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清朝對外的首場大捷!大破英法聯軍!傷亡1比15?

晚清的對外戰爭史,給人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不堪回首。但有一場鮮為人知的戰役,清軍的對手是英法聯軍,結果清軍大勝。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憑藉其優勢的海上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1858年6月(咸豐八年),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爆發,清軍慘敗,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並約定第二年正式換約。

《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對條約中的苛刻條款相當不滿,尤其是“准許公使駐京”一條,咸豐帝認為“萬難允准”,於是秘密任命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會同禮部尚書瑞麟前往大沽加強防務。

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前往北京,而是在艦隊保護下直闖禁止外國船隻進入的大沽口,並拆毀中國軍隊佈設的障礙,中國守軍奮起還擊,第二次大沽保衛戰由此爆發。

清朝對外的首場大捷!大破英法聯軍!傷亡1比15?

大沽炮臺曾在第一次大沽保衛戰中失守,《天津條約》訂立後,英法軍隊從天津撤走。受命籌備防務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頓軍隊,添設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一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臺、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南北兩岸各建炮臺3座,共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所有炮臺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臺,火炮增至24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在天津以東30餘里的雙港附近新建炮臺13座,安設1200斤以下大小鋼鐵炮各81門,大大加強了縱深防禦。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後,立即進行武裝挑釁活動。賀布派康墨雷爾艦長和翻譯孟甘越過攔江沙,向清軍投遞信件,要求三日內開放一個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艦8艘,乘風潮之勢直入白河內。乘夜暗,曳倒攔江鐵戧4架。

清朝對外的首場大捷!大破英法聯軍!傷亡1比15?

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與先期到達的聯軍艦隊會合。清政府為防備英、法聯軍重新奪取大沽炮臺,要求英、法、美三國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陸,由清政府派兵保護,進京換約。並且命令新任直隸總督恆福親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國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備辦供應,妄為照料。在北京正陽門外預備寬敞房屋三處,作為三國公使的住處。然而,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絕從北塘登陸,狂妄叫囂:“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賀布加緊進行戰爭準備。他們原定6月24日發動進攻,由於美國公使要求等待美國艦隊一同參加,決定把進攻發起的時間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軍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計劃是:炮艦衝過橫江鐵鏈,在炮臺的上手佔據有利陣位,以便兩面夾攻,然後在炮艦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臺。

到下午2時,聯軍艦隊在完成開進任務後,賀布便以艦艇數艘排除水中障礙物,開闢通路。其餘軍艦排列在旁,進行挑釁。在此過程中,守衛大沽炮臺的中國官兵全部進行了隱蔽和偽裝,炮臺上偃旗息鼓,一位參戰的英國士兵曾這樣回憶到:“所有炮臺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直隸總督恆福再次派遣官員拿照會勸說使節由北塘登陸換約。英、法侵略軍拒絕接受照會。

下午3時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拆毀,賀布立即令艦隊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臺。“然而一下子,就象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臺大炮的草蓆都捲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守衛炮臺的清軍將士開始猛烈射擊,利用敵艦受阻於水中障礙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揚火力,不久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賀布本人也負了傷。到下午4時,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其餘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聯軍見勢不妙,遂豎起白旗詐降,一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准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經調整部署後,繼續向炮臺攻擊。

下午5時,身負重傷的賀佈下達登陸命令。英、法海軍陸戰隊千餘人,在英軍勒蒙上校指揮下,分乘帆船、舢板20餘隻,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企圖首先奪取南岸3座炮臺。侵略軍登陸後,一方面遭到炮臺炮火殺傷,另一方面道路泥濘很難前進,同時遭到守軍和由新河前來增援的滿蒙騎兵的阻擊,被迫後撤。是夜,英、法聯軍又繼續進攻,清軍在火彈照明下,英勇抗擊,又給敵以重大殺傷。激戰一晝夜,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部一直潰逃到杭州灣。

清朝對外的首場大捷!大破英法聯軍!傷亡1比15?

此次戰役,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2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

聯軍的失敗在於輕敵。艦隊司令賀布少將在闖入河口後,就“認為他已穩操勝券”。僧格林沁也對這次戰役作了較深入的評論:“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為炮臺營壘,垂手可得,水戰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一戰”。清軍以有備擊無備,在火炮射程內突然攻擊,集中打擊敵旗艦,使其指揮失靈,陷入混亂,從而獲得大勝。但由於清軍沒有航速快、火力強的近代艦艇,因此未能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戰區。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1859年9月發表《新的對華戰爭》中,對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以“英國人預先就決意要在規定的交換批准書日期以前就向中國尋釁了……中國人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地也是有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並沒有破壞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的評論,抨擊了英法的侵略行徑,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揮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