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一個人的朝聖》:人都有悲傷,但你要學著放過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人都有悲傷,但你要學著放過自己

文 | 有趣的惡魔 · 主播 | 夏萌

十點讀書邀約作者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

今天為大家推薦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一個人的朝聖》。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初次讀《一個人的朝聖》只覺得這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如今發現,這本書,寫的是平凡人的自我救贖。

哈羅德從隨遇而安到決定獨自行走,經歷了艱難的選擇,堅持和放棄間,他開始正視自己曾經生活一敗塗地。

在一次次的自我刨析中,他最終原諒了父親的殘忍,母親的無情。理解了妻子的怨恨與責怪,接受了兒子的離開。他走向的不是奎妮,而是自己。

妻子莫琳也在孤單時,翻看曾經的舊照片,用記憶慢慢拉回理智,漸漸的,她明白了丈夫的愛,打破了隔閡,找回丟失了很久的愛。

他們不僅學會了忍耐和堅持,還學會了原諒,放下,和珍惜。

他們重新面對未來,對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書中有很多關於人性、親情、愛情、友情的思考,值得身處繁華喧囂中的我們安靜下來仔細品味。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沒有信念的人生,註定平庸

主人公叫哈羅德·弗萊是一個六十五歲,普通平凡的老頭。

某天清晨,他收到了一封帶著淡淡清香的粉紅色信件,是二十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奎妮寫來的告別信,她患了癌症。

哈羅德的記憶閘門被打開,他想寫封簡單的回信,但是在寄信時內心突然的不安,讓他生出一股沒來由的信念,他給自己看清內心的時間,一直沿著馬路尋找下一個郵箱。

他帶著心裡的忐忑和悲傷走向了遠方的加油站。加油站的女孩用不以為然的態度說:“人的腦裡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羅德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女孩的無心之語,但是他卻萌生了”如果就這麼走到貝里克,去看望奎妮,奎妮就一定能活著“的想法。

信念的種子在他早已麻痺的心裡萌芽。

哈羅德在此之前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直到收到來信,才第一次認識到自己本心,和自己要做的事,決定立馬上路徒步去見老友。

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的旅程並行的是他的決心和信念。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他從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到了北部貝里克。

信念是探尋人生真諦、發現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

哈羅德在接到老友信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孤獨的,甚至是痛苦的,他的兒子去世,妻子跟自己冷漠相對。

在這種境況下,哈羅德的生活很低調,退休前只幹一份工作,沒升職,沒有朋友,退休沒有聯歡會。然而退休後的生活,更是寡淡一成不變。

儘管如此,哈羅德心底的信念依舊沒有丟失。

87天627英里對於一個毫無準備的老人來說,是很難想象的,而哈羅德憑著一個“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的信念堅持了下來。

就好像生活中面對抉擇,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足夠的信念堅定自己。

生活之於任何人都絕非易事,我們必須堅韌不拔,對自己有信心,秉承著拋棄一切雜念勇往直前的決心,才能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即使失敗,在結束時,也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我所能了。

就像海倫凱勒,面對生活的重壓,用積極的心態開出生命之花,她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當人生遇到困惑時,需要冷靜下來,看清本心,用永恆的信念支撐不屈的意志。

只有遵從內心,堅持自己,才能知道未來究竟會怎樣。這種信念的勇氣與力量,世間有識之士皆能領會,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該有多無趣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大概是:

無趣、無所長,循規蹈矩地讀書、按部就班工作,或者坐辦公室安然度日、結婚生子、退休帶娃,一生平靜安穩,沒做過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在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裡,默默前行。

偶爾也會自我反思,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過寡淡毫無意義,但卻不知如何努力改變自己。

然而在看《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時,有很多橋段引起了我的共鳴,失敗時會自我否定;委屈無助會的大哭;但是骨子裡仍有悸動的不甘平庸。

這本書中的哈羅德就是平凡生活中的你我,是那些在現實中苦苦掙扎的普通人。

從他邁開腳步啟程的那一刻起,與他一起並行的,是他努力堅持的決心和旅途中教他成長的人。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哈羅德在寄信途中偶遇一個激發他信念的女孩。

她說:“我並不是說要信教什麼的,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在決定做某件事情前,我們常常猶豫,總在做或不做之間搖擺不定。

接到了兩份offer,一份錢少離家近,一份錢多離家遠,一方面想在事業上大展宏圖,另一方面想好好照顧父母;


終於有機會可以嘗試寫作,剛要動筆就像,萬一別人看到嘲笑怎麼辦,最後還是放棄;

18歲的時候告訴自己30歲以後要以夢為馬闖蕩江湖,後來被家庭和孩子牽絆住內心的嚮往,甚至連去不去旅遊,都會考慮再三。

看似不夠勇敢不夠灑脫,歸根究底,是沒有膽量改變現在的自己。

你需要一個契機,衝破現在的枷鎖,為曾經的夢想勇敢走出第一步。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認真努力地去嘗試,即使不會比曾經好,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我拼命過。

