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背景

公元189年,大司馬何進被十常侍所殺,東漢朝政一片混亂,大臣簇擁著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逃出十常侍的虎口,半路遇見了進京勤王的西涼幷州牧董卓,才脫離虎口就又落入了狼嘴。西涼兵本為少數民族苦寒之地,面目頗為猙獰,大臣被嚇得絲毫不敢反抗董卓。董卓擁護著天子入了京城,東漢開啟了董卓把持朝廷的黑暗時光,董卓為了震懾皇帝和群臣,每隔幾天就派士兵半夜出城,白天又聲勢浩大的京城,群臣以為董卓兵多將廣,實際僅有3000人馬。董卓順勢自封司空,進階太尉、相國,他殺了何進的弟弟何苗,拉攏了猛人呂布殺了執金吾丁原,吞併了人馬,董卓兵勢大增,徹底控制了京城。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董卓為了控制東漢權柄,廢了少帝劉辯,改立了更加年幼的劉協,史稱漢獻帝。其實眾人都知道,這是這位來自西涼的蠻人顯示權威的手段,誰當東漢的皇帝,都只是踩在他腳下的傀儡。董卓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當機立斷的魄力,迅速擺脫了剛來時的窘境,控制了朝野的話語權。如果歷史沒有意外,董卓有可能是顯赫一時的權臣,還有可能取代東漢,登上皇帝寶座。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董卓來之前,外戚勢力和宦官輪流執掌朝廷權柄,打壓士族集團。經過黨錮之亂,壓在士族集團頭上的外戚和宦官因為爭奪權力同歸於盡。士族集團開始躍躍欲試,意圖掌握朝廷權力,可沒想到被來自西北野蠻之地的董卓偷摘了桃子,自然不服氣。所以董卓在朝廷之上總有士族官僚抵制,為了收買拉攏這些士族,董卓大肆給士族集團封官,比如袁紹被封為渤海太守,劉岱任命為兗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曹操為驍騎將軍等等。而自己的親信都沒有封賞,董卓沒想到的是,正是自己這次封分的這些人,成了董卓的反對派,一場討伐董卓的行動就要來臨。

討董行動的準備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歷史上這場聲勢浩大的討董行動是有一個小人物提出來的,並非《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歷史上真正首先提出討伐董卓的是廣陵太守張超和功曹臧洪。張超先聯絡了哥哥張邈,然後又聯絡了周邊的劉岱、孔侑,橋瑁等人。臧洪在這次討董行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歷史中記載不多。討伐董卓的五路諸侯彙集以後,登壇起誓,臧洪就是大家的粘合劑,帶著大家一起歃血為盟: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公元190年,董卓掌握漢朝廷第二年,關東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反派董卓,一共十八路諸侯,推舉家族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十八路諸侯的總體戰略如下:

渤海太守袁紹及其親信河內太守王匡屯軍在司州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組成華北方面軍。冀州牧韓馥則留守鄴城,為他們供應軍糧。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各路軍隊總計二十萬人,數量遠遠超過了董卓實力,從北、東、南三面包圍洛陽。董卓面對強大的聯軍,決定遷都,遷到了離西涼較近的長安,關中容易防守,進可攻退可守。事實證明,這個決策對董卓來說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是在遷都的過程中,百萬黎民踐踏、凍死、餓死很多人,白骨留下了一路。然後董卓解決了後顧之憂,徵召了手握三萬重兵,智勇雙全的皇普嵩入朝,徹底拔掉這個後方的隱患。董卓為了防止朝臣後面捅刀子,對士族集團動手,司徒楊彪、太尉黃婉被免職,伍瓊、周毖、袁隗被殺。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董卓通過雷霆之勢掃除了防守的全部障礙,確立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方針,以關中為後盾、洛陽輔助,政治分化聯軍首領,外線出擊挫傷聯軍信心。董卓軍團的不理不輸如下:以朱儁為河南尹守洛陽,防止聯軍突襲;徐榮扼守滎陽,防備北部聯軍渡河;胡軫防守伊闕等地,防備南線的袁術等人。

董卓開局兩連勝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正當大仗一觸即發之際,聯軍內部出現了問題,各路聯軍心懷鬼胎,都不願意出兵攻擊董卓。這些關東士族集團,平時高談闊論忠君為國可以,一到正事都輸畏首畏尾。董卓亂政,只不過是給了這群人一個擁兵自重的藉口,誰都不願意首先被打殘。

