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和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如何?

Seveniny


由於太平天國各時期的武器裝備有著巨大差別,而清軍也不例外。為什麼呢?別看太平天國起義持續時間只有13年,但這段時間正值近代中國武器裝備快速更替的時期。故而關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成三個時間段(1851年至1852年、1853年至1859年、1860年至1864年)去看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對清軍而言到底如何。

首先看看1851年至1852年,這一時期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初期。當年洪秀全為了起兵可以說準備了多年,既然是準備多年,而這其中也包含了武器裝備的籌備。而要組織龐大的起義,其武器裝備不能去靠買,否則會被察覺。為了穩妥,洪秀全等人在廣西等地都有自己的簡易兵工廠,這些兵工廠為了不被當地清朝官員發現,他們白天就以製造農具和打鐵偽裝過去,當了深夜則悄悄製造兵器。而火器則只能在較為隱蔽的深山等地製造簡易、老舊的火器(比如土炮、抬槍等)。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火器數量並不多,且質量參差不齊,這使剛起義時太平軍手上以冷兵器為主,包括傳統的長矛與大刀。不過即便是籌備已久,太平軍裝備的冷兵器也仍然不乏農具作為暫時之用,諸如鋤頭、鐮刀之類的。而在起義之後,由於太平軍行軍作戰左衝右打,位置變動十分頻繁,這期間的武器裝備的補充則主要依靠從清軍手上繳獲,這就更使太平軍武器裝備參差不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軍雖然在武器裝備上較之西方列強有明顯的差距,但對於太平天國,清軍的武器裝備還是佔有優勢的(誠然,洪秀全等人為了起義,在武器裝備上籌備了多年,但和經營了200多年的清軍比還是差很多)。清朝擁有自己正規的兵工廠,而當時作為清軍主要力量的八旗和綠營。火器方面,清朝多地的火器普及率在50%左右,其中裝備著大量鳥槍、子母炮、威遠炮等。冷兵器方面,有腰刀、排刀、長矛等。

接著我們再看看1853年至1859年,這一段時間裡,太平天國在長江中上游擁有了自己的一塊大後方,不僅後勤有了些許保障,還通過奪取諸多戰略要地繳獲了大量武器,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也開始了制式化。當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後,太平軍武器裝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且結合戰爭形勢進行了合理的編制。在天京等地也有了正規的兵工廠。就拿火器來說,太平天國有特別負責批量製造銃炮、銅炮的兵工廠(諸如興國子藥廠等等)。太平天國在武器裝備發展上正式進入到了冷熱兵器交替期。而且伴隨著太平天國擁有了自己的水師,太平天國的水師也有自己的造船廠(諸如安慶的船炮廠)。有著一定數量的八槳快船和車輪船,當然更多戰船都是在漁船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清軍在這一時期的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相反由於在1853年以來敗仗連連,有丟失了許多重要的兵工廠。此時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上未必對太平軍有多少優勢可言。這一時期與太平軍作戰的湘軍倒是在武器裝備上購買了許多洋槍洋炮(這個時候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清朝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向西方列強購買武器裝備),使湘軍的武器要強於太平軍,但唯一不足的是此時的湘軍正處於起步和發展期,人數規模有限。而在冷兵器方面由於此時的冷兵器正在走向沒落,雙方在冷兵器上並無明顯差距。

最後便是1860年至1864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清軍和太平軍的武器裝備都得到了巨大改善,這主要是受西方列強的影響。後世歷史愛好者們對於清軍和太平軍武器裝備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這一階段。不過冷兵器在這一階段可以忽略掉了,因為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都在跟進時代發展更加註重熱兵器。先說說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進入1860年,李秀成向江浙一帶發展,由於這裡離西方人的勢力範圍比較近,儘管英國人對太平天國有著武器上的禁令,但依然通過一些外國商人購買了許多精良的武器裝備。特別是1861年太平軍佔領寧波後,與西方商人的軍火貿易,火炮以三位數引進、槍械以四位數引進,而彈藥則成噸購買。例如1862年4月,上海的一家洋行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向太平軍出售3000支槍械、近800門火炮,還有近2萬發子彈和近500桶火藥。此外太平天國在列強的租借地還有特別的秘密軍火代理人,不僅如此,太平天國還擁有著許多“洋兄弟”,他們幫助太平軍訓練火器部隊。1862年10月,當李秀成率部與圍困天京的湘軍進行交戰時,劉秀成部擁有的洋槍數量達到了2萬支,李秀成的衛隊更是配備清一色的來復槍。