有時候,是你自認為的理想生活和理智決定,阻擋了人生多重選擇地可能性。

如果不在生命結束前瘋狂一次、衝動一次,那這一生未免太過單調,太過平淡。

努力前行的哈羅德正在一步一步解救自己平凡的一生。

哈羅德曾在途中遇到一個女人,並向她討要了一杯水,女人在聽他說完自己的事情後,感嘆道:

我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不過是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但我一直很驚訝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這麼困難。

你看,我們總在輕視很多事情,也會輕視別人的人生。

徒步旅行者追趕上哈羅德時,有人朝他揮手,還有人笑出了聲音。

然而哈羅德豪不在乎,他早就不再是那個活在金斯布里奇的人了。

此時他正走在看奎妮的路上,並且會一直走下去。

一個永遠朝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但是前行的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出發的第十天,他的身體出了問題。

每走一步,他的右腿都會痛到不想動。

最終,哈羅德倒下了,被一個女人救起。

他對她說:“我的確糟透了。貝里克很遠,我沒有合適的裝備,也沒經過什麼訓練,但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做一件毫無邏輯可言的事。人們會說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那時你可能就會想起我,然後堅持下去。”

傷痛之間彷彿內心發生了什麼變化,撕碎了他的信念和對旅程的憧憬,只剩艱苦的跋涉。

那些看似目標堅定的人,也會在過程中無數次懷疑自己前行的意義。

這時能夠幫你繼續堅持的只有你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哈羅德重新審視了自己出發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奎妮,還有就是為了重新尋找自己的生命已經救贖自己和身邊的愛的人。

他選擇繼續前行,他做了與眾不同的事情,看似不合常理,但是並沒有錯。

此後,哈羅德真正的自我救贖開始了。

哈羅德已不再年輕,但是他直面自己曾經生活的失敗和自己的缺點,決定不再重複原來的生活,為自己的未來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

羅曼·羅蘭曾說:

大半人只活到二十歲和三十歲就已經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為了不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重複過多的生活,只有努力改變自己,繼續前行,才是活著的意義。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我們終歸在孤獨的路上救贖自己

一開始,他以為為了拯救奎妮才有了這場行走,後來才明白,這是為了妻子,孩子,最終,是為了拯救自己。

懷著“讓奎妮活下去”的信念,走過了一段不算太艱苦的路程。然而,時間久了,體力透支,精力下降,裝備匱乏,食物短缺,他開始了更加艱苦的路程,這段路程就是他的心路。

他一方面遇到著各種各樣的人,一方面回憶著以前的種種。

他想起了妻子莫琳,雖然跟他分居兩室,兩人之間有隔閡,但還是會耐心的把家打掃得一塵不染。他開始為醉酒後拆了她的花園抱歉。

他想起了兒子哈維,甚至還在恍惚間把路人當作了他。他開始自責在兒子將要溺亡時,他還在岸邊解鞋帶。

他想著那個身患癌症,曾經為了他背鍋,被解僱的朋友奎妮。他慚愧,因為他竟然沒有為奎妮辯解過一句。

決定行走之前,他覺得生活就會這樣在平靜安穩中度過,在波瀾不驚中走向死亡,他和妻子都固執的不想面對兒子去世的傷疤。

《一个人的朝圣》: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着放过自己

二十年前,哈維因抑鬱症自殺。沒有及時救回,讓夫妻兩人有了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哈羅德開始酗酒,與妻子天天吵架以至於最後根本不說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哈羅德的這場行走,讓他們開始揭開傷疤,在痛苦的折磨中逐漸清醒,兩顆冷漠許久的心重新靠近。

哈羅德不僅僅只有婚後生活的痛,還有童年的記憶也讓他在這趟旅程中重新審視。

他的父親戰後回來愛酗酒,他的母親在他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還有頻繁出現在家裡的陌生阿姨。

隨著內心隱藏的傷口逐漸被撕裂,他決定直面傷痛,也勇敢面對自己對孩子和妻子的愧疚。

敢於直面內心,敢於暴露受過傷的心,才算活得透徹吧。

我們總表現得太過強大,不敢面對也不敢承認自己的弱點。在愛人面前築起了銅牆鐵壁。

他開始後悔自己的固執,在聽說兒子考上劍橋的時候,沒有給他一個

大大的擁抱,在兒子葬禮上面對泣不成聲地妻子,他沒有安慰。他故作的冷漠,傷害了最愛的人。

夫妻都過度沉溺於悲傷,忘了活著的人更需要被愛。

時間雖是良藥,但不萬能,他能癒合傷口,也能疏遠親情。

哈羅德和妻子,在這次旅程中各自得到重新定義了愛,原諒了對方,也寬恕了自己。

“也許我們是該笑一笑了,什麼東西這麼好笑?”

“你還記得舞會那一晚嗎?”

“我們第一次見面那次?”

“對,記得我們笑得像兩個小屁孩一樣嗎?”

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的浪花背景下,越走越遠。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這是《一個人的朝聖》的結局。

就像《假行僧》中唱的:

“我要從南走到北,我還要從白走到黑,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段悲傷,越隱藏越欲蓋彌彰。那些不能說的痛,在心裡肆虐生長,吞噬了愛的能力。

一個人的朝聖應該走在心裡,直面心結,最終有勇氣打開心結,才能救贖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