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老盞收藏價值雖好 但老盞的識別技術不可不知

“隨著仿古瓷產業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當代匠人近年來對宋代兔毫盞的仿製工藝,已經達到可以在市場上以假亂真的水平,甚至能讓許多專業藏家看走眼。”我們都知道老盞都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但要如何去識別選購的是不是真正的老盞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老盞收藏價值雖好 但老盞的識別技術不可不知

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建窯雖不入宋“五大名窯”之列,但建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也赫赫有名,其傑出成就表現在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釉色,尤其是兔毫紋、油滴紋、鷓鴣斑、曜變等黑色結晶釉,讓黑釉得到淋離盡致的發揮,並與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勢。

建盞的工藝決定了它的成活率低,變形率高,一個號的建盞往往需要經過多番的燒製過程。其中,就有不少燒製新盞的廠家,在產品出廠之前都會把明顯的變形產品作為次品進行處理。雖然,今天在我們看來變形的殘次品相對更加優惠。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尤其是宋代的老盞,即使變形也依然有收藏價值或標本價值。老盞的魅力在於,它具有更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底蘊,這是新盞所無法比擬的。不少的藏家在選擇老盞的時候,會從它的年份入手,年份越是久遠,產品的歷史價值就更高。

老盞收藏價值雖好 但老盞的識別技術不可不知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肉眼鑑別宋代建盞的真偽:

1、看外觀(造型)

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釐米處向內凸起圓稜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釐米、高度5-6釐米、圈足2-3釐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老盞收藏價值雖好 但老盞的識別技術不可不知

2、看胎體

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釐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老盞收藏價值雖好 但老盞的識別技術不可不知

3、看釉

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結語:為此,老盞在同比的價格中,其價格相對走高。尤其是對於新人來說,老盞的價值和鑑別的技巧都是非常苦難的事情。建盞的燒製技術也決定這個產品的價格差異存在千差萬別。從生產的難度來看,老盞更多是柴窯燒製出來的,新盞更多用的是現代化的氣電生產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