在這一時刻,只有一個人站出來向董卓發起了進攻,這個人就是曹操。曹操僅有5000人馬,這場戰爭顯得更加悲壯,曹操孤軍深入,到滎陽附近遇到了徐榮,曹操部眾死傷嚴重,曹操本人也中箭,如果不是曹洪將馬讓給了曹操,曹操恐怕凶多吉少。曹操兵敗回到酸棗,他看到諸侯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氣的牙癢癢。

就是這樣,曹操還是抱有幻想,為東路軍出謀劃策:袁紹的北路軍由河內進逼孟津,東路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扼守轘轅、太谷二關,控制洛陽周邊險要地勢,袁術的南路軍西進丹水和析縣,進入武關,震懾後方的長安一帶。各路都高築營壘,增設疑兵,向天下顯示圍攻之勢,一舉滅了董卓。即使這樣,聯軍遲遲不肯出兵,整天就是吃吃喝喝,隨著糧草吃完,一鬨而散,兵力最強的東路軍就這樣瓦解了。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董卓看到聯軍內部出現爭地盤殺人的現象,立即著手政治分化,派人勸降袁紹、袁術二兄弟。前面董卓在洛陽殺了袁氏50多口人,此仇不報非君子。董卓看政治分化不行,決定主動出擊。公元190年冬天,董卓派人迷惑王匡渡過平陰津河,卻派精銳渡過小平津河,繞後攻擊王匡部,王匡幾乎全軍覆滅。同時,董卓還派了步騎兵數萬,偷襲在魯陽的孫堅。不過孫堅臨危不懼,整兵與董卓對峙,董卓隨後退兵。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董卓連贏兩場,聯軍東部主力兵團瓦解,北路軍全軍覆滅,南路還沒有交手。董卓打破了聯軍的包圍態勢,在軍事上獲得了勝利。但是,董卓在朝廷倒行逆施,搜刮民財,欺壓百姓,已經搞得朝堂烏煙瘴氣,政治上被孤立是董卓失敗的主要原因。

董卓的覆滅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徹底開啟了漢末群雄爭霸格局,東漢亡矣

正當董卓集團節節勝利的時候,董卓集團內部出現了問題。董卓派遣胡軫和呂布一同去南路應敵,孫堅不戰而勝,還將大都督華雄殺死。至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橋段,那是小說虛構的。董卓畏懼孫堅的勇猛,給孫堅許以高官厚祿,但是孫堅堅決拒絕。孫堅出兵進攻,董卓親自帶兵抵抗,結果大敗,洛陽被孫堅佔領。洛陽的攻破,標誌著聯軍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實際上只是孫堅一個人的事,與其他諸侯沒什麼關係。

隨後聯軍內部發生搶奪地盤的事情,孫堅不得不回防豫州,因為袁術封孫堅為豫州刺史。孫堅的退兵,意味著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聯軍徹底解散,董卓重新佔據洛陽。一場大戰以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而中原卻亂成了一鍋粥,十八路諸侯互相征伐,搶奪地盤,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一番廝殺,中原大地出現了兩個軍事集團:第一個是袁紹、曹操、劉表,另一方是公孫瓚和袁術,其他勢力逐漸的沒落,退出了歷史舞臺。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士孫瑞聯合呂布給殺了。

後記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持續了兩年有餘,出現了7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實際上每一次戰鬥聯軍都沒有聯合行動過,一直都是一盤散沙,面對這種情況,董卓還是沒能贏下這場戰爭。董卓在戰鬥中雖然展示出了較強的軍事素質,戰略水平和戰術水平發揮的淋漓盡致,但同時展現出的也是董卓在政治上的嚴重缺陷。他對部隊不嚴明紀律,任意劫掠財物,動輒殺戮百姓。所以董卓才朝廷一直都沒得到士族集團的支持,

董卓並不是一個能穩定大漢局勢、安定社會的人選,所以董卓的失敗是必然的。十八路諸侯聯軍雖然沒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各路諸侯達成了他們的目的:擺脫中央而獨立,利用手中的權力截留賦稅,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這場戰爭最大的意義在於地方擺脫了中央的控制,真正的開啟了漢末諸侯紛爭的亂局,東漢朝廷滅亡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