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明朝西北的戰與和,關注度相對比較低。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走入明朝的西北,1516年發生一場不起眼的戰爭。對於大明二百年曆史同樣也不是一場那麼可圈可點的戰爭。但從這次衝突來看,明朝黨爭已經深入骨髓,軍事上的成敗已經完全成為黨爭的延續。

嘉峪關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確立漢人正統,定年號洪武。

其後自洪武二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攻取開平、應昌,在捕魚兒海打敗北元主力;入西川,降服蒙、藏各族;挺進西南,敗梁王,取昆明,拔大理,俘段氏,平定苗人;進東北,降劉益,定兀良哈三衛。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東西南北皆定,唯有西北未安。

西北政權勢力錯綜複雜,縱然明軍強勢,也不敢貿然插手。朱元璋面對西北時局,只能是命令徐達修建關卡,這就是著名的嘉峪關。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從地圖上來看,嘉峪關眥鄰西北,成為蒙古殘餘入侵中原的必經之路。面對嘉峪關,黃金家族只能是望而卻步,但他們並未忘記自己的使命,中興蒙古帝國,他們在等,等一個機會。

滿速兒

我們知道,在成吉思汗時代,為了合理分配廣袤的土地,成吉思汗將帝國分為四個,分別分給四個兒子或其子孫。這就是四大汗國。其中在今新疆地區,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臺的領土,由於一直與中原的元朝不對付。察合臺帝國一直處於獨立狀態,以至於在元朝滅亡時,同為黃金家族的察合臺汗國沒有出兵幫助。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時間流淌,歷史到了正德年代。此時的察合臺汗國早已分解為東西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由於國力衰弱,逐漸被東察合臺蠶食。

此時的察合臺汗國出現了一個英雄,他名叫滿速兒。

滿速兒,東察合臺汗國第十三代汗。阿黑麻汗長子。為人驍勇善戰,又通謀略。於是他的父親讓他守衛吐魯番,吐魯番正是與明朝西北相鄰的地區。1504年,滿速兒嗣位,他擊敗與自己為敵的兄弟,統一了分崩離析的察合臺汗國。成為了蒙古帝國中興的希望。面對日益穩定的國內形式,滿速兒將目光投向了東方,那裡曾是祖先的土地,他勢必要收復故土,中興黃金家族。

謀略

公元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召集好軍隊的滿速兒來到了嘉峪關,面對這個關隘,滿速兒並不陌生。因為在十二年前他曾派兵攻打過此處,可是在肅州巡撫陳九疇的殊死抵抗下,悻悻而歸。如今,在後方穩定,兵甲已足的情況下,捲土從來。這一次,他勢在必得。

鑑於上次的教訓,滿速兒採取了兩路分擊的策略。具體如下:

滿速兒深諳嘉峪關佈防嚴密,如果強攻,必然是無功而返,為了迷惑明軍,他率一半兵力攻打嘉峪關,使嘉峪關的守將認為蒙古主力在此。另一路由手下部將繞過嘉峪關,過沙子壩,直接攻擊嘉峪關的後方,肅州衛。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明朝甘肅鎮衛所

從軍事戰略來分析,滿速兒這麼做極其聰明,因為當時的明朝對於嘉峪關十分看重,如果嘉峪關被圍,肅州城一定會出兵援助,那麼等到肅州空虛,滿速兒一舉拿下肅州,嘉峪關也就不攻自破。中原的大門也就打開了。

除了軍事部署,滿速兒決定從明軍內部突破,他大量派蒙古兵士進入肅州,與原先的蒙古人聯合,等到肅州兵力空虛,準備內外夾擊。

決戰

面對嘉峪關被圍,肅州的巡撫陳九疇命令派兵出擊救援,同時他加強肅州的防守。陳九疇久經沙場,他深知滿速兒用兵之道。他一方面嚴防死守,一方面下令徹查奸細,果不其然,內奸全部露出馬腳。陳九疇全部斬殺。雖然內部奸細已經剷除,可是派誰出兵救援嘉峪關呢,肅州城兵馬本來就少,如果傾巢而出,滿速兒順勢拿下肅州。那麼整個西北就處於危險之中。正當陳九疇發愁之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要求出戰。