接著我們看看這個時候的清軍武器裝備。當1861年湘軍攻克安慶後,清朝開啟了洋務運動,清軍的武器裝備在此後得到了巨大改良,這不僅包含通過在各地建造軍械所來裝備新式的槍炮,也包括從海外購得的洋槍、洋炮。不過這一時期,清軍有多股勢力,這包括朝廷的八旗、綠營,地方的湘軍、楚軍、淮軍等,各股力量的武器裝備也都不同。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李鴻章建立的淮軍。由於李鴻章非常看重近代化的裝備與訓練,他在建立淮軍之初就淘汰了老舊的抬槍、劈山炮等舊式武器,積極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洋槍洋炮(這其中就有恩菲爾德1853、米尼1857等),還聘用了許多外國人作為教官。這使淮軍在1862年後成為清軍中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最強的一股勢力。

綜上所述,在1851年至1852年,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比清軍處於劣勢;1853年至1859年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上甚至略優於清軍;1860年至1864年太平軍和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則是各有千秋。


黎塞留的野望


大家好我是自由俠,早期太平軍武器裝備的缺點,一是不夠制式化,尤其火器參差不齊,二是槍炮不多,炮的數量質量都不如清軍,加上火藥不足且質量差,三是後勤跟不上,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打仗時炮火稀稀落落,四是軍隊中技術骨幹少,幾千人上萬人的一路人馬中,善用火器的往往不過十幾個或幾十個人。



佔領天京後裝備有所改善,陸軍開始編制馬隊,裝備更多火器(《行軍總要》說甲寅四年即1854年時,一個25人的最基本單位“兩”,可以裝備長隆(抬槍)兩支,小槍(鳥槍)五杆,也就是說25人中有9人專門使用火器(抬槍是兩個人用的),比對面清軍雖有差距但已經縮小。


後期太平軍的裝備改善明顯,最突出的是洋槍洋炮數量大增,天京城守軍裝備了大量洋槍,雨花臺之役李秀成大軍猛攻曾國荃大營時曾彙集各路援軍的洋槍數千杆密集使用,蘇州之役時他的精銳衛隊三千人全部裝備洋槍,而他的大將陳炳文投降時麾下有6000洋槍隊,令湘軍大將鮑超垂涎三尺,直到天京城被攻破後很多天,還有幸存的太平軍將士藏身高房,居高臨下用洋槍狙擊清軍。

但不論前期或後期,太平軍武器最突出的問題,一是來路不正規,裝備龐雜,質量參差不齊。


不自由的自由俠


整體上說,太平天國的實力落後於清軍。

從人數上來說,太平天國人數少於清軍,太平天國鼎盛時期人數五十多萬,而清軍有二百多萬人,戰時甚至能動員到四百多萬人。

而從裝備上來看,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裝備絕對比清軍先進。在初期,太平軍使用的是簡易的刀槍;而在鼎盛時期,太平軍使用的是洋人提供的洋槍和洋炮。

在太平天國初期,由於軍隊剛剛建成,制度也不完善,又加上武器裝備也都是最簡易的刀槍棍棒,所以,太平天國初期的力量非常薄弱。而慢慢發展到後期,制度裝備完善了,又加上洋人的支持,所以軍事實力迅速提升,一度打得清軍節節敗退。

擴展資料:

太平天國的軍事:

太平天國的軍隊號稱太平軍,是洪秀全在1850年7月建立的。

太平軍按《太平軍目》規定,在正副軍師的統率下,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各級指揮將領。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其中伍長統轄4人、軍帥管13155人。

太平軍紀律森嚴,按《定營條例》及《行營規矩》規定,必須遵守命令、愛護武器、保護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銀物資等;作戰號令按《行軍總要》部署。前期執行甚嚴,後期日漸鬆弛。

太平天國在從廣西轉戰到南京期間曾在軍中推行男女隔離的制度,並將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兩年,其後全面廢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國佔領區,僅於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間在武漢短暫推行過,其他地區並未將此制度推行民間。

