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建寧街,為何又稱"株洲第二街",原來有這麼一段歷史

狹義的株洲老街是指老解放街,原叫株洲街、中正街,是株洲鎮最早的老街。而被稱為株洲新街的則是建寧街。好幾位南下幹部都在回憶文章中提到,當時的株洲鎮很小,就只有兩條小街,指的就是解放街和建寧街。所以說,建寧街是株洲第二街。

建寧街,為何又稱

過長沙橋(徐家橋)後是鄉下小路。圖中小路就是後來的建寧街

現今發現的最早的株洲鎮地圖為淥口楊先生保存的《楊氏族譜》所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株洲街地圖,圖上可見株洲街過長沙橋(徐家橋)後,全是一片田土。因此說,株洲老街及周邊幾條小巷為城裡,為“街上”,過了長沙橋(徐家橋)即為鄉下。

《長沙縣誌》記載,株洲建寧港以北這一片地區以前叫長庚境。“長庚”為金星別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境”就是的鄉境,如河西的西塘境、高塘境等。建寧街的雛型是一條田間小路。小路的東邊是低窪地,最早的建寧港在這裡拐了一個灣,是後來改直的。這裡常被水淹,種不了稻穀,主要是種席草。小路的西側主要為田土,有一個大塘,名慄基塘,這一片屬晏雲鳳公的田產。

建寧街,為何又稱

建寧港原貌(陳瑛/攝)

清光緒30年(1904),株萍鐵路通車,在今建設南路與星通路交匯處建株洲火車站(後稱南站),推動了這一帶片的經濟發展,這片被稱為鄉下的地方開始熱鬧起來。株冶萍轉運局碼頭的搬運工最多時達到2000多人。他們要住宿,要吃飯,要其它消費。於是,這原本就是鄉間小道的兩旁,蓋起了木板房,開起了店鋪,並逐漸發展成街市。客棧、飯鋪、油鹽店、百貨店、肉店、菜店、茶館,還有煙館和妓院,建寧街就這樣形成和發展起來。

完整的建寧街,南起徐家橋頭,北至株萍鐵路(鐵路拆除後改作星通路),長近300米。1933年,徐家橋加高重建後,更名建寧橋,緊鄰橋北頭的新街也取名建寧街。此時國軍駐株部隊一蔣姓營長,向眾木材商攤派了一些木材,在建寧街南頭的港邊修建了一座菜市場,附近菜農挑菜上街,統一進菜市場出售,營長負責收取“管理費”。

建寧街的東側原先種席草的低窪地,辦起了馬會和驢會,逐漸蓋起來不少木板房,後來這裡叫李家坪。建寧街的西邊除了被幾家木材商佔據,也先後蓋了不少住房,與建寧街平行又形成一條小街,叫稀寧街(後叫建寧巷)。再後來,稀寧街北端建起了株洲鎮第一家戲院—和平戲院。在有了人民戲院和解放戲院後,和平戲院解散,改作株洲市印刷廠廠房。

株洲解放時,建寧街屬株洲鎮第三保,保長叫唐春庭。民主建政時廢除保甲制,成立建寧街居民委員會,下設若干居民小組。解放後,建寧街得到進一步發展,磚瓦房逐漸取代了小木屋,小商店發展為大商店,建寧街成為株洲主要商業街的地位逐漸形成,不足300米的這條街道幾乎囊括了商業的各個門類。

建寧街,為何又稱

建寧街上僅存的老房子

建寧街副食品商店成為同類商店中的老大;“建興園”的米粉味道就是與眾不同;建寧街百貨商店的商品十分齊全;婦女兒童商店專門提供婦女兒童用品;建寧街文具店吸引著學生伢妹子流連忘返;南雜店的白酒味醬油味煤油味混合成一團;旭日東昇服裝廠門市部的時裝領引株洲新潮流;三八照相館櫥窗裡陳列的靚女、美婦放大照片帶著醉人的微笑;建寧街理髮店給堂客們燙著可以“臭美”的大波、小卷;五交化商店不停播放的收音機引來好多人“蹭聽”;建寧街的草藥店瀰漫著百草的芬芳。建寧街上沿街小商小販更多,記憶猶新的是香菸、檳榔、瓜子、蔥油餅、香油豬血、米豆腐、白粒丸、糖油粑粑,還有鄉下人帶來的毛慄、雞爪蓮和“洋冬飯”。

建寧街,為何又稱

建寧街北口


建寧街,為何又稱

建寧街南口


株洲最早的新華書店以及株洲市文化館最初都誕生在這條街上。株洲市中醫院最初也是在建寧街租用一處民房當院址。建寧街還是從前的行政中心,徐家橋周邊地區的行政管理機構、株洲的第一個辦事處——建寧辦事處也駐紮在建寧街。而粵漢鐵路株洲站與浙贛鐵路株洲站兩站平行而建(今株洲火車站處),則形成和完善了株洲鎮老街到株洲火車站這條長街:解放街—建寧街—慄樹街—結谷街—堤升街。也正是這條長街的形成,開啟了株洲鎮向北擴展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