這個人就是芮寧。

面對強悍的蒙古人,肅州守城官兵不知所措,怯懦的情緒蔓延開來。由於肅州城也在包圍之中,所以不可能傾巢而出。面對人心惶惶,面對敵眾我寡,遊擊將軍芮寧站了出來,面對所屬的七百將士(陝西按察御使張雨著《邊政考》為841人)說出了我志在滅賊,誓不與賊俱生。部下軍官許釗聽後激動的說到“公在上,豈敢有畏死者耶?”於是七百官兵出城救援,兵至沙子壩。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一場血腥之戰已經不可避免,據《明武宗實錄》載:寧先進至沙子壩遇賊,賊以大兵圍寧,而分兵綴存禮等,令不得合。寧勢孤援絕,為所敗死焉。一軍皆沒,凡七百人...

寥寥數語,這場沙子壩之戰落幕了。可能在明朝276年的長河中芮寧、沙子壩不值得大書特書,這也能理解。查閱史料,文史君卻找到了那場戰爭的一些個小細節。《襄愍祠碑記》是芮寧陣亡後,明武宗命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石瑤為芮寧寫的碑記。原來在迎戰前一日,“地動有聲”這在古代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於是部下認為“今災異夜見,將不利於戰。”芮寧憤怒的說“數盡當死,五日傷寒耳。蠢茲逆虜,負我國多矣,我受命殺賊,一戰克捷,恨不能啖其肉,何惜其軀哉!”沙子壩遇敵後,敵眾我寡,竟然從早上戰鬥到傍晚。由於“矢射皆盡”,芮寧命令士兵用蒙古人遺落的箭矢迎敵,但很快也用完了。此時芮寧也中了流矢,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同時犧牲的還有家僕十幾人。這一天是明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餘哀

在芮寧戰死後,肅州城被圍,陳九疇在剿除內奸後,堅守城池,終於等到援軍,滿速兒一看形勢不利,只能撤回老家。然而勝利的一方並未得到相應的獎賞,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年十一月,本該論功行賞的本是禦敵有功的陳九疇,卻被下獄了。

原因很簡單,陳九疇有罪,罪在輕啟戰端。

兵部尚書王瓊上奏劾陳九疇欺罔辱國,雲:“疇擅遣使,妄增金幣,以敕諭及欽賞白遺書議和,失信起釁,辱國喪師,並昆、九疇,俱議逮治。”於是,本該有功的陳九疇被抓了。

正德十年(1515年)閏四月十三日,時任內閣大臣的楊廷和推薦自己的親信彭澤擔任肅州經略使,負責西北戰事,其實楊廷和有自己的打算,等到彭澤任期一滿。自己上奏舉薦彭澤為兵部尚書。如此便可以掌握整個朝局。

大明1516 正德與西北

可是萬萬沒想到,王瓊卻意外的擔任了兵部尚書。王瓊與楊廷和一直都存在齷齪,面對王瓊,身為內閣大臣的楊廷和自然是百般刁難。二人的成見越來越深,也可想見王瓊與楊廷和結下這道樑子之後,再無可解。

而陳九疇的下獄簡直就是莫名其妙,本沒有參與黨爭的他,因為上司彭澤的問題捲入其中。實在是冤枉。

文史君說:正是因為明朝的黨爭,所以導致明朝在西北問題上一直處於下風,西北一直處於動亂中,明廷也在西邊戰事投入了大量精力。“番屢犯邊城,當局者無能振國威,為邊疆復仇雪恥,而一二新進用事者反藉以修怨,由是,‘封疆之獄’起。”黨爭大大損害了帝國的實力,這也成為明朝滅亡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