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27歲的他,靠什麼富裕了整個縣城?

1965年,中共原陽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師寨、祝樓、韓董莊、葛埠口4個公社轄區內鹽鹼窪極為嚴重的23個大隊劃併為一個特重災社一一原武公社,將縣團委書記喬永慶調任黨委書記,這年喬永慶27歲。

27歲的他,靠什麼富裕了整個縣城?

當時這個特重災社南部是鹽鹼窪地,北部是起伏沙崗,無一眼機井,無一部機器,僅有的一輛馬車只有一個輪子管用,稀少的好地畝產僅有百十斤,大部分土地顆粒不收,被稱為“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耕種靠人力”的“五保社”。

喬永慶上任後,決心帶領原武人民擺脫貧困。他走村串戶調查研究,苦苦尋求治窮良策。一天,他走到原武鎮西關,聽說靠近渠道的一片荒地曾長過好莊稼,忙找人來問。老農趙振華說:“1958年我親手在這塊荒地裡引渠水種稻,又挖了溝,有灌有排,落了一層淤泥,沖走了鹽鹼,改良了土壤,收成不錯。”一席話,使喬永慶豁然開朗。他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鹼從水中來,還從水中走,只要有灌有排,就能改良土壤。後來,在反覆調查中,事實也印證了這個道理。得出這個結論後,喬永慶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作出了“有灌有排,以排定引”的部署,決定了“引黃種稻”的思路。

27歲的他,靠什麼富裕了整個縣城?

他先從南關大隊開始,劃出800畝土地作為試驗田。喬永慶和他的同事們一方面組織力量挖渠,一方面籌措資金修建閘門和橋涵。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管理,細心呵護,試驗田畝產達500斤稻穀。這一喜訊堅定了喬永慶“引黃稻改”的決心,拉開了原武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序幕。

引黃種稻需要搞好農田基本建設,為此,他和群眾一起到百里外拉石子,他總是獨自拉著1000多斤的平車走在最前頭。每到冬春,別的地方是農閒,而原武卻是農忙,打井挖渠,到處都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火爆場面。寒冬臘月,他把公社機關設在挖河工地上辦公。喬永慶身先士卒,總是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挖泥。在他的帶動下,原武5年時間打機井70眼,買柴油機77部,開挖排灌渠道380條,修橋、涵、閘360座,使田成方,河成網,井渠結合,能灌能排,根治了鹽鹼。到1969年全公社不僅甩掉了缺糧的帽子,還給國家上繳餘糧47.2萬斤。原武公社成了全省農業戰線的一面旗,《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引來黃河水,鹼區稻花香”為題,介紹了原武幹部群眾在喬永慶領導下艱苦奮鬥告別貧窮的感人事蹟。美國、巴基斯坦、伊拉克的土壤專家也不遠萬里前來考察。

27歲的他,靠什麼富裕了整個縣城?

1975年,喬永慶從原武公社書記升任原陽縣委副書記,主管全縣的“引黃稻改”。他在原武工作的10年間,人均產糧由當初的190斤提高到他離開時的1500斤。10年中為國家貢獻餘糧180萬斤,集體儲備留糧58萬斤。1985年,他被任命為封丘縣縣長。到封丘後,他繼續帶領封丘人民搞“引黃稻改”。他三次帶人到原陽參觀,三次“過家門而不入”,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稻縣長”。7年的艱苦拼博,使封丘縣這個老鹼區也改變了模樣。現在,大部分稻田產量高達1000斤以上。“引黃稻改”富了原陽,富了封丘,也對周邊的8個省、市、縣產生了積極影響。

1992年,喬永慶正值英年,卻因積勞成疾過早地走完了他輝煌壯麗的“稻子人生”,時年只有5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