


六、漏斗形蜘蛛

澳大利亞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近郊。它被視為毒性最強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類的指甲。與多數過著寧靜生活的蜘蛛不同,這種小傢伙極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擾就會舉起前腿,並不斷咬受害者。雖然雄蜘蛛的體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

漏斗形蜘蛛(Funnel-web Spider)屬於蛛形綱。最早在澳大利亞東部被發現,包括塔斯馬尼亞島洲、以及澳大利亞南部的海灣森林。它們的品種有三十六種之多,其中包括3種樹居品種的蜘蛛。


世界十大毒王


漏斗形蜘蛛是澳大利亞一種毒性特強的大蜘蛛,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之一。

漏斗形蜘蛛是一種大型蜘蛛,體長1.5釐米到4.5釐米不等,身上長有深棕色和黑色顏色相間的甲殼。腹部顏色通常是深色的李子色,並且伴有黑色的過渡。

雄蛛的腹部會在第二對兒足的位置處明顯變大,形成特有的尾部,並且尾部帶有刺狀物,這是澳州毒屬蜘蛛的顯著特點。可以看見噴絲口,眼睛是緊緊地排列在一起的。

七、太攀蛇

太攀蛇生於澳洲北部,這種毒蛇每咬一口釋出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可以殺死100人左右。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嘔吐,並會停止人的呼吸。其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強9倍。


世界十大毒王


太攀蛇學名為Oxyuranus Scutellatus,英名為Coastal Taipan。太攀蛇是一種極度危險的毒蛇,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 LD50 皮下注射數據,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一。

其個頭很大,身體強壯,並能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足以夠殺死100個成年人, 分佈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體長約兩米。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蛇是行動快速的哺乳動物殺手,日夜均會活動,毒性強烈,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本種蛇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卵生,每次產下3~22枚卵。體長約2米。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


世界十大毒王


太攀蛇分為澳大利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幾內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前者體色為褐色,頭部顏色稍淡,後者體色為烏黑色或褐色,並有一條沿著背脊的橘色條紋;

此兩種有一個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狹長棺木型的頭部,使其外表看起來十分兇狠。太攀蛇身長為2-3.6米,在澳大利亞可能是最大型的毒蛇。

八、褐色網狀蛇

澳洲褐色網狀蛇(澳洲棕伊蛇),一旦受到威脅,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其毒性比起眼鏡王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世界十大毒王

體長為1.5~2.7公尺,本種身體 為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有的還有環蛇一樣的特徵。

澳洲棕伊蛇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每次產下11-16枚卵;或卵胎生,每次產18-22條幼蛇,日夜均會活動。這是澳洲分部最廣的毒蛇。本種在新幾內亞南部也曾有發現紀錄,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個新品種。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脅,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

九、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蛇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尾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達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眼鏡王蛇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 V 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 個,激怒時其前身1/2 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我國毒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一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世界十大毒王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稱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 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裡。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眼鏡王蛇毒性極強。


世界十大毒王


眼鏡王蛇為大型蛇類,最大全長記錄中國3,806(3,276+53)mm、中國之外5,580mm。

頰鱗缺:眶前鱗1枚,眶後鱗3枚;顳鱗(2+2)枚:頂鱗之後有1對大枕鱗;上唇鱗7枚,2—2—3式;下唇鱗8枚,前四枚與前頦片相接。

背鱗平滑無稜,具金屬光澤,斜行排列,19—15—15行;腹鱗235—250枚(雄)、239—265枚(雌),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或雙行,83—96枚(對)(雄)、77—98片(對)(雌)。

具前溝牙,其後有3枚小牙。

生活時,體背面黑褐色:頸背具一“∧”形的黃白色斑紋,無眼鏡狀斑;軀幹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鑲黑邊的橫紋【(34—45)+(8—17)】條。下頜土黃色;體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線狀斑紋。幼蛇斑紋與成體有差異,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黃白色橫紋,身體黑色,有35條以上的淺黃色或白色橫紋。

體重一般為6kg。壽命在20年左右。

十、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體型第二長、速度最快、攻擊性最強的殺手。它能以高達19千米的時速追逐獵物,而且只需兩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時候,黑曼巴的毒牙裡都有20滴毒液,人類一旦被它咬到,若沒能得到及時救治,幾乎百分之百死亡。

曼巴蛇分為綠曼巴與黑曼巴,主要分佈在歐洲與非洲交界處與亞洲南部以及熱帶雨林處,綠曼巴習慣在樹上棲息,而黑曼巴則在樹枝及雜草中隱蔽。


世界十大毒王


黑曼巴蛇(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為眼鏡蛇科、曼巴蛇屬的蛇類,是非洲最長、最可怕的毒蛇,世界上爬行速度最快的蛇,速度可達16~20km/h,是全世界最致命的蛇。平均全長為2.4m,最大可達4.48m。

黑曼巴蛇適應力強,喜歡生活在乾燥的環境中,常常藏匿在廢棄的白蟻丘、枯樹洞或岩石縫隙中。多在地面活動。日行性,捕食小型哺乳類、鳥類、蜥蜴和其他蛇類。

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實是形容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體。


世界十大毒王


黑曼巴蛇的體色甚少為黑色。它們的體色有多種變化,主要有灰色、灰藍色、墨綠色、棕色、褐色、土黃色等;而幼體則主要為鮮豔的灰色或墨綠色。黑曼巴這個名字來源於他那黑色的嘴。

​黑曼巴蛇的腹部為白色,有的為米黃色;除此之外,有些個體的身上還長有淺色的條紋。

黑曼巴蛇有棺材形頭部,極易辨認。

黑曼巴蛇最易辨認的特徵是它那烏黑的嘴巴,當遇到威脅時,這便是其最好的警告信息;它的眼睛主要是棕色或黑色。這些可以便於隱藏。

黑曼巴蛇的體型龐大,出生時體長約60釐米左右,比一些成年的蛇體型還要大,成體的平均體長為 2.4米,而最大則可達 4.48 米;其一般體重為 1.8公斤。 它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此蛇的壽命可達14年。


世界十大毒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