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完整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移居美國後,張愛玲對原來的版本不夠滿意,便對這部小說進行了修改,前後算去,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歷時18年。
故事發生在大概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幾對原本有緣的年輕人,最後卻各奔東西。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均、曼幀、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一個家族裡幾個女人的悲劇命運。
本文單講其悲劇人物之一 ——顧曼楨,談談時至今日的我們應從她身上學習的某些精神。
1、堅持追求獨立自我
01、堅持經濟上的獨立
顧曼楨出生於舊上海的一戶貧苦家庭,在她十四歲時父親就已病逝,除了母親,家裡還有個不得已做了舞女的姐姐和一個未成年的弟弟。雖然身世不堪,但她人窮心不窮,大學畢業後就找了一份辦公室文員的工作,並且還兼職教書等其他工作,想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及家人。一為家裡減輕負擔,二為自力更生、謀求獨立,能夠在經濟上不依賴他人。
她原本有著美麗的容貌,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現實苛刻的條件下,她或許可以另闢蹊徑,找到一條更快捷的通道來實現這個願望。但是她沒有。
在《上海灘》中,跟她有著同樣學歷與美貌的知識女性方豔芸,卻跟她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方豔芸在跟初戀男友許文強失散後,輾轉成了上海的名流交際花,成為了黑幫大佬馮敬堯的情婦,最終慘死在日本人的槍口之下。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命運。當你拒絕吃苦,一步一步踏實的走下去,只想走快速通道的時候,你也就離大廈傾塌不遠了。
殊不知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02、堅持人格上的獨立
顧曼楨曾多次拒絕沈世鈞的求婚,因為她覺得自己經濟上還不夠獨立,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她不想依靠沈世鈞,不想帶著這種負擔嫁給她。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表面上看,她是因為經濟問題而膽怯,實則她是不想因為經濟問題而影響自己的人格。她想通過經濟獨立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因為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她至少要保持精神上的勢均力敵。
她並不是要講究門當戶對,她只想依靠自己,想要有足夠的底氣站在所愛的人面前,跟他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在那個時代,能保持這樣獨立清醒的女性真的不多,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新女性”的一個縮影。
反觀現在的年輕女孩兒結婚,動不動就要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彩禮,還是有些不敢苟同。
不是說我們就一定清高到可以不談錢,只是成年人的底氣都是自己給的,最好是能自己經濟獨立。不管你是有多麼年輕貌美,當你手心朝上的那一刻,你就輕易的輸了人格,將自己置於了卑微的地位。
2、突破世俗觀念,對不公的命運頑抗到底
01、逃出生天
同為父權社會下的受害者,出於嫉妒與報復心理,顧曼楨的姐姐竟然夥同其丈夫一起設計陷害她,將她幽禁在不見天日的小房子裡,並於一年後生下兒子。
“她引路上樓,樓上兩間房都鎖著,房門鑰匙帶在身邊,便伸手到口袋裡去拿,一摸,卻摸到曼璐給的那一大疊鈔票。那種八成舊的鈔票,摸上去是溫軟的,又是那麼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疊。錢這樣的東西,確實有一種微妙的力量,顧太太當時不由得就有一個感覺,覺得對不起曼璐。”
在她被關進屋子裡的時候,連她母親都不幫她,這兩個她最親近的人卻對她如此冷漠,她本該選擇麻木與苟且偷生罷了。但是外面的天地與內心的自由召喚著她,於是她拼著命的想要往外逃。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過多次的努力,在一對夫婦的幫助下,她終於成功的逃出了牢籠。
遭遇親人的設計陷害,這是她不能預料的,也是她不能把握的,但能從絕境逢生,有外力的幫助,還要有她自己求生的慾望與信念。如果那時她一心求死,也沒人會攔她,所幸她終還是選擇活著出來了。這樣的勇氣也難能可貴。
02、解除婚姻
生完孩子之後的顧曼楨,不得不因為孩子跟祝鴻才結了婚。但這非她所願,也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所以最後顧曼楨還是為自己做了一回主,費勁周折欠債借錢,離了婚,要回了孩子的撫養權。
在那個時代,能拋開世俗的觀念,與曾經陷害過自己的人(即便他是孩子的親爹),她也要果斷與其離婚,不與奸人為伍。她沒有向命運妥協,始終還是信奉命運該由自己做主,她要活出她自己獨立的人格來。
魔童小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爭到底!
雖然沒有金手指,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與命運抗爭下去的勇氣,總有一天會守得雲開見雲日。
3、對逝去情感的坦然釋懷:半生已過,學會放過
世均和曼幀認識,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日子過得真快,尤其是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好像是瞬間的事,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沈世鈞和顧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也不過是幾年的功夫,這幾年裡卻經歷過這麼許多事情,彷彿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世均,我們回不去了。”
多年後的重逢,顧曼楨只是淡然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儘管內心在翻江倒海,但是又能怎麼樣呢。14年了,早已物是人非。沈世鈞的身邊已經有了他人,也有了孩子,她已經明白: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是習慣,年深月久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簡單的一句話,可以看出顧曼楨對這段感情由最初的掙扎、糾結到釋然,她終於選擇了放下。
沒有什麼過不去,只有再也回不去。人總是要朝前看的,腳步總是要朝前走的。
與其繼續糾纏,給他人帶來無盡的麻煩和懊惱,終將有一天,連這點情分也會消失殆盡。所以她選擇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是一種大度,也是一種通透。
4、結語
縱觀顧曼楨的前半生,命運無疑給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但她從不喟嘆命運的不公,屢次以柔弱之軀抗爭到底,最終獲得精神和肉體上的解放,完成了獨立人格的自我救贖。
在《半生緣》這部小說中,顧曼楨儼然是那個悲劇時代的產物。作者以悲劇的命運和人物蒼涼的刻畫,帶給我們讀者一些啟示與警醒:
不管身處什麼時代,什麼環境,都要有與命運抗爭的勇氣,並且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鬥來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實際行動來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閱讀更多 詩酒趁華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