太平天國失敗後,一支太平軍的餘部遠渡南美洲,還參加了南美太平洋戰爭。這支太平軍隊原先在中國早已身經百戰,戰法詭譎多變,搏殺兇悍凌厲。


口水雜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總體還是差了很多。

清軍認為同太平軍相比,他們佔有三個優勢,兵多,糧足,火器精良。

其中,火器精良 是拉平士氣以及戰術差距的唯一方法。

太平軍很早就開始使用火器。

雖然金田起義時,太平軍除了少量農村土火銃以外,都是冷兵器。

但隨後一系列作戰大敗清軍後,太平軍繳獲了不少火器。

太平軍基本都是漢人,有著非常強的實用主義,不拘泥於什麼洋人、奇巧淫技的觀念。

只要能夠打勝仗,洋槍洋炮一樣使用。

隨後太平洋連續攻佔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又繳獲大量火器,自己也設法制作了一些土造火器,戰鬥力有很大提高。

到了定都南京以後,太平軍佔領蘇州,又打開了同洋人走私武器的通道。

當時太平軍出巨資讓唯利是圖的洋人走私洋槍洋炮,也從腐敗的清軍將領手中購買武器。

當時李鴻章認為,太平軍每攻陷江浙一座城市,繳獲的一半金銀都用於購買洋槍大炮。

所以,太平洋建立了很多洋槍洋炮部隊,還重金聘請一些洋人教授武器使用和製造的方法。

比如上海某個洋行,走私給太平軍三千支洋槍,800門大炮還有大量的火器和子彈。

而新加坡的洋行在1年內運到太平軍控制區的大炮,就有3000門。

然而,太平軍的火器雖不少,但相比清軍還是差的。

當時除了太平軍專業洋槍洋炮部隊,普通軍隊10個人只有二個人配有火槍。

即便是主力部隊,25人往往才有2支抬槍,5支火槍,一共才7支。其餘戰士都是用冷兵器作戰,所以火力比較弱,不是清軍的對手。

湘軍不太重視火器,但火器和冷兵器可以達到1:1的比例,李鴻章的淮軍就更高了。後期淮軍已經很少裝備冷兵器,主力部隊多是拿著洋槍作戰。

另外,太平軍火炮雖多,但性能較差,在和華爾洋槍隊和後來常勝軍的交手中,洋人可以用先進火炮輕鬆壓制太平軍,雙方火炮射程相差太遠,太平軍往往是光捱打不能還手,軍隊很容易崩潰。

另外缺少火器的表現,就是太平軍長江水師的覆滅。曾經它有數千艘民船的規模,很快就被清軍水師殲滅。

原因很簡單,雙方艦船火炮相差太遠,清軍船隻上面都是洋炮或者仿造的洋炮,性能優秀。而太平軍船隻則都是土炮甚至火槍,射程近,威力弱,在長江炮戰中根本不是清軍對手。

原因也很簡單,太平軍其實只是割據幾個省的軍閥,就經濟實力上不能和滿清相比。洋槍大炮無論購買還是自造,都要大筆金錢,誰有錢自然誰厲害。


薩沙


1848年1月,在廣西紫荊山傳教的馮雲山和盧六,被當地團練頭目、惡霸地主王作新逮捕,後來經拜上帝教信徒營救,馮雲山於10月出獄,然而盧六病死在了監獄中,從這一次被捕實踐中,馮雲山認識到,必須製造武器,進行反清武裝鬥爭。

定都天京前的太平軍武器裝備情況

馮雲山重返紫荊山,不久趕到金田村,部署韋昌輝秘密進行“開爐火打刀槍,共除妖魔”的準備工作,之後洪秀全又勸楊秀清“開爐鑄軍器”,並讓胡以晃在平南縣羅壽鄉田垌心村上帝坪借舊有的兩三座鐵爐“鑄造武器”。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基本自制,十分落後,後來胡以晃說,太平軍將士當時慘到以農具作為武器,用於作戰。當時,太平軍沒有大炮,用松木制炮(不知道怎麼造,疑惑中......),沒有火藥,“取河中石子用之”,在永安突圍前,太平軍的裝備水平,都要遠遠落後於清軍。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攻打桂林,遺憾沒有打下來,後來經過全州,馮雲山被炮斃,過蓑衣渡,又被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這一段歷程,很大程度上就是武器裝備太落後造成的。

