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司馬光是怎樣煉成的

為了成就一部大書,他願意奉獻一生,堅定地說:“死生,命也”。


司馬光是怎樣煉成的

公元1085年1月1日,66歲的司馬光終於將耗時十九年的《資治通鑑》編寫完畢。

這部史學史上的不朽著作,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共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欽賜名為《資治通鑑》。

自問世之後,《資治通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與司馬遷的《史記》合稱“史學雙璧”。

通鑑修成之後,一代名臣司馬光,已經成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精力也徹底衰退。

今天我們說到修史,就不得不說到宋代這個修史集大成的時代,也無法繞開司馬光這個名字。宋代強調“以文治國”,當時又有印刷術的發明,因此興起了一股纂書修書的風潮,據《四庫全書》統計,宋代史學專著多近二百部,圖書品類繁盛,不僅遠遠超越唐代,後世三代也不能及。

而在眾多史學作品中,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資治通鑑》。


司馬光是怎樣煉成的

△《資治通鑑》內頁

不過,當時為什麼是司馬光負責編寫呢?

第一,司馬光曾負責編寫《起居注》,受到朝廷的肯定。《起居注》是來自漢唐以來的習慣與制度,按編年的方式,記載皇帝每日言行舉止的史書。北宋時,唯有進士出身的能人,才有資格被提拔,負責編寫《起居注》,而這相當榮耀的一個職務,落在了司馬光身上,由此可知司馬光的能力必然不凡。

第二,在位皇帝都想要文治之功,因此積極推動修書的工作,宋太宗、宋真宗時分別編了著名的“宋四大書”,也就是《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宋仁宗時也命歐陽修等人重修《新唐書》。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時,正是英宗、神宗兩位皇帝在位,這兩位皇帝積極進取,想帶領宋朝走向鼎盛,因此也支持司馬光,以此讓自己的功績流傳後世。

第三,司馬光與好友王安石的政見相左,而王安石當時正在神宗的支持下推動變法,勢頭正熱,司馬光逐漸不被看重,他便移居洛陽,之後不問政事,利用時間潛心修書。


司馬光是怎樣煉成的

△司馬光(右)與王安石(左)因變法一事,友情破裂

雖然司馬光也是一代重臣,但是在編撰《資治通鑑》的過程中,依然困難重重。

首先,編書的環境不佳,跟同時代在洛陽的另一位官員王拱辰相比,王家居極其奢華,還建有高樓,但司馬光住在陋巷,因夏天悶熱,而又闢了個地下室,終日讀書。因此當時的洛陽人便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家入地。”

其次,資料過於豐富,雖然集體編書,但司馬光一定要自己過目,導致日夜不眠,朋友都快看不下去了,他仍將生死置之於度外。

為什麼司馬光要這麼拼命呢?

第一,司馬光自小就熟讀《左氏春秋》,一心想編出這樣的好書。《宋史》上說,司馬光七歲就如同成人一樣。為了對此加以證明,《宋史》列舉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司馬光每天讀《左氏春秋》手不釋卷,甚至不知飢渴,冷熱;第二件事就是我們熟知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此外,他在有名的家訓《訓儉示康》裡,也多此用儒家經典之例,來告誡兒子司馬康,千萬不要過上奢靡的生活。


司馬光是怎樣煉成的

△《司馬光砸缸》,郭慕熙畫作

第二,其實在仁宗時,司馬光就已私下編書,並曾將前期作品獻給英宗過目,獲得英宗的認可。英宗不僅撥款給他,還賜給他修書所需的人力,這份“聖恩”成為一份有力的支持,司馬光不願有辱使命。

正因為有《春秋》珠玉在前,還有皇帝的支持鼓勵,司馬光便希望《資治通鑑》能承大任,為後來的君臣所用,因此他刪改了許多史書上的繁冗語句,突顯讓人引以為戒的核心內容,加強印象,此外他亦親自潤飾篇章,並加上許多批註,強調事件背後的君臣之道,最後終於完成了這本“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司馬光將他編書的心情與血淚,寫在了《進書表》裡,連同《資治通鑑》成品一起獻給皇帝,後來,沒有等到《資治通鑑》正式出版,司馬光便逝世。但這本書不負用心,除了獲得許多認可以外,更在後世與司馬遷《史記》並稱“史學雙璧”,各領風騷,為什麼《資治通鑑》能有這樣的資格?

第一,二十四史中,唯有《史記》的內容是跨越朝代的,《資治通鑑》也有這樣的性質,而它內容囊括之盛,更有集大成之姿態。

第二,《資治通鑑》提煉出的治國理政經驗,為後世所稱揚,這份精神與用心,也恰與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理念相互媲美。

第三,在體例上,《史記》為紀傳體之祖,而《資治通鑑》則為編年體的集大成者,在此之前,孔子曾經開創以編年史編撰《春秋》的先例,但是現在我們一說到編年體,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往往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不僅成為宋至清編年通史的表率,更引起仿作、續作、改寫、註釋、評論的熱潮,比如《資治通鑑外紀》、《資治通鑑前編》、《宋元資治通鑑》及《續資治通鑑》等皆由後人著成,甚至開啟了“通鑑學”,這是其他著作未曾有過的盛況。

如今我們在在收益於《資治通鑑》的同時,還可以思考一個題外話題:在任何領域內,只有具有標杆意義的頭部內容才能取得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資治通鑑》之後有諸多效仿的作品,人們卻只對《資治通鑑》印象深刻的原因。

歷代評價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梁啟超《新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