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19世紀初的緬甸是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除了向東和泰國爆發戰爭之外,緬甸還向西擴張。在1814年和1817年分別佔領了曼尼普爾和阿薩姆邦,緬甸向西擴張自然引起了盤踞在南亞次大陸的英國的注意。此時英國已經控制了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並且也在積極向東擴張。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於是,英國就接納了來自曼尼珀爾和阿薩姆邦的反緬武裝。對英國來說如果能夠把敗逃到印度的反緬武裝重新組織起來,讓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和緬甸人作戰能夠就讓英國人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英國人的做法引起了緬甸的不滿,1824年緬甸西征大軍對英國控制的吉大港地區發起了一次遠征,目的是迫使英國人放棄支持從曼尼伯爾和阿薩姆邦逃過來的反對者。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當時的緬甸軍隊雖然武器比不上英國殖民軍,但火器的使用也已經極為嫻熟,步槍的裝備率達到了一半左右,戰鬥力相當強悍。

緬甸軍隊氣勢洶洶來,總兵力高達1萬人,並且有500騎兵。

面對數量龐大的緬甸遠征軍,英國方面準備不足,只在一個叫做拉姆的地方集結了大約1000名士兵,其中有一半多,還是在當地徵召的土著士兵。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拉姆位於英國殖民地和緬甸邊境,位於吉大港的東南部,是緬甸遠征軍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必經之地。

緬甸人對英軍的戰鬥力多有耳聞,非常清楚這個在世界上已經縱橫了200多年的西方國家不僅有強大的海軍部隊,陸軍的戰鬥力也是一等一的,比他們曾經面對的任何一支部隊的戰鬥力都強大得多。緬甸人這次來是先禮後兵,他們希望英國人能夠放棄庇護那些反緬武裝。

雙方談的並不順利,英國人不敢輕易相信緬甸人的說法,畢竟緬甸帝國此時如日中天,他們剛剛結束和清朝、泰國等周邊強國的戰爭,並且沒有放棄對周邊土地的兼併。而且,這次緬甸可不僅僅派一群使節談判,後面還有多達1萬人的緬甸部隊正在紛紛往吉大港方向集結。

所以,英國人認為緬甸人沒有誠意。

既然談不攏緬甸大軍繼續向前推進,雙方在拉姆一條河兩岸開始對峙。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不久之後緬甸軍決定強行渡河,於是英軍開始阻擊。

英軍陣地上有兩門6磅重炮,在遠程火力上有很大的優勢,曾經一度給緬甸軍隊造成了很大混亂。不過,征戰多年的緬甸軍隊很快從混亂中恢復秩序下來,開始利用夜色和英國人交火。

隨後,緬甸軍隊佔領了靠近英軍陣地的一個水池,並在這裡逐漸接近英軍陣地,此時緬甸軍隊已經幾乎將英軍包圍,再打下去憑藉人數優勢很可能全殲英軍。

英軍指揮官諾頓看到情況不妙開始考慮撤軍,但他得到的消息是第2天增援部隊將會趕來,所以決定繼續堅守陣地,戰鬥又持續了一晚上,到天亮的時候緬甸軍隊的前鋒已經距離英軍的陣地不到30米遠。

諾頓手下的土著軍人一看不好趕緊跑,諾頓手底下這1000人有600人是土著兵,這些人一跑剩下的400來英國人肯定就守不了陣地了,諾頓趕緊命令手下的英軍也跟著土著兵一起撤。

一開始英軍還能一邊抵抗一邊撤退,但是此時士兵們已經是精疲力盡只能苦苦支撐,唯一的希望就是援軍及時趕來接應。就這樣走了不到二里地,沒想到英軍期盼的援軍沒來,500名緬甸騎兵卻已經從後面掩殺過來。看到蜂擁而來的騎兵,英軍終於支撐不住了,一瞬間亂成一團。

戰鬥以英軍的完敗而告終,事後統計,英國方面在這場戰鬥中損失了大約250人,參戰的六名英國軍官和三名印度軍官中,只有三人倖存下來,其中還有兩人受了傷,可以說英軍在拉姆遭到了完敗。

緬甸方面的損失要少於英軍,根據英國方面推測,緬甸軍隊大約有200人傷亡,雙方的戰損比為4:5,緬甸4英軍5。

緬甸軍隊的傷亡大多數是被英軍的6磅炮所傷。傷亡的主要原因是,緬甸軍隊在強行渡河的時候被英軍早已校準好的大炮轟炸造成的。

當緬甸軍隊渡過河流之後,英軍的炮火威脅就沒那麼大了。

從這次戰鬥中可以看出來緬甸軍隊的戰鬥力堪稱亞洲一流。這次戰役,緬甸軍隊在和英軍作戰的時候雙方大多是以步槍相互射擊的方式進行戰鬥,戰鬥中緬甸軍隊雖然有上萬人其實擔任主攻的部隊最多不超過4000,剩下的都是半路上臨時徵召來的士兵,他們裝備差戰鬥技巧也不足,所以對戰鬥的參與程度很低。

也就是說,緬甸和英軍在作戰的時候,是以4000人攻打1000名英國殖民軍嚴密防守的陣地。作為進攻方,緬甸軍隊在逐漸向英軍陣地推進的時候僅損失了100多人,這樣的戰鬥力估計在當時亞洲各國的本土軍隊中找不出第2個了。

緬甸和英國初次交鋒,戰損比4:5,緬甸是4英軍是5


所以,拉姆之戰結束後,給孟加拉大部分地區造成了極大恐慌,甚至人們認為緬甸人擁有神秘的力量相助,不是人力所能夠阻止的。

緬甸雖然取得了拉姆之戰的勝利,但英緬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未來雙方將會為這場戰爭付出更大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