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秋後壩區傳捷報】湄潭縣共和壩區:稻熟鴨肥茶飄香

【秋後壩區傳捷報】湄潭縣共和壩區:稻熟鴨肥茶飄香

【秋後壩區傳捷報】湄潭縣共和壩區:稻熟鴨肥茶飄香
【秋後壩區傳捷報】湄潭縣共和壩區:稻熟鴨肥茶飄香

共和壩區種植的優質稻。 林明 攝

金秋時節,湄潭縣共和壩區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風景。放眼望去,連片的稻田泛著金光,四周的茶山坡坡相連;走在田坎邊,稻香撲鼻,一些已經收割的水田裡,成群結隊的鴨子划著水,爭搶著灑落的稻穀。

忙著收割稻穀的村民們笑容滿面。曾經只種低質水稻和玉米的田土,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如今效益倍增。土地流轉金、務工工資、產業發展收入,樣樣都能賺錢,壩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的立體生態農業,著實讓村民過上了寬裕生活。

“稻+鴨+茶+菜”,產業選擇精又準

湄潭縣共和壩區涉及永興鎮共和村、界溪村、粱家壩村和永興茶場等片區。去年,壩區種植的1100畝優質水稻、1800畝改植茶園,分別實現產值346萬元和1980萬元;稻田養鴨2000餘羽,產值近10萬元。

界溪村村民王顯根種了4畝“大粒香”水稻、5畝茶園,去年共收入近5萬元。眼下他家以每公斤7元的價格賣了部分稻穀,加上兩季茶的產值,收入6萬多元,今年預計收入8萬餘元。

“選對了產業,收入差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前種4畝水稻,總收入還比不上現在種一畝‘大粒香’;以前坡上5畝地種玉米效益就更低了,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一畝地收入不到600元,現在種上茶葉,保水保土不說,每畝賣茶還能收入1萬多元。”王顯根深有感觸地說。

共和壩區由幾個相互連通的小壩子和植被茂密的山丘構成,清澈的河流在壩中曲折蜿蜒,水質好、油砂質土壤、沒有工業汙染,發展優質水稻、養鴨及茶產業優勢明顯。

結合當地村民長期種植水稻的習慣,2015年湄潭縣特色產業發展幫扶專班深入共和壩區,組織試種經濟價值高、品質好、市場認可度高的“大粒香”水稻。看到專家種出的“大粒香”,賣價是自己種出的傳統水稻四倍多,村民爭相試種。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原本村民們就種水稻,現在只是更換效益更好的品種,大家很容易接受,這次調整開展得非常順利。”共和村黨支部書記李勇說。為了確保“大粒香”水稻的產量,壩區從提高種植技術著手,經過縣裡、鎮裡多次組織技術培訓,數十名村民變成了“土專家”,他們一邊自己種,一邊帶領身邊的村民學,一傳十、十傳百,“大粒香”水稻種植技術難題迎刃而解。

田壩的產業調整成功,幫扶專班又將目光瞄向田壩周邊水土流失嚴重的小山丘,如果不能解決玉米種植帶來的次生災害問題,那麼田壩裡的“大粒香”水稻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幫扶專班結合湄潭大力發展茶產業和配套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依託永興茶場的資源和技術,發動村民在山丘上的玉米改種為茶。山上種茶保水土——田裡種稻穩增收——散落稻穀養鴨子——鴨糞反哺肥茶園,立體生態農業在共和壩區發展得淋漓盡致。

“龍頭企業+農戶+市場”利益聯結幹勁足

這些天,共和村村民鄭定生忙得不亦樂乎,他開著收割機到處幫忙收割穀子,每畝收費200元,算下來一個收割季節能收入近10萬元。

2015年,共和壩區千畝優質稻吸引來了竹香米業公司。這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按照“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訂單種植、收購、加工,讓稻穀種植戶們實現了產銷精準對接,還在壩區流轉了千餘畝稻田作為種植基地。

鄭定生把自家的5畝田地以每年62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給了公司,由於種植經驗豐富,會操作農機,他被公司返聘為350畝水稻基地的管理者。和鄭定生想法一致的還有壩區其他300餘戶村民,他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後,或在公司車間當工人,或在田間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固定收入2000餘元。村民們笑言,現在不種水稻,家裡沒有了耕牛和打穀鬥,卻多了智能手機和摩托車。

除了竹香米業,還有5家茶葉加工企業也來到共和壩區,讓壩區茶農產銷無憂。

共和村村民張選彩種了5畝茶,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在能附近租到更多山丘用於種茶。“你看,現在能種茶的地方都種上了茶。大家為什麼願意種?因為茶青不愁銷路,賣得起價。”張選彩告訴記者,原來茶青要自己背到茶青市場賣,價錢不穩定;現在產茶企直接來茶園邊收購,不光為茶農節省了運輸成本,收購價比以前還高。

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產業鏈、利益鏈緊緊連接在一起,構建起家庭、集體、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竹香米業公司總經理謝召蘭說:“現在我們公司與壩區400多戶農戶就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共同體,種植戶為公司提供上好原材料,公司通過對市場的把控,按需下單、加工、生產,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增加對農戶的報酬投入。”

開闢增收渠道 基層黨建再發力

界溪村村民李永貴被鄉鄰們笑言“最會覓食”,原因就是他率先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利用水稻種植髮展起了副業——稻鴨養殖。

李永貴介紹:“感謝黨員們的幫助,我春季栽秧後,把第一輪400只鴨群趕進稻田,鴨子啄食水草、小蟲,不到半年就能出欄;秋季稻子收割後,新的鴨群再次進入谷樁田,吃田裡灑落的穀粒,很快就能長肥,每公斤價格12元左右。一年下來,額外增收1萬多元。這筆收入以前想都沒想過,現在不用費大力氣就能掙到。”

板鴨是永興鎮的特產,一向供不應求,村民們養殖的生態鴨供應加工企業生產板鴨,自然也不愁銷路。

界溪村黨支部結合壩區實際,推廣“稻+鴨”模式,讓一畝地生出了兩份錢,更拓展了村民的發展思路。返鄉農民工喻啟超盤算,自家6畝耕地種一季水稻,養一季500只鴨子,接下來再輪種一季白菜、兒菜,一畝地的產值就能突破1萬元。眼下,喻啟超的田地裡一片翠綠,正在茁壯生長的白菜、兒菜,已經被一家果蔬專業合作社提前簽下了訂單。

共和村黨支部書記李勇等黨員幹部最近正帶領村民忙於稻穀收割後的蔬菜輪作。他說,收完水稻,在春耕生產前再大規模種一輪蔬菜,每年具體種什麼由蔬菜產業發展幫扶專班確定奪。現在趕上了好時候,村民對運用“稻+”模式十分踴躍。

李勇所說的“好時候”,是前不久出臺的《湄潭縣500畝以上壩區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為了持續產業革命打好硬仗,今年,湄潭縣計劃投資4450萬元,改善壩區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加大壩區機械化使用率。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重點支持壩區建設。村黨支部借勢引進一批優強龍頭企業入駐,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N”“保底分紅+按股分紅”等模式,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體系。

基層黨建引領,讓壩區群眾嚐到了甜頭,共和壩區村民收入節節攀升,人均年收入已達14000多元。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誠

【秋后坝区传捷报】湄潭县共和坝区:稻熟鸭肥茶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