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東萊門舊影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晚清、民國初年東萊門外的沙盤模型

琵琶城,洄水灣,銅幫鐵底松花江。這是流傳在吉林市的一句古老俚語,說是俯瞰清代吉林城,南側瀕江,東、西兩側城牆蜿蜒匯於稍狹的北側,全城頗似一張琵琶。清代城牆在歷史上曾先後共開有十個城門,其中位置最偏東的,是開在東南角落的東萊門。在小東門外江岸邊的大地上,曾佇立著建於康熙年間的山西會館(東關帝廟)以及之後建造的江神廟和龍王廟,再向東則是清代柳條邊外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東大灘了。

當年在東萊門外呈鼎立之勢的三座寺廟均有不俗的香火,三座廟曾分別保有炫榮顯耀的御賜匾額,這其中尤以清代的光緒皇帝的題匾最多。原本在東關帝廟曾有咸豐皇帝在1859年賜予的“萬世人極”匾額一方,到了1888年(光緒十四年)時,當時的光緒皇帝又特為東關帝廟題寫了“神武孔昭”匾額一方。同時,光緒皇帝並未顧此失彼,雨露均霑著為東關帝廟毗鄰的另兩座廟堂也題寫了匾額:為龍王廟題寫的是“

渤澥宣仁”(澥,音xiè,《昌邑區志》),為江神廟題寫的是“馬訾保障”。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冰封的江面上,各種爬犁往來穿梭。

在舊時,香火鼎盛自然就會引爆商、民人氣,自晚清東關地區開發伊始,聯繫東關和江南地區交通的重要渡口就設在東關帝廟門前。由南岸的改集街乘船可直達東萊門外,或進城辦事,或並由這裡迤邐向北進入商埠區。到了冬季江面結冰後,東萊門外的河道冰面上,會建起的季節性冰上客棧——水院子,人來人往,車馬、爬犁喧闐終日。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1935修建江堤的冬季施工場面

到了1933年,當局為防止水患,開始在松花江北岸,沿城區籌劃修築永久性護岸江堤。據《昌邑區志》記載,為修築石堤,1934年,東萊門外江岸的三座寺廟被相繼拆除,江堤代替了佈局雜亂的瀕江寺廟和民宅,成為吉林城頗具現代化的新景觀。1937年,吉林市江南地區劃歸市區,為解決交通問題,1940年在東萊門外的渡口位置,開始修建跨江的鋼混橋樑,即今天的江南大橋。因1937年破土動工的豐滿水電站,使流過大壩的江水升溫,穿吉林城而過的松花江冬季不再封凍,延續幾百年的冰上客棧徹底消失,代之而生的則是結合物候水汽的玉樹瓊花——霧凇(原來被叫做樹掛)。東萊門外舊時寺廟的廢墟也被規劃為“公園予定地”,以期未來作為觀賞霧凇江景的場所。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七十年代末的吉林市賓館,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七十年代末的吉林市賓館,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八十年代東關賓館正門,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八十年代末東關賓館的霧凇景觀,取自《吉林市園林志》

1951年,在東萊門外原三座寺廟的舊址,興建了五棟德國式建築物,作為當時吉林省博物館的館址。1954年省博物館隨省政府遷往長春後,舊館址改建為吉林市賓館。1956年宮殿式主樓落成,1981年改稱吉林市東關賓館(《吉林市建築志》)。自新主樓落成後,賓館因精美的建築特色和四季變換的美景而成為吉林人民心中的重要城市景觀。

特別是隆冬季節,松花江江流湍湧,江面霧氣蒸騰,水汽被寒流凝於江邊柳樹的枝條上,結成絨裹般的霜花,若白玉絲絛,似碎雪冰幔,被藍天映襯,閃爍晨光,隨風飄搖於江岸,堪稱冬季奇景。曾幾何時,觀賞霧凇最佳的地點就是起自臨江門,蜿蜒至東萊門外的石堤之側——得譽“江堤雪柳”。東萊門外,因地勢開闊,遠有山疊映,近有水縈洄,江畔古柳遍佈,樹高枝密,霧凇形成得最好。又因此處為解放前的石堤與解放後的土堤景緻交匯處,故而美景之外,又有風貌之殊,故而成為觀賞霧凇的絕佳之所。

江堤雪柳的最東端:追溯吉林城東萊門外的一抹冬日風景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城建速度加快,作為吉林市的黃金地段,東關賓館也被拆除,原址改建為世貿萬錦酒店,好在當年清水綠帶工程為吉林江岸留下了許多植被,東萊門外建築幾經更迭,但冬季近江堤岸霧凇雪柳的驚豔還沒有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