太平軍之後突入湘南,佔領道州後,武器裝備才逐漸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意識到武器裝備的落後,太平軍在道州展開了大規模的“修補戰具,補益軍目”的擴軍備戰活動,僅造炮一項,搜取道州城內的銅鐵,造了大小炮三百多尊。

在攻打長沙未克後,太平軍佔領嶽州(岳陽),在這個湖南湖北的咽喉要道上,太平軍繳獲了大量的清軍軍械火炮(主要是百十年前吳三桂反清遺留在這裡的古董。)還有大量儲存的火藥,依靠這些軍械的補充,太平軍很快攻克了武漢三鎮。值得一提的是,林鳳祥同學一個人在嶽州繳獲大炮四尊,小炮十三尊,由此升任指揮。

攻克湖北重鎮武漢後,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武昌就得到了大炮兩百多尊,同時還獲得了大量的糧草,依靠這些武器,太平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沿江而下,攻克了一座座長江重鎮,繳獲了更多的武器裝備,迅速攻入了南京。

從金田起義到攻克南京,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是自戰爭中的繳獲,而此時從清軍中繳獲的仍主要是舊式火器、刀矛等冷兵器。而且,這一時期,太平軍的武器裝備與清軍比起來來,依然處於劣勢。,陳徽言曾在《武昌紀事》中對太平軍的戰術、裝備等曾這樣總結:

“賊善偵探 ,善設伏 ,善結營 ,善致死於我 ,善據險要地勢 ,善詐為我軍狀 ,善為奇正抄合之術。其所短在器械不精備 , 不善用銃炮 ,馬匹瘠疒音 ,臨陣多顛蹶”

定都天京後的武器裝備發展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鑑於前期作戰中因裝備低劣帶來的重大損失,(馮雲山、蕭朝貴都死於炮斃),開始著手改善軍隊武器裝備,主要措施是開始採用西方近代化武器,而來源主要如下:

其一,主要是通過外商和各種渠道大量購買西方軍火器械。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外國軍火商看到中國內戰有利可圖,先後從香港、新加坡等地將大量軍火用輪船裝運到上海,再轉運到天京、鎮江等太平軍佔領區進行銷售。

從1853年開始,太平軍的軍火交易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到了1860年李秀成戰略蘇州後,由於蘇州距離上海近,且與上海之間水網密佈,眾多河湖交叉極利於軍火走私,由此很快蘇州就成為了太平天國境內新的軍火貿易中心。

在佔領寧波後,太平軍的軍火貿易開始走向半公開化,整個太平天國時期,寧波市太平軍佔領的唯一出海口岸,在它被太平軍佔領的5個月中,太平軍獲取了大量的西方近代化武器。

其二,通過作戰繳獲敵方大量近代化武器


太平軍能夠從外國軍火商中買到近代化武器,清軍也一樣能夠買到,甚至交易規模更大。而通過與清軍作戰,太平軍繳獲的近代化武器數量也很龐大,而太平軍繳獲敵方近代化武器,始於同湘軍作戰。

但實際上湘軍本身也沒有多少近代化武器,繳獲數量有限,太平軍大量繳獲地方近代化武器,當始於同華爾的洋槍隊交戰。、

1860年6月2日,就在太平軍攻佔蘇州的同一天,華爾洋槍隊在上海成立,從華爾洋槍隊成立,再到後來華爾浙江慈溪被擊斃,以及後來清軍與英法侵略軍組成的“常勝軍”,在2年時光裡,太平軍繳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化武器。

其三,除了以上兩種方式以外,還有特殊辦法獲得近代化武器。

太平天國後期,清政府得到了列強的支持,開始對太平軍佔領地區實施封鎖、武器禁運政策。這一時期,太平軍的軍火貿易規模日益萎縮,不得不採用其他特殊辦法。

首先是戰俘交換,比如1862年6月,太平軍在青浦俘虜了“常勝軍”副領隊法爾思德,經過雙方協商,華爾以“一百萬發彈藥、二百套武器以及十箱鴉片”的高昂代價,贖回了法爾思德。

