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懷素十餘歲出家後,開始習書練字。他以草書立世揚名,在四十歲左右寫出代表作《自敘帖》,形成了草書的第一個高峰。而他晚年的草書《聖母帖》,應是其草書的又一座高峰。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這個帖是在793年(貞元九年),懷素自家鄉至揚州江都區宜陵鎮(古稱東陵)時所作。另一說是他客居長安時而書。內容是記述晉代杜、康二仙女躡靈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事。《聖母帖》墨跡無存,有碑石刻於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縱70釐米,橫139釐米,55行,409字,現藏於西安碑林。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懷素五十七歲時所寫《聖母帖》,可說是進入了大化之境。他一生痴迷草書,三十歲之前打下堅實的基礎,四十歲左右已達草書巔峰,寫了不少宏篇鉅製。其後潛心修煉,歷經病痛折磨,捱過冷清日子,走遍名山大川,從大自然裡汲取養分,從青燈禪卷中窺奧探秘,以至禪書雙修,人生境界、書學修為至晚年達到高深莫測的程度。此期間記載翔實的一件就是《聖母帖》,再就是六十多歲的封筆之作《小草千字文》。這兩幅作品,一大草、一小草,為其晚年得意之作,代表了他書法的最高成就。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他青少年時期寫的草書《秋興八首》,是那種含苞欲放、初露生機之作。而壯歲所寫的《自敘帖》,為精力充盈、身心俱佳、情感喧洩的風雲之作。而晚年的《聖母帖》,則是盛極之後的靜寂,面對神靈的虔誠,是人書俱老、通會之際的淡泊之作。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心境下出現了此三件代表作。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似我這般花甲之齡,現在觀賞、臨寫《聖母帖》,是適合之舉。飽經人生後的心曲相通,通臨百帖後對技法的初步掌握,與年齡相仿的古賢晚年作品作一番筆談,心中感懷自是不同。年輕時曾看不上《聖母帖》,不曾臨習過。倒是與《自敘帖》相隨相伴多年。對帖中呈現的那種激動激昂,感同身受,同頻共振。那種情溢三山五嶽,筆動山呼海嘯,縱酒揮翰、墨飛色舞的情景時常再現。此帖伴我一二十年,臨習千遍之多。此時此刻我已賦閒,再來臨習《聖母帖》,已是月白風清,波瀾不驚,看天邊雲捲雲舒,觀窗外花開花落,對帖徐徐書寫,多了幾許從容,幾多蕭散。不經意間,看出了帖中奧妙。古人評說,《聖母帖》在懷素帖中高古玄妙,超過他的其他碑帖,今日方知其言不虛也!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借用南齊謝赫創建的中國畫的“六法”來看,《聖母帖》達到了“氣韻生動”的要求。懷素此時心靈涵養深厚,氣息通疏,韻高意遠,文化的含量已非昔日書作可比。從書法的背後,看出他對聖母仙人的尊崇敬慕,表達出難以言喻的“書外之意”。字裡行間,猶如仙氣繚繞,神靈飄忽,雅逸多姿,鬼斧神工。細察慢品,從中體會懷素老境書修圓融,於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學養品格。正應了那句老話,寫書法最後拼的是學問與境界。往往技巧易得,而學問積累則需要一生去努力修為呀!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此帖的技術含量甚高,已達圓融無跡、渾然天成的程度。他歷經滄桑,飽嘗人世冷暖,書法之法瞭然於心。可說是百練鋼化為繞指柔,達到自由無礙的天地。此作與過去所寫大草作品的風格全然不同,火氣盡消,已不見激情四射,倒是中和、中庸之氣躍然紙上。具體言之,感到此帖筆勢飽滿,圓融生動,既有王獻之神采,又有張旭的豐潤之姿; 吸取篆書用法,多用中鋒行筆,圓渾無跡,筆力遒勁; 章草書意濃郁,古雅野逸,筆沉墨實; 時顯禪意,處處蓮花,一瓣心香; 字態參差錯落,率意揮灑,又應規入矩,不落俗流。全帖初看上去稍顯粗疏,恰恰是駕輕就熟,舉重若輕,若非高人聖手,絕對寫不出這悠遊雅緻、仙氣附體之奧妙神帖!


懷素草書又一座高峰《聖母帖》

全卷四百多字,篇幅不小,加之古文難懂,草書難辨,至今歷代釋文也不統一,這都給臨寫帶來較大難度,唯有花費時日,從容臨習,細心揣摩,方得此帖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