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 没关系,安稳睡去”


一。

那天晚上广州突然降温。

早上的时候穿一件衬衫还能应付,快下班时天却灰了起来,在等车的那几分钟里,突如其来的北风一直往领口里钻。

来这里的第二年,久违的冬天感。

其实在最初的印象里,广州是没有“冷”这个概念的,热气升腾的街头上穿梭着一千四百万常住人口,昼夜不息的霓虹灯里有一年四季的忙碌。

但呆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前几天和同事在公司吃午饭的时候,我一直没有动筷子,他有点疑惑地把头探了过来:“怎么,这家口味不好?”

我摇了摇头:“不是,我只是突然觉得,老吃外卖很没意思。”

“那就去楼下餐馆吃嘛。”说完这句话,他又把头缩了回去。

“也是。”我很及时的结束了这次对话,因为有一种心里的感觉我说不出口,那就是在吃了几千份外卖之后,我突然很想念家里做的那盘芋头焖肉。

也许是快过年的原因,在那一刻,我看着办公桌上逐渐凉掉的饭菜,在心里默默问了自己一句:

“明年还回来吗?”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二。


如果换做两年前,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只需要两秒钟的时间。

但在两年之后,却要考虑很久;

或者说,是需要考虑很多。

前段时间约了一个房产中介在广州周边转了一圈。


虽然早就有所耳闻,但真正去了解行情的时候,还是会被巨大的落差感击中。

当我们把车开到靠近佛山的地段时,他指着远处新建的公寓又一次兴高采烈地开口:


“就是这里了,小户型,出租方便,离地铁站也不远,去你公司的话只需要换乘两次,两个小时就到了,很方便……”

我没有说话,也不觉得他口中的“很方便”有多少冷笑话的成分,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首付和月供,然后小声的说了一句:


“那就去看看吧。”

在整个看房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一直在瞎想,关于手头的积蓄,关于未来的发展,甚至都没听清楚走在我前面的那个人在说些什么。

直到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往窗外看:“对面就是万达广场,明年就完工了,以后这里肯定比现在繁华,生活也会丰富很多的。”


我这才回过神来,仔细地看了一下样板间的布置,沙发、茶几、储物间、卧室……有点俗套,但还算温馨。


“原来所有的追求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


在开回广州的路上,我一边看着外面的人流,一边在心里想着。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三。

当我把这些感觉说给朋友听的时候,他正在收拾行李。

我看了一眼他摆在桌子上的电脑,屏幕上是他刚写好的房屋转租信息,我侧过身,给抱着一堆衣服走来的他腾了个地方:

“真走啊。”

“不然呢。”

“不回来了?”

“不回来了。”

可能他也觉得这样的决定有些突然,停了片刻,又补充了几句:“就像你刚刚说的那样,人都是要有归属感的,我都28岁了,总要考虑一下以后吧。”

当他指着自己的下巴,用无奈的语气说年龄的时候,我没来由地想起了一段话:

“18岁的你很好,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18岁。

28岁的你很好,那不是因为28岁,而是因为你。”

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都走到了需要给年龄赋值的阶段。

即使像广州这样开放的城市,也不会给一个看不到起色的大龄员工太多包容。

所以年纪越大,我就越讨厌受挫的感觉,毕竟大部分人都因此耗尽了心气。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因为不断受挫而变更厉害的人吗?

当然有。

不过那些人从不认为自己有过什么挫败,在他们看来,那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只不过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片尾曲。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最后。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最后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是新来的实习生在看到这篇推文的题目后问我的。

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了他一句:“你呢?”

“我才刚来不久呢。”

“那过几年呢?”

“那时候的想法肯定比现在成熟吧,会考虑生活成本、考虑另一半、还有父母,但我希望还能和现在一样。”

听完他的回答,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可能是因为他还年轻,也可能是因为我还年轻,


我能想通的,仅仅是一些关于年轻的道理:

像北上广这样的地方,确实会让一个人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变得成熟,但这种“成熟”和“年轻”之间并不矛盾。

如果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在做一件事之前会不会考虑后果;

那么衡量年轻的标准,就是在考虑完后果之后,他是否还会去做。


明年你还回广州吗


作者/谭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