其次是投誠人進貢,太平軍準清軍佔領區的軍民(民主要指的是地主士紳)投誠,是要交錢的,而其中要求了進貢近代化武器。

同時,太平軍還派人去敵佔區活動,俘獲近代化武器。比如,李秀成曾派同情、支持太平軍的英國人呤口利等去上海活動,於1863年11月俘獲了敵方“飛而復來”號輪船,這搜輪船上有一門很好的三十二磅旋轉炮,船尾還有一門十二磅榴彈炮,船中軍火彈藥充足。

當然,太平軍也設廠補充近代化軍火不足,早在1856年的時候,太平軍就在鎮江請了四位洋兄弟開廠造炮,之後又在油車匯、蘇州、崑山、湖州等地創辦軍火工廠,主要伸長開花彈、大炮、大西炮架等西方軍火器械。

可以說,太平軍之所以能夠席捲東南,堅持14年的戰鬥,與他們獲取大量的近代化武器是分不開的,但總體上而言,他們的近代化軍火與清軍相比依然處於劣勢,畢竟到了太平天國後期,西方列強站在清政府一邊,導致了其軍火貿易的衰減,而自家的軍工廠,顯然產能有限,質量上也有很大問題。


江畔初見月


整體上說,太平天國的實力落後於清軍。

從人數上來說,太平天國人數少於清軍,太平天國鼎盛時期人數五十多萬,而清軍有二百多萬人,戰時甚至能動員到四百多萬。 而從裝備上來看,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裝備絕對比清軍先進。在初期,太平軍使用的是簡易的刀槍;而在鼎盛時期,太平軍使用的是洋人提供的洋槍和洋炮。

在太平天國初期,由於軍隊剛剛建成,制度也不完善,又加上武器裝備也都是最簡易的刀槍棍棒,所以,太平天國初期的力量非常薄弱。而慢慢發展到後期,制度裝備完善了,又加上洋人的支持,所以軍事實力迅速提升,一度打得清軍節節敗退。



曉憶史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之前看過一部歷史紀錄片,在歷史記錄片當中,太平天國的軍團有著5000多位火槍火炮的大將軍,而清王朝只有800多位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雙方在一起廝殺,最終的結果是太平天國的軍隊完虐清王朝的軍隊。

那麼真實的歷史情況是如何的?與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又如何呢?雙方能否站在同一個維度上進行抗衡呢?

事件回顧

最開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的主要裝備為刀矛等冷兵器,除了這些冷兵器之外,最常見的就是農家工具,比如鋤頭,木棍,以及甘蔗棍等能夠採取的一切最為常見的武器都可以當做兵器,甚至還有石頭將軍,所謂的石頭將軍是用兩根鐵線摻住兩塊巨石,然後通過巨石向外掃去來擊潰敵軍。

這就是太平天國最開始的軍隊,而這樣的軍隊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戰勝了清王朝的精銳之師,據統計清王朝最開始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隊,基本上屬於全副武裝,包括鐵騎、戰甲、弓、槍、箭、弩一樣不差,甚至還有一些西方的大炮。

最開始的戰役就已經出乎意料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極具有作戰性,他們的樣子看起來和藹可親,甚至都有可能是街邊的田園大爺,而且似乎也沒有太多的力氣,可一旦打起仗來都不要命一般的往上衝,憑藉著自己的肉身以及石頭木棍等極其低劣的裝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城拔地,戰勝了清王朝。

當太平天國自己的勢力逐漸壯大時,太平軍已經不滿足目前的狀態了,畢竟自己好壞也算是半個正規軍了,每天拿著兩個土坷垃或者兩個石塊去打仗,實在是有點丟人現眼,當太平天國的軍隊順利攻佔武漢,南京的過程中就已經設置了諸多類似於造工廠等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幫助太平天國的軍團,為他們量身打造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

而當太平天國的軍隊定都南京之後,通過與外國企業、公司或者帝國談判,來收購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極其先進甚至完全超越了清王朝的主力軍隊。當然因為太平天國自身所具有的侷限性以及農民起義看透物質的難度,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是太平天國前中期的武器極其落後,後期的武器卻極其先進。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呢?為什麼太平天國的武器幾乎在剎那之間就改變了原有的模樣,形成了一股極其龐大的力量。甚至在太平天國發展中期,清王朝已經沒有辦法與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對比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太平軍一直對西方的先進武器有著某種癖好,而這種癖好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狀態。正因為如此,在太平軍剛有了立足之地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邀請西方使臣、西方大型公司來進行商業談判,企圖通過用大量的金錢銀兩,來為太平軍源源不斷的構築屬於自己的武器裝備。


