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公元7-8世紀,日本國多次派遣唐使進入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並通過大化改新以唐朝為模板建立了所謂的“律令制國家”,將日本帶入了真正的文明時代。這套教科書的說辭為我們帶來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從而強大發展起來的印象,也讓很多人覺著日本才更好傳承了唐朝優秀典範。

實際上,日本人雖然在物質文化與藝術層面確實大量傳承了唐朝的基因,但是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制度文明,尤其是大化改新後建立起的唐朝政治經濟制度,其實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拋棄,成為了曇花一現的模樣。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日本來華路線

01 唐朝制度好?

推古天皇的改革中,聖德太子引進了中國政治理念中的君臣觀念,作為改革的思想武器。他援引中國儒家學說,強調:“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這種對君主關係的制度化無疑是向當時日本國內強大的氏族豪強勢力發難。

其所制定的“冠位12階”,便是用中國儒家學說的“德、仁、禮、信、義、智”來分別稱呼各個位階,從而營造君臣之間巨大的身份差距。這種制度很快就在後來蘇我氏的等舊氏族貴族的反撲浪潮中被束之高閣。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在隨後的大化改新之中,大中兄皇子與中臣鐮足以實現唐朝模式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為目標繼續改革。他們不僅在上層建築領域,而且在經濟領域也全面模仿唐制,試圖建立起能夠與新型律令制國家相配套的新型經濟基礎。然而,無論是在經濟層面還是政治層面,日本君主想要得到大唐效果都極為困難。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02 無法推行的唐朝模式

在《改新之詔》中,大中兄皇子規定模仿中國的均田制,建立班田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公地公民制,公民全部登記造冊,直屬國家,國家按公民人數班授口分田。公民向國家交納租稅,並每次都登記在冊。

很明顯,改革目標是徹底打破傳統的氏族豪強所佔有的私有地、私有民制度,相當於從中國早期“封邦建國”的井田時代直接飛越到隋唐時期的均田系統。然而,這種形式上的模仿,很快就暴露出嚴重的不適應,有些措施甚至連形式上的維持都難以繼續。

班田收授法僅實行了50多年(從公元650年第一次班田開始),已經開始有農民因不堪重負而逃亡他鄉躲避賦役。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模仿均田制的班田制

很顯然,這種制度在中國戰亂頻繁的南北朝與隋唐初年可以給中國農民一定程度的幫扶,但是對已經習慣歸屬氏族豪強的日本農民而言卻是負擔。在日本民眾用腳投票的選擇下,日本政府只好於749年頒佈了“永世私財法”,規定今後農民墾出的田地不再收公,永為私有。

與中國的唐朝後期一樣,日本的地方官吏一方面利用手中的權力侵吞公田,截留租稅,一方面私藏流民,墾殖私地,通過擴大私地私民,迅速成為富甲一方的地方豪強。在私有化的浪潮中,皇室也不能倖免,天皇下令開墾“敕旨田”,徵用農民的徭役開墾和種植,收入歸皇室所有,田地則成為皇室的私有田。中央政府對於土地的丈量、登記與計算也就更是痴人說夢的想法了。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日本豪強莊園

在政治領域,改革派模仿唐王朝,建立中央官僚機構和地方行政系統,中央機構設置二官、

八省、一臺等官僚機構,在地方上設置國、 郡、裡等統治機構,官員稱“國司”、“郡司”、“里長”等等。這種改革明顯是想將日本郡縣化無疑。

然而,在經濟上無法得到農民信賴日本政府在基層地方治理方面也寸步難行。任命的官員於所在地區的民眾不服,致使政令難以推行,社會秩序難以保證。

最後,日本政府只好改為重新任命當地名門子弟,因為他們對農民具有絕對影響力,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其中許多人就是原來傳統制度中的國造、稻置、村首等地方首長。就這樣,日本中央政府希望掌握基層地方政權的野望也只能作罷。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日本國郡地圖

03 不一樣的日本

終於,在對氏族的政治經濟攻勢失敗之後,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國家之中氏族權貴的地位。從天智天皇開始,日本高層對傳統的氏姓制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造和利用,最終形成了天皇與核心氏族共同掌握中央與地方政權的協商政治模式,放棄了對於唐朝絕對君主與中央模式的學習與借鑑,逐漸走向了自己獨特的政治社會文明。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至於為什麼日本終究走向了與西方社會類似的中世紀封建體制,而不能選擇唐朝模式,我們應該從中國社會的特殊屬性來尋找根源。從秦國開始,中國就形成了中央絕對碾壓地方的單一化國家體系,存在於社會中的傳統豪族力量在秦制社會中是必須徹底解構並消弭的存在。

即使在中央集權弱化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具有相當力量的士族權力能夠在地方與中央形成對峙,但是經年累月的農民起義與民族戰爭依舊會逐漸碾碎地方豪強的經濟基礎,甚至對其進行大規模的肉體消滅(侯景之亂與黃巢起義)。

唐朝之後,隨著科舉制的大量推行與士族集團的徹底消亡,基層社會的政治與經濟權力終於完成了從地方精英到科舉官僚的轉化,秦制社會的巔峰狀態也得以長期保持。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毀滅士族的黃巢起義

然而,日本社會這樣土地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難以產生絕對權力的滋生的溫床,豪強氏族地主在沒有長期內外部戰亂摧毀,且不存在科舉制進行權力替換的社會中,自然可以與中央王朝保持著“協商共治”的非零和博弈。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圖/日本貴族家徽

參考文獻:1. 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結構特徵》,《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 《日本書記》卷二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