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美國暢銷書作家米奇•阿爾博姆,著有一部名為《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的小說。主人公愛迪一生悲慘,死後在天堂遇到五個人,從而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人生,心中淤積的苦悶被一一化解。

這是一部虛構的哲理小說,但我們知道,任何虛構故事都指向真實的生活

在故事裡,愛迪有一個可怕的父親。他脾氣暴躁,沉迷打牌,經常喝得醉醺醺的。他忽視別人的感受,說話總是大吼大叫,還經常用語言貶損、用暴力毆打他的孩子。

隨著愛迪一天天長大,他越來越確定父親是一個無情的人。與父親的關係,慢慢變成插在心頭的一根刺,讓他隱隱作痛。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這種由原生家庭帶來的劇烈刺痛,最終被化解於無形。

只是化解的過程給我帶來巨大的疑問:愛迪對父親的轉變,貌似和這個痛苦發出者一點關係也沒有。他自始至終沒得到父親的道歉,更沒得到應有的安慰。就好像為迷路者指明瞭方向,但對於具體的行進路線卻語焉不詳

成年人如何從這種童年時期就開始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出來?圍繞這個問題,蘇珊•福沃德博士,寫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來傳授具體的解決對策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著有許多情感及家庭類書籍,作品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原生家庭》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書中記錄的大量案例,都是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實事件,很有代表性。此外,書中少有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術語,語言平實生動,易於普通人理解。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首先,總結了給孩子帶來傷害的父母行為模式。之後,詳細介紹了受害者要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原生家庭》像一劑安撫心靈的治癒系良藥,更像一張寫給迷路者的指導地圖。



01那些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躲在哪裡?

《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中說,“兒子們永遠崇拜他們的父親,連最惡劣的行為也能夠容忍”。

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又經常用“我都是為了你好”這類話來搪塞自己的一些言行。

愛迪小時候,曾竭盡全力向父親表現自己的出色,只為獲得冷漠父親的認可。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時間長了,一些孩子為了合理化父母的言行,內心深處會認為:父母帶來的那些傷害,根源都在自己身上。但是,伴隨傷害而來的灰暗感受,會因這種“合理化”而消散嗎?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一個術語“陰影”指人們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並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

例如,愛迪一直把對父親的憤怒藏在陰影中,不被察覺。最終,在某次父親醉酒後又準備對他動粗時,以強烈的反抗方式爆發出來。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還有一些人沒能將憤怒爆發在父母身上,而是將對父母的不滿遷怒於其他人。像是,他們的伴侶、朋友,或者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許許多多的惡性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

灰暗感受還包括自尊心受損言語貶損、暴力傷害、冷漠回應,這些都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不討人喜歡,從而更深遠地影響了他們成人後的生活。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更悲傷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會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他們只是不斷地從自己身上探究,不斷地學習一些控制技巧,好讓自己的灰暗感受不以破壞性方式爆發出來。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中明確指出:“僅治療身體上的症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源。”



02認識真相,是解脫的第一步

我們所有的感受,不論恐懼、痛苦還是快樂,都是來自我們的內心觀念。而不是我們自認為的“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愛迪很討厭父親酗酒,可是他沒有告訴過父親他的這個想法。如果愛迪勇敢地表露出來,不難想像他的父親一定會大聲吼叫:忘恩負義的小兔崽子,你竟然敢對老子指手畫腳!

愛迪或許會覺得內疚。因為他內心深藏一些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觀念,例如“孩子要認同父母的行為”、“孩子不該和父母頂嘴”。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會讓他對自己的反抗行為感到內疚。

愛迪或許會覺得憤怒,因為他內心藏著“如果父親可以稍稍改變,我的自我感覺會好一些”這種觀念。結果是,父親根本不願改變,愛迪為“自我感覺”不能好一些感到憤怒。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為了不被這類灰暗感受灼傷,愛迪不去在意父親對自己的回應,他關閉了與父親間的情感大門。

而《原生家庭》中指出:這些觀念實際上都是錯誤的。想從與父母的糾纏關係中解脫出來,首先要認識這一點。

書中將像愛迪父親這樣,持續用負面行為模式支配孩子生活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而有毒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比如,父親覺得遊樂場的維修工作很好,那麼愛迪也要認同這個“美好的生活目標”。

有毒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認清自己潛意識裡那些具有毀壞性的規矩,才能徹底拋開它們。



03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愛

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關係。要明確,雖然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但同時每個人也是獨立的個體。

擺脫父母的界定,即對自己的大部分看法,來自父母的說法。要進行“自我界定”,即不被迫接受父母或其他人的觀念影響,要自由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無論父母喜不喜歡自己這些想法或做法,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父母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為此要放棄一些父母的認可,渴望得到他們的認可,就要受他們觀念的擺佈。而經過選擇所做出的決定意味著向

自我控制邁出了一步。

有一天,愛迪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成為工程師”,他不再尋求父親的認可。他想遠離父親建議他過的“美好日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愛迪覺得自己快樂了許多。

還有,不要試圖改變有毒的父母。無論在理性層面還是感情層面上,都要認識到:如果你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感情滋潤,那很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所以放棄這種渴求吧。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這時,我解決了開篇處的那個疑問。

愛迪父親在世時,一直沒能給予愛迪應得的情感撫慰,這是他內心那根刺的根源。當愛迪來到天堂,從別人那裡瞭解到父親並不是自己認為的無情的人,他雖然有許多缺點,但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愛

愛迪說“算了吧”,是因為他已經放棄了那種渴求,不再想從父親那獲得童年缺失的情感撫慰,所以他單方面釋懷了。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有毒的父母大多會強調自己很愛孩子,可是,他們的孩子卻大多沒感覺到被愛。從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直對愛的含義和感受感到困惑。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愛,自然也不知道怎樣去愛。

《原生家庭》全書都在向我們解釋: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父母不知道怎樣愛你,也只能選擇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拋棄那些有毀壞性的觀念,經過思考再自由選擇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是理解什麼是愛。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

“愛的行為並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愛並不會帶來傷害,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有句丹麥諺語說過:在火中失去的東西,可以在灰燼中得到。我們從內心無處安放的灰暗感受出發,一點點打開內心那扇關閉的情感大門,最終一定會擁抱到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


作者簡介:跑跑旭,喜愛在影視、書籍、咖啡裡浪費眼下即逝的時光。�\u0017 �\u0015�\u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