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數不清的洋槍大炮開始源源不斷的入駐華夏,只不過他們並不是為了向清王朝進貢或者與清王朝妥協談判,而是將武器裝備丟進了太平軍的口袋裡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主要兵器是刀矛和舊式槍炮。韋昌輝家曾經是太平軍打造兵器的地點,為了掩蓋打鐵聲韋昌輝養了很多鵝,建國後曾在韋昌輝宅後的池塘裡找到很多舊鐵渣。

桂平金田村韋昌輝故居,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前在這裡大量打造鐵質冷兵器


太平軍的鐵製冷兵器主要有刀(長刀為中國舊式朴刀型,稱雲中雪,短刀為仿西式雙柄馬刀型,稱順子),矛,三指叉,四指叉等,因為鐵兵器數量不足,還大量使用竹矛,稱“竹軍裝”,因為起自廣西,太平軍很善於使用藤牌,尤其善於把藤牌和槍炮混編。

收藏在金華侍王府博物館內的太平天國藤牌


太平軍在金田時期起就鑄造舊式前膛銅鐵炮,1851年初清軍已在戰場上繳獲過帶“太平左右軍“銘文的炮,顯然是太平軍自己鑄造的。除了火炮,太平軍還製造抬槍(稱抬炮或長隆)、鳥槍(稱“小槍”),以及土造前膛手槍,還有噴筒、火球、炸彈等舊式土造火器,除了自造,很多也依靠繳獲。

太平軍自制的火器質量不高,火炮炮管含雜質較多,設計也比較粗糙,容易炸膛,準確性也不高,因此雖然從品種上和同期清軍差不多,但質量則相差很遠,後者在鴉片戰爭後更強調製式化,火器品質較為規範平均。

除此之外,清軍後勤搞得比較好,火藥、彈丸供應充足,質量較好,而太平軍自制的火藥“有硝無磺”,且硝也是自制的土硝,因此爆炸、燃燒性尚好但發射性能很差,結果就是同樣的槍炮,太平軍比清軍的射程要近得多,穿透力則差很多(阜城戰役中太平軍名將吉文元就因此在和清將比槍時吃虧,兩人同時開槍但子彈先擊中了吉文元)。正因為土炮、土藥質量太差,因此1852年底在嶽州無意中獲得清初吳三桂窖藏火炮、火藥後太平軍居然如獲至寶,而清軍也登時感到對手戰鬥力大增,。

南京太平天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部分太平軍武器


定都天京後雙方都開始使用洋槍洋炮,湘軍1854年在靖港之役中已能識別出太平軍懸掛白洋呢旗幟的船為“洋炮船”,同年底在九江、湖口之役中太平軍黃文金部已使用洋槍,這個進程和清軍大抵相當。

太平軍這一時期控制長江若干個港口,又一度佔領寧波,加上許多中外商人、外國軍艦甚至清朝兵痞為牟利冒險走私,因此獲得了許多西式新武器,包括洋槍、洋炮和軍刀等。

這一時期太平軍對新式槍炮的稱呼和清軍差不多,將用西式反射爐制鐵法鑄造的前膛炮稱作“洋莊”,西式後膛加農炮稱“大炮”,西式後膛榴彈炮稱“炸炮”,後二種通稱“洋炮”,西式滑膛槍、雙管槍、線膛槍稱“洋槍”,帶彈倉的洋槍稱“連珠槍”,手槍、左輪手槍稱“短洋炮”……

1863年太平軍嘉興守將廖發壽鑄造的銅炮,屬於舊式前膛炮


這一時期太平軍火器裝備數量非常多,《行軍總要》敘述的是1854年前後的情況,說一個“兩”裝備抬槍兩支,鳥槍5支,一個“兩”編制只有25人,實際上一般不滿編,這樣的裝備密度和同期清軍差不多。後期太平軍中洋槍洋炮極多,李秀成部有多達三千人的直屬洋槍隊,而他的部將陳炳文在最後期居然有多達七千人的洋槍隊,級別略低於陳炳文的鄧光明,洋槍隊數量也達四千人之多。這個密度已超過淮軍以外所有清方正規軍(常勝軍等和洋人合辦的僱傭軍例外)。

