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中庸之道”来源于儒家,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之一就是《中庸》。中庸之道并非字面的浅显理解,它是真正的儒家思想的精华。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无一事不合理即为中庸

朱子曾说过:每一件事情都合理,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合理,合理是变动的,是需要随时调整的。

那么这个“中庸之道”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

我们看《中庸》的头第一节怎么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之谓性”,这个“性”不是男女性别的性,而是“天命”,是我们大家都具备的那种本源性的、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自性与天道相通的那个东西。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这个大家或多或少可能也都体验过,在我们内心自然安定、无思无虑的情况下,脑海中忽然闪现出的一个念头,很有可能就是自性里流露出来的那个东西。

“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性,不是任性。指的是在达到“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后,从我们自性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智慧,符合天道规律的那种言行,这就叫做“道”,也就是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中庸之道”。

“修道之谓教”,教化、教育的目的,修学这个“中庸之道”的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回归本源,找回自性,让我们的心灵达到纯净纯善的境界。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后面这一句,就是说明这个修学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这个中庸之道,是时刻与生活相关的,比如熬夜的人,时间长了会生病,熬坏身体,违反了中庸之道;破坏环境的事情,做多了,就会导致恶劣环境,也是违反中庸之道;不知足,贪得无厌就会有很多烦恼,这都是因为违反了中庸之道。也就像朱子说的反证一样,以上都是违反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三大基本原则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天地参”。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要做到中庸之道,必须掌握三大基本原则

一、致中和

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世间万物就各得其所了。

二、执两用中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一个重要的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犹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过头和没有做到一样不得其正,即做事须恰到好处。“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三、和而不同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何为中庸之道,成人必修!

中庸之道是希望通过我们修学,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个能够遵循天道规律的人,那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掌握生命的火候,做中庸平和智慧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