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丹溪之譽,名有淵源。

據明代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記載:“先生說居曰丹溪,學者尊之不敢字,故因其地稱之曰丹溪先生。”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金元四大醫家,一代醫宗,與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被譽為“中華十大名醫”。朱丹溪世居浙江義烏赤岸鎮。朱氏詩書傳家,崇尚理學、醫學。他的曾祖朱杓、朱鍔、從祖朱叔麒等都是一方名醫。因此,朱丹溪四方學醫並聞名後,便同時世襲祖傳的醫學人文及養生文化。

人文本源,以文化衍生。

丹溪養生文化,以醫著溯源。朱丹溪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丹溪補遺》《丹溪心法》等。

朱丹溪說:“學者讀而用之,如求方圓於規矩,較平直於準繩,引而深之,觸類而長之,可為無窮之應用也。”鑑此可知,讀書之“片言居要”,在於“學而剖之”,“引而深之,觸類長之”。

讀丹溪人文,在於博聚養生文化而大成,成就一代醫宗。冠在“醫德醫術”、“藥理病理”的著述上。不僅從醫理、藥理、物理、心理、生理、學理,以至於“非藝術”領域的結構肌理、生存機理、病機理論的系統綜合與個性解剖。

丹溪醫著的人文亮點將從五大方面進行解讀。


一、【病機學說】病機正義

朱丹溪“病機學說”,詳見其著《格致餘論》。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因“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之一事”而命名。該著作被公認為是反映丹溪醫藥思想的代表作。

內容主要是內、外、婦、兒各科病理,機理研究與脈法、養生、優生等理論的實踐、探索與研究。共收文論四十三篇。目前國內存本有元刊、明刊、東垣、正脈、四庫本等16種版本。除此之外,致力病機研究的著作,還有《外科精要發揮》《傷害論辯》《宋論》等。

朱丹溪《病機學說》的基因,是“燥熱失陰”。

朱丹溪說:“若謀慮神勞,思想不遂。。。。。。皆能致傷《格致餘論》”;他又說,“煩而擾,擾而煩,陽也,為是說,當人體用腦過度,傷力過度,就會導致神傷、心傷、情傷、氣傷。。。。。。人會想不通,不通則煩,煩而生躁,躁而相火,火則傷肝,肝火則怒。一切皆心煩而導致陰虛和陽火妄動。

由此心理與生理上煩躁,能誘發各種人體病機:諸如頭痛、頭暈、心悸、睡眠障礙、全身乏力、記憶力破退、情緒不穩、心率加快、心跳減慢、血壓不穩、腸胃脹痛、功能紊亂,免疫力降低、脂質代謝紊亂、生理功能紊亂,內分泌激素紊亂、更年期綜合症,乃至精神壓鬱症、分裂症、神經、死亡等等,都會因煩躁而頻發。熱之輕者,煩躁謂先煩而漸至躁也,躁為煩躁而躁,陰也,為熱之重者。”


二、【滋陰學說】滋陰正義

朱丹溪“滋陰學說”,是丹溪最有聲譽的陰正學說,這是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和集大成所在。

其獨到的理性論證,便是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醫學理論。其著名醫論《相火論》與《陽有餘陰不足論》,收錄在朱丹溪醫學名著《格致餘論》之中。

朱丹溪滋陰養生的施醫與施治,集中反映在其裔孫朱文英交出的手稿《丹溪手鏡》三卷本(1621年刊行)。相傳這是丹溪世襲之秘而不外傳。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據此書序著作者陳幹陽說:“獨《手鏡》一帙,為丹溪所秘,左右行遊,常挾與俱。”這部醫著分上中下三卷,共收醫學文論160篇。捲上論診法、辨證、治法、經穴等;卷中論傷寒和雜病的治法、方藥等;卷下論內、外婦、兒科疾病的辨證、治療等。

該醫著國內存世有:明朝?黃文紹刊本(天啟元年辛酉)、現代冷方南、王齊南校點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9月)兩種版本。

朱丹溪《滋陰學說》的核心,是“制心為本。朱丹溪說:“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禽然而起。”此指人體相火一妄動,則實火生,心火怒,虛火起,精火走,鬱火旺,痰火瘀,人體各職能司職都會“火”,陽盛陽虛,疾病齊發。這便啟悟我們,控制心火妄動,凡事不生氣,誠為養心養生之首要。


三、【四傷學說】四傷正義

朱丹溪“四傷學說”,是指中醫內科臟腑學說的病機病理研究,核心是對“氣、血、痰、鬱”的藥理與機理的論治下方。

朱丹溪的“四傷理論”,分別散見在《格致餘論》《局方發揮》《本草行義補遺》《金醫鉤玄》等七種醫學論著上。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丹溪創立的“氣、血、痰、鬱”的理論與“百病兼痰”的施治觀點,豐富了朱丹溪中醫學養生的內容。因此,在中醫病機學術的研究上,丹溪提出的雜病“氣血痰鬱”的辨證論治,發前人未發,補前人未備,形成了他的完備和嚴密的醫學理論體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序“醫家類”記載:“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丹溪之學與宣和局方之爭”成為“醫之門戶分於金元”的重要標誌。這便是丹溪人文的史學價值、哲學價值、醫學價值與現實養生文化解讀的生命意義與社會意義。

