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從文學家的角度,韓愈是傑出的,但作為一個唐朝的政治家,韓愈基本上是沒有作為的。

韓愈做過最著名的三件事情分別是參與淮西平叛、上表勸諫唐憲宗迎佛骨舍利、赴成德向反叛藩鎮將領王庭湊宣旨。這個順序既是時間順序,同樣也是重要程度的順序,越往後越不重要。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韓愈)


【韓愈也是有機會當上宰相的】

韓愈實際上官運還是不錯的,因為文才出眾,唐憲宗賞識,於元和九年(814年)被任命為從五品上的考功郎中,仍負責唐朝國史編撰。隨後加了三個字的臨時性差使,“知制詔”,就是協助皇帝和宰相進行詔書的編寫。

這才是真正的重要任命,相當於皇帝和宰相的政務秘書,如果做得好,下一步就是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成為宰相候選人了。

當時韓愈47歲,對於沒什麼家庭背景的人來說,這個速度並不慢。

結果沒幾個月,中書舍人是當上了,但平時的韓愈性格“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估計得罪過人,有人拿一件小事告發。

當年韓愈曾在一位節度使賬下為幕僚,那位節度使對韓愈很是關照,後來節度使的兒子來京探望父親,韓愈寫序文給此人踐行的時候直呼其字。

這件事情有多嚴重我個人是不懂的,但估計韓愈犯了一個相對嚴重的錯誤,讓人對韓愈的人品產生了懷疑。於是,朝野上下影響很壞,“此論喧於朝列”,韓愈因此被平調到了另一個非重要崗位去了。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這次韓愈跟對了人】

這既是個壞事兒,又是個好事兒。如果韓愈能在中書舍人崗位做下去,沒準真的能當上宰相,但也無非就是張九齡的歷史評價,有名聲,但沒有實際政績。

另外,韓愈的相對清閒,讓他能有機會隨同裴度出征淮西,才有了進入朝廷核心的可能。

去了沒兩個月,八月份去,十月份李愬突襲拿下了蔡州,前後在軍營裡不過半年。但這半年太值了,韓愈因此被提升為刑部侍郎,廳級變副部。

其中韓愈起到多大作用不敢說,之前韓愈曾上書唐憲宗,對平叛三年以來的一些錯誤做法提出了勸諫,應該說大多還是有見地的,估計這也是裴度選擇韓愈隨軍的原因之一。

這個過程有兩個事情需要說明一下,一個是韓愈墓誌銘上說韓愈曾建議裴度派遣精兵千人從小路偷襲蔡州,未等裴度採納李愬已經成功;二是戰後韓愈建議裴度招降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果然王承宗投降朝廷。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韓愈偷襲蔡州建議我看】

首先偷襲蔡州之事,裴度的大本營在郾城,率領北路唐軍與吳元濟的主力對峙。北路是吳元濟叛軍防守的重點,唐軍已經很久沒能取得突破了,且與蔡州的距離在200裡以上。

李愬的西路軍,之前被叛軍大敗,李愬到任後又一直在迷惑對手,使吳元濟對李愬非常輕視,不但沒加強西路防守,反而抽調了一些精銳到北路。

李愬一直對招降敵將非常用心,通過這些降將對淮西叛軍內部情況有清楚的瞭解。最後才冒著大雪,深夜奔襲一百三十里,繞過兩個淮西叛軍把守的重要據點,這才到了蔡州城下。

不但帶路將領是降將李祐,所帶的兵馬也多達九千人,是李愬幾個月親自編練的精銳部隊,這才有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軍事奇蹟。

如果按韓愈所說,派遣千人突襲,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無論從情報掌握、雙方實力對比、戰爭準備等方面都有很多欠缺,毫無可操作性。也幸好裴度沒采納,否則那一千精兵就是送死的命。

當然,韓愈墓誌銘不是他自己寫的,想必韓愈還沒那麼無恥。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王承宗用勸降麼?】

第二個,韓愈勸降王承宗的建議本身就是個錯誤。

當時的王承宗已經與唐軍交戰了兩年,一直在與吳元濟叛軍相呼應。無論是王承宗還是吳元濟,單獨對抗朝廷都是死路一條。所以,吳元濟一敗,王承宗如果還抵抗的話,估計幾個月就會被朝廷和周邊藩鎮剿滅,後來的淄青李師道就是這個結局。

所以當時王承宗很是恐懼,找到了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田弘正連續上表求情幾次,唐憲宗才勉強答應,王承宗獻出兩個州郡,並把自己兒子送到長安當人質。

這裡並沒有韓愈什麼事情,如果說真的有影響的話,是韓愈影響了裴度的決心。

裴度本來是個堅決的主戰派,當時的唐王朝也必須通過戰爭來顯示實力和決心,淮西雖然打勝了,但拖了三年之久,如果王承宗無條件投降的話還可以接受,但王承宗仍然還是做他的節度使,這並不是真的懲罰。

這也是歷史上元和中興的最大遺憾,本來可以藉機徹底解決藩鎮問題的,但從王承宗開始了新的一種姑息。原來是朝廷姑息藩鎮父死子繼,現在是犯錯誤了只要投降認錯就仍然可以當節度使。

另外,即便當時的唐王朝也打不下去了,也可以藉機提出更好的條件,這個事情裴度也有錯。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諫迎佛骨表》,韓愈放了一個大炮】

韓愈做過的第二件大事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安排宮中宦官去鳳翔法門寺迎接佛骨舍利,長安城為此佛法昌盛了一把。

愈素不喜佛。”(《舊唐書》)

韓愈是出於宗教信仰還是出於原則不得而知,總之韓愈上書勸諫唐憲宗,先說了東漢佛法流入中原之前,有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帝王都過百歲或接近百歲,得到的結論是皇帝能不能長命百歲與佛法無關。

其次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後,之後的帝王大多在位時間短,又有了魏晉南北朝的亂局。其中重點說了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次捨身施佛,是個佛教狂信徒,但卻被餓死,得到的結論是“佛不足信”。

第三是說唐朝了,先說唐高祖李淵限制佛教,再說你唐憲宗繼位初期也限制,現在卻轉變了,就差說你還要不要你祖宗了?

