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老盏收藏价值虽好 但老盏的识别技术不可不知

“随着仿古瓷产业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当代匠人近年来对宋代兔毫盏的仿制工艺,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许多专业藏家看走眼。”我们都知道老盏都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但要如何去识别选购的是不是真正的老盏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老盏收藏价值虽好 但老盏的识别技术不可不知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建窑虽不入宋“五大名窑”之列,但建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也赫赫有名,其杰出成就表现在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色,尤其是兔毫纹、油滴纹、鹧鸪斑、曜变等黑色结晶釉,让黑釉得到淋离尽致的发挥,并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建盏的工艺决定了它的成活率低,变形率高,一个号的建盏往往需要经过多番的烧制过程。其中,就有不少烧制新盏的厂家,在产品出厂之前都会把明显的变形产品作为次品进行处理。虽然,今天在我们看来变形的残次品相对更加优惠。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尤其是宋代的老盏,即使变形也依然有收藏价值或标本价值。老盏的魅力在于,它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这是新盏所无法比拟的。不少的藏家在选择老盏的时候,会从它的年份入手,年份越是久远,产品的历史价值就更高。

老盏收藏价值虽好 但老盏的识别技术不可不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1、看外观(造型)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老盏收藏价值虽好 但老盏的识别技术不可不知

2、看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老盏收藏价值虽好 但老盏的识别技术不可不知

3、看釉

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结语:为此,老盏在同比的价格中,其价格相对走高。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老盏的价值和鉴别的技巧都是非常苦难的事情。建盏的烧制技术也决定这个产品的价格差异存在千差万别。从生产的难度来看,老盏更多是柴窑烧制出来的,新盏更多用的是现代化的气电生产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