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美國的反導預警體系

美國基於全球軍事戰略,建立了手段先進、部署廣泛且主要由陸基遠程探測雷達、海基多功能雷達和預警衛星等手段組成的反導預警體系,形成了範圍覆蓋全球重點區域的預警監視能力,主要為導彈防禦作戰和空間攻防對抗提供信息支持。

美國反導預警體系發展歷程

美國反導預警體系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一是獨立建設階段。針對前蘇聯出現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軍用衛星等戰略威脅目標,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美軍陸續建立了“彈道導彈早期預警系統”、“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海軍空間監視系統”。該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各類預警監視系統分別建設,獨立運行,分屬不同部門管理,信息不能共享。

二是體系形成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美軍開始對前期建設的各類預警系統進行整合,成立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實施統一管理,負責彙集融合各種實時預警信息以及動態情報信息,形成了對各類戰略威脅目標的綜合預警能力,提高了防空反導作戰信息保障的整體效能。該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各類預警監視系統互聯互通,實現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三是優化提升階段。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軍構建“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利用先進的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將陸、海、空、天各種探測手段、信息綜合處理系統以及攔截武器系統連接成一個高效運作的有機整體,能夠在洲際和潛射彈道導彈發射30s後探測到目標,5min後完成數據處理並報警,10s內將預警和攻擊數據發送給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指揮中心,可提供6~25min預警時間。該階段的基本特徵是構建網絡化預警監視體系,與武器系統緊密交聯,逐步實現預警、指控、攔截一體化。

美國反導預警體系構成

美軍認為,彈道導彈末段防禦可對高價值目標實施成本較低的防禦,但其覆蓋區域較小;中段防禦具有最大的可攔截區域和較充分的作戰時間,但很難識別誘餌且易受干擾;助推段攔截可避免誘餌和干擾物影響,但系統反應時間短,受地理條件限制大。綜合以上利弊,只有建立多手段、多層次的防禦體系才能克服上述侷限。因此,美軍反導預警體系主要包括3個層次:第1層助推段預警,由導彈預警衛星實施;第2層中段預警,由彈道導彈遠程預警雷達、陸/海基X波段雷達實施;第3層跟蹤制導,主要由“愛國者-3”、“薩德”系統和“標準-3”系統自身的跟蹤制導雷達實施。

(1)助推段預警

美軍對導彈助推段預警主要依靠DSP和SBIRS系列預警衛星,其中,DSP系列衛星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參與過實戰的導彈預警衛星,包括5顆在軌衛星,能夠對兩極地區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區進行監視,每隔10s對地球某特定區域掃描一次,對洲際導彈預警時間為25~30min,對戰術導彈預警時間在4min以上,SBIRS系列預警衛星是DSP系列預警衛星的未來升級版,完整體系包括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替代DSP衛星)和3顆大橢圓軌道衛星(負責北極區域的導彈預警),由此實現對南極地區以外的全球導彈發射預警,該系列衛星測定導彈發射位置的速度較前者提高60%。目前,SBIRS已有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2顆大橢圓軌道衛星在軌,搭配待退役的DSP系列預警衛星成體系工作。

(2)中段預警

美軍對彈道中段預警主要依靠陸、海基預警雷達,包括陸基常規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海基和陸基X波段雷達和“丹麥·眼鏡蛇”預警雷達三部分。陸基常規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包括AN/FPS-123雙陣面雷達和AN/FPS-132雙/三陣面雷達,共有5部。其中,3部部署於美本土,1部部署於英國,1部部署于丹麥,主要用於監控俄羅斯及中東、太平洋地區的導彈發射活動,探測距離2000~5000km,可粗略測算彈道導彈的彈道、發射點和命中點等參數。但盲區較大,對低軌導彈探測性能差。

海基X波段雷達,是美國導彈中段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測距離達4000km,主要用於跟蹤和識別彈頭目標,目前部署1部,可以從位於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的阿達克母港向整個太平洋移動,實現靠前部署,為攔截武器實施中段攔截提供目標指示信息,並評估攔截效果;陸基X波段雷達型號為AN/TPY-2,是美薩德系統的主戰雷達,目前共部署10部。其中,4部位於美本土,6部位於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克塔爾、關島等地部署。該雷達探測距離1200~2000km,能夠對彈道導彈進行跟蹤探測、彈頭識別並實施目標引導攔截和效果評估。“丹麥·眼鏡蛇”預警雷達為AN/FPS-108型相控陣雷達,現有1部,部署於阿拉斯加謝米亞島。該雷達探測距離約3600km,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主要用於監視俄羅斯勘察及半島方向的導彈發射活動,也可作為陸基中段攔截彈的火控雷達。

(3)跟蹤制導

美軍對彈道導彈跟蹤制導主要依靠“標準-3”系統的海基AN/SPY-1D雷達、“薩德”系統的陸基AN/TPY-2雷達和“愛國者-3”系統的陸基AN/MPQ-63雷達。宙斯盾艦搭載的AN/SPY-1D型無源相控陣雷達主要用於探測、跟蹤空中威脅目標,引導防禦導彈攔截目標,其工作頻率為S波段,每艘宙斯盾軍艦上有4個天線陣列,可以覆蓋軍艦周圍360°方位的空域,探測距離可以達到400~500km,據資料統計,改進後,探測距離可達700~1000km;AN/TPY-2雷達具體情況見上文;AN/MPQ-63為無源相控陣雷達,工作在C波段,具有搜索、跟蹤、識別及引導等功能,最遠探測距離大約100km,方位覆蓋120°,據報道,“愛國者-3”系統將更換新型雷達(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可360°全向掃描,探測距離在170km左右。

總的來說,美軍反導預警體系構成主要有3個方面特點:一是部署上依託本土,分散佈局,覆蓋全球;二是探測模式上多元立體預警,組網探測,保障多層攔截;三是組成方式上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相互補充,快速反應。

美國反導預警指揮與情報保障體制

美國由空軍第14航空軍對導彈預警衛星和反導預警雷達實施集中管理、統一指揮,並設有專門的融合整編機構,統一生產反導預警情報。美空軍第14航空軍是美戰略司令部的空軍組成部隊,負責管理運控美在全球各地的遠程預警雷達、傳感器和預警衛星。其下轄21聯隊負責管理導彈預警雷達和陸基空間監視系統,第460航天聯隊負責管理導彈預警衛星系統,460聯隊下轄第2航天預警中隊(駐美本土巴克利地面站),專門負責整理融合雷達和衛星的導彈預警情報,並向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和戰略司令部提供反導預警情報支持。其中,雷達情報由雷達站-巴克利地面站兩級處理,預警衛星情報則直接由巴克利地面站處理。如,美第460聯隊通過DSP和SBIRS系列預警衛星探測到攻擊美國的彈道導彈發射後,迅速通報部署地面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站。雷達站儘快識別判定目標性質,初步處理後上報巴克利地面站,由巴克利地面站融合處理,並與接收的預警衛星情報進行對比、分析和綜合,並最終形成一體化反導預警態勢,上報戰略司令部和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