但實戰中太平軍很少能在槍炮火力上佔上風,除了前面說到的“制式化不足”、“火藥質量不過關”外,還有彈丸不行(土製槍炮有用回收彈丸、卵石、銅錢甚至蘿蔔當炮彈子彈的,洋槍則用熔點低的錫代替鉛彈,炸炮經常因為沒有開花彈而發揮不了全部效力),以及走私等渠道來源的槍炮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是濫竽充數騙錢的劣質貨(英國艦長吳士禮、何伯,翻譯富禮賜、外交官密迪樂,以及曾為太平軍服役的英國人呤唎、美國人白聚文等都吐槽過“不法洋人”和“奸商”兜售的劣質槍炮如何誤事),這些劣質槍炮聽上去挺響,但根本達不到合格槍炮的殺傷力。

除了陸軍,太平軍水師前期曾經很有威勢,但因為大量使用民船,且缺乏優秀水師將領,經常把大小船混編作戰,加上損失後難以補充,中後期就只能靠小船小艇湊合,太平軍自制的水簰、龜船和八槳快船,以及仿製湘軍的快蟹、長龍、三板,數量和質量都跟不上對方,火力差距更大。後期太平軍曾靠繳獲或投奔洋人攜帶,獲得過幾艘武裝輪船,如“高橋”號和“飛而復來”號等,但數量太少,難以改變大局,李秀成嚐到武裝輪船甜頭後曾讓俘獲“飛而復來”號的呤唎等人設法再去上海“採辦”(其實就是搶),結果未能得手。

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採用的插圖,描繪的是太平軍“飛而復來”號輪船在太湖擊敗清軍水師


李厚何


太平天國初期的武器裝備和清軍根本沒法比,中後期兩者就差不多了。不過,太平軍能打許多勝仗、動搖了清朝根基憑的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太平天國是在1851年建立的,清朝當時是咸豐帝在位。

早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對抗英國侵略者時清軍用的也並不全是大刀長槍,還有許多從明朝繼承的老式火器,原理和樣式都和英軍的差不多,只是製造工藝不如英國的好,具有射程近、射速慢、射擊範圍小、射擊精度差、炮彈威力弱的缺點。

但不管怎樣,和太平天國的武器比起來還是要好上很多。

何況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認識到近現代武器的重要性,往國外購置了許多回來。

而太平天國一開始就是農民起義,大家都窮,根本無力購買武器,都是自己製造的。

根據清軍《平賊紀略》的記載,在廣西金田、白沙、紫荊山區等地有很多小型兵工廠,主要是製作冷兵器;在深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則暗中製作土製銃槍,甚至還能製造火炮。

也就是說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粗製槍炮為輔——其實當時的清軍也是這種套路,只是在質量上要比太平軍的好。

不過等到中後期,太平軍的武器就不比清軍差了,因為從清軍那裡繳獲了大量的新式武器。

總之,太平天國能建立不是因為武器比清軍的好,被滅亡也不是因為武器比清軍的差。主要在於人而不是武器!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與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當時所裝備的武器簡直差的一塌糊塗,首先清軍手中擁有大炮和先進的西洋火槍,可太平天國這邊絕大多數都是大刀與長矛,還有一些簡陋的土槍土炮,甚至還有拿著農具上戰場的。

可是為什麼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那麼差,清軍依舊是打不過呢?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從明朝開始便一直都是重文輕武,而到了清朝接班雖然開始的八旗部隊作戰很勇猛,但等入了關之後逐漸與鬆懈起來了。原來的八旗部隊拿錢不出力,到了打仗的時候現抓壯丁擴充軍隊,再加上指揮系統的臃腫和後勤系統的落後,自然要被士氣高漲的太平天國打的屁滾尿流。

但是隨著曾國藩與一些官員自己掏錢組織團練(也就是清朝那會兒私人軍隊的叫法),士兵的戰鬥素養被一點點的提高,等到在打仗的時候就能看出雙方實力的不同,再加上後期清政府大量購買更加先進的武器來投入到鎮壓叛亂的戰鬥當中,太平天國的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