最後一段,韓愈說一個外國夷狄老和尚的枯朽之骨、朽穢之物,你拿進宮中親自觀看,“臣實恥之”,那跟爛骨頭就應該一把火燒了才幹淨。

韓愈此疏一上,唐憲宗大怒,換成任何一個帝王都會暴怒。因為韓愈並不是“勸諫”,而是純粹的諷刺挖苦兼惡毒詛咒。

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

唐憲宗自己說,韓愈說我奉佛還可以接受,但用東漢後那些短命王朝、短命皇帝來打比方,是咒我早死啊,哪裡還有大臣和皇帝說話的態度!

我個人認為,唐憲宗說一點兒都沒錯,這次韓愈能逃過一死,純粹是祖墳冒青煙。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這事兒意思不大】

但這件事情同樣不是個太大的事情。

唐憲宗奉佛比起當年武則天可差遠了,也不像武則天對佛門給了很多免稅、特權政策,至於長安老百姓信佛關皇帝什麼事情?

這件事情上綱上線,就是皇帝開始沉迷於個人享受,勸諫是有必要的。

但當時的唐王朝,比這件事情嚴重的多得是,藩鎮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吐蕃佔的隴右、西域還沒收復,朝中宦官干政越來越嚴重,百姓貧富差距加大,這些問題哪個不比迎佛骨的事情嚴重?

所以,韓愈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不恰當的建議,還是使用了一種非常不恰當的方式。

從直言勸諫的角度來看,韓愈不但比不上後世的海瑞,同樣比不上唐代的魏徵。

至於佛門,韓愈上書三十六年後唐武宗滅佛,佛門稱為“會昌法難”。但這些和尚們如果不是這麼能折騰,哪裡會有這麼一劫?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送溫暖】

第三件事情是韓愈前往成德向反叛將領王庭湊宣讀聖旨。

當時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此前一年,唐王朝對各節度使進行了一次大輪崗,剛才說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就調到了成德。但沒幾個月,幽州將領囚禁了朝廷派來的節度使,成德將領王庭湊鼓動士兵鬧事兒,殺了田弘正全家及部將三百多人。

唐穆宗雖然是個糊塗、愛玩兒的皇帝,但畢竟年輕,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又重新起用裴度掛帥出征河北。但可惜朝中主政的宰相大多是主和派,對舉全國之力征討藩鎮出工不出力,於是裴度十萬大軍耗時半年並未取得決定性勝果,最後只得無功而返。

朝廷已經決定了要赦免幽州和成德王庭湊叛亂,並捏著鼻子認了讓他們當節度使。幽州要釋放囚禁的朝廷節度使,至於成德,三百人殺了就殺了吧。

這種情況下韓愈去成德宣旨,哪裡有什麼危險可言?王庭湊再暴虐,也不會這樣輕易傷害一個來給他們送溫暖的朝廷大官。當然,王庭湊即使殺了韓愈,朝廷也只能再次原諒,韓愈的分量可比田弘正差遠了。

韓愈的危險就在於王庭湊是不是個精神病,以及韓愈是不是會刺激這個精神病。

只是,田弘正一家三百多口白死了,唐王朝元和中興削除藩鎮的成果沒了。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至於韓愈在成德的過程,就是沒話找話,先是點出朝廷任命王庭湊當節度使,這句話估計韓愈恨不得寫在腦門上。之後說朝廷是個軟柿子,只要投降了就讓你們當大官。

唯一韓愈問出來一句有分量的話,就是質問為什麼要殺田弘正一家三百口,但沒有回答也就這麼過去了。

韓愈此來還有個目的,就是讓王庭湊停止圍困神策軍將領牛元翼。王庭湊得了溫暖,就給了皇帝一個面子,對牛元翼率十餘騎突圍未加阻攔。

就是這個王庭湊,朝廷讓他把牛元翼的家人和田弘正的屍骨送到長安,他說屍體找不到了,人過段時間送。但兩年之後,王庭湊殺了扣留的牛元翼一家一百八十口,牛元翼聽說之後直接氣死了。

就是這麼一個暴虐的藩鎮將領,不知道韓愈此行有什麼意義。

從政治家的角度看韓愈,還是別當宰相的好


韓愈去世後諡號“文”,很恰當的一生評價。

本人根據《舊唐書》統計,唐王朝諡號為“文”的一共十七人,分別是韓愈、崔融、王紹宗、席豫、孫逖、蘇珦、盧從願、韋湊、馬懷素、褚無量、劉子玄、劉知柔、徐堅、權德輿、李鄘、李翱、令狐楚。其中令狐楚當過宰相,之後韓愈這個活著副部死了正部的就是大官了。

我基本上都沒聽說過,實在慚愧。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