《四傷學說》說的禍首,是“怫鬱起步”。朱丹溪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這足以說明,人體五臟六腑中,氣血痰鬱四者之中又以“鬱症”最為普遍。

“鬱症”的人為因素最多,易發條件最多,不為注重最多。人體稍不順心,壓抑便生,一有抑鬱,情緒即變,心態即壞,氣就不順,血就不順,經絡就不通和,氣、血、痰、火、溼、食,六鬱即互為影響,諸病即生。


四、【本草學說】劑方正義

朱丹溪“本草學說”,詳見於丹溪著《本草衍義補遺》一書。這部本草醫著的主旨,在於“據症驗方,即方用藥”。

這個“本草養生”理念與理論,是對宋朝寇宗奭所著《本草衍義》的補充和發揮。丹溪這本著作存世主要有四個版本:一是明隆慶六年刊《丹溪心法附餘》(隆慶本);二是明嘉靖十五年刊《丹溪心法附餘》(嘉慶本);三是明萬曆二十八年刊《丹溪心法附餘》(萬曆本);四是明崇禎八年刊《丹溪心法附餘》(崇禎本)。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對此本草養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朱丹溪的最大創見與貢獻,是以滋陰降火為原則的“推陳出新,辨證論治”的理論與實踐。

這個人文養生理論,最有力的正義與註釋,是朱丹溪著作的《局方發揮》。此著中,朱丹溪結合自己的臨床心得,對照本草藥理,力辨宋代官方編著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297首成方,進行邊治,邊療、邊比,邊辨、邊析、邊驗的梳理、綜合、篩選,提出自己31條匡正的理論與局方。在醫學史、養生學、病機學、臨床學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勳。

此著國內存世,有元刻黑口本、明?梅南書屋刻本,東垣十書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四庫全書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彩印本(1956年9月版)等16種版本。

《辯證論治》的局方,是“依情制欲”。朱丹溪說:“怒傷肝,為氣逆,悲治怒。。。。。。喜傷心,為氣餒,恐治喜。。。。。。悲傷肺,為氣消,喜治悲。。。。。。驚傷神,為氣亂,習治驚。。。。。。勞傷血,為氣耗,逸治勞。。。。。。思傷脾,為氣結,怒治思。。。。。。恐傷腎,為氣不行,思治恐”。

這裡說的是人體生理上的七種情緒變化,是情緒多變引發“精神過勞”的現象,丹溪叫它“七情症”。人體心無論哪種情緒,一旦有過,就易“樂極生悲”,其間,傷之至要是“神勞、神耗”,故此“勞”是“思慮過多、用心過度”之勞。

這實際指的是“精神養生”的療法,醫著《素問》中在“陰陽應象大論”裡便有“五志相勝”的論述,有類於心理現象的五行說,相剋而互制,故以“逸神養心”而制勞,亦是治心病的常法。


五、【壽老學說】養生正義

朱丹溪“壽老學說”的核心,在於“養生心法”的自我實踐,在於“臨床心法”的獨創解讀。其集中的人文見解與養生之道,見著于丹溪弟子趙以德、戴元禮等所整理的《丹溪心法》,以及弟子的感悟。


一代醫宗朱丹溪人文本源及醫著的亮點解讀


此著丹溪弟子曾先後刊印三次,最後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增補版為綜合本刊印。朱丹溪這部“養生心法”,內容甚豐,體例創新,理念獨到;既講心理、藥理,又講修性收心,還講食療治療等等。

全書除首記醫論六篇外,還各有側重論述了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透規近百則。在剖析病例、病機、藥物、藥理、施藥、施治、養心、養性、理念、理論、論據、論證等諸多方面都有獨到見地。

朱丹溪《壽老學說》的至要,是“心態平衡”。朱丹溪說:“聽之以義理,曉之以物性,不使自己的過教情志內傷髒膀,化火生痰,暗耗陰經”。這就是告訴人們: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有過激的情緒和行動,否則就會傷臟腑,傷肝火,發脾氣,耗陰經,鬱痰成病。因此,人要學會及時轉移思想情緒,用義理、上善、孝道、正義來制止相火,不動肝怒,發揮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情緒,尋找平衡點,進行心理防禦,或遷怒轉移,或投身退避,或否定補償,讓移覺以動來緩慢、弱化、轉移情志,達到心平氣和的目的。

養生文化與文化養生,內在的從屬關係,互為間性,互為表證。如今時尚,養生是生命活力的新工具,是一種用來改造意識,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文化工具。我們傳播丹溪人文與養生文化,是對人本養生理唸的昇華,通過增長健康知識,提高生活質量,養成健康習慣,拓展養生領域,提升包間水平,達到生命延